礼记
禮 記
曲禮上第一
卷01
《曲禮》曰:“毋不敬,儼若思,安定辭。”安民哉!
敖不可長,欲不可從,志不可滿,樂不可極。
賢者狎而敬之,畏而愛之。愛而知其惡,憎而知其善。積而能散,安安而能遷。臨財毋茍得,臨難毋茍免。很毋求勝,分毋求多。疑事毋質,直而勿有。
若夫,坐如尸,立如齊。禮從宜,使從俗。
夫禮者,所以定親疏,決嫌疑,別同異,明是非也。禮,不妄說人,不辭費。禮,不踰節,不侵侮,不好狎。脩身踐言,謂之善行。行脩言道,禮之質也。禮聞取於人,不聞取人。禮聞來學,不聞往教。
道德仁義,非禮不成。教訓正俗,非禮不備。分爭辨訟,非禮不決。君臣、上下、父子、兄弟,非禮不定。宦學事師,非禮不親。班朝治軍,涖官行法,非禮威嚴不行。禱祠祭祀,供給鬼神,非禮不誠不莊。是以君子恭敬撙節退讓以明禮。鸚鵡能言,不離飛鳥;猩猩能言,不離禽獸。今人而無禮,雖能言,不亦禽獸之心乎?夫唯禽獸無禮,故父子聚麀。是故聖人作,爲禮以教人,使人以有禮,知自別於禽獸。
太上貴德,其次務施報。禮尚往來:往而不來,非禮也;來而不往,亦非禮也。人有禮則安,無禮則危。故曰:禮者,不可不學也。夫禮者,自卑而尊人。雖負販者,必有尊也,而況富貴乎?富貴而知好禮,則不驕不淫;貧賤而知好禮,則志不懾。
人生十年曰幼,學。二十曰弱,冠。三十曰壯,有室。四十曰強,而仕。五十曰艾,服官政。六十曰耆,指使。七十曰老,而傳。八十、九十曰耄,七年曰悼;悼與耄雖有罪,不加刑焉。百年曰期,頤。大夫七十而致事。若不得謝,則必賜之几杖,行役以婦人。適四方,乘安車。自稱曰老夫,於其國則稱名。越國而問焉,必告之以其制。
謀於長者,必操几杖以從之。長者問,不辭讓而對,非禮也。
凡爲人子之禮:冬溫而夏凊,昏定而晨省,在醜夷不爭。
夫爲人子者,三賜不及車馬。故州閭鄉黨稱其孝也,兄弟親戚稱其慈也,僚友稱其弟也,執友稱其仁也,交遊稱其信也。見父之執,不謂之進,不敢進;不謂之退,不敢退;不問,不敢對。此孝子之行也。
夫爲人子者:出必告,反必面,所遊必有常,所習必有業。恒言不稱老。年長以倍,則父事之;十年以長,則兄事之;五年以長,則肩隨之。羣居五人,則長者必異席。
爲人子者,居不主奧,坐不中席,行不中道,立不中門。食饗不爲槩,祭祀不爲尸。聽於無聲,視於無形。不登高,不臨深。不茍訾,不茍笑。
孝子不服暗,不登危,懼辱親也。父母存,不許友以死。不有私財。
爲人子者:父母存,冠衣不純素。孤子當室,冠衣不純采。
幼子常視毋誑。童子不衣裘裳。立必正方。不傾聽。長者與之提攜,則兩手奉長者之手。負劍辟咡詔之,則揜口而對。
卷02
從於先生,不越路而與人言。遭先生於道,趨而進,正立拱手。先生與之言則對;不與之言則趨而退。從長者而上丘陵,則必鄉長者所視。登城不指,城上不呼。將適舍,求毋固。將上堂,聲必揚。戶外有二屨,言聞則入,言不聞則不入。將入戶,視必下。入戶奉扃,視瞻毋回。戶開亦開,戶闔亦闔。有後入者,闔而勿遂。毋踐屨,毋踖席。摳衣趨隅,必慎唯諾。大夫士出入君門,由闑右,不踐閾。
凡與客入者,每門讓於客。客至於寢門,則主人請入爲席,然後出迎客。客固辭,主人肅客而入。主人入門而右,客入門而左。主人就東階,客就西階,客若降等,則就主人之階。主人固辭,然後客復就西階。主人與客讓登,主人先登,客從之,拾級聚足,連步以上。上於東階則先右足,上於西階則先左足。
帷薄之外不趨,堂上不趨,執玉不趨。堂上接武,堂下布武。室中不翔,并坐不橫肱。授立不跪,授坐不立。
凡爲長者糞之禮,必加帚於箕上,以袂拘而退;其塵不及長者,以箕自鄉而扱之。奉席如橋衡,請席何鄉,請衽何趾。席:南鄉北鄉,以西方爲上;東鄉西鄉,以南方爲上。若非飲食之客,則布席,席間函丈。主人跪正席,客跪撫席而辭。客徹重席,主人固辭。客踐席,乃坐。主人不問,客不先舉。將即席,容毋怍。兩手摳衣去齊尺。衣毋撥,足毋蹶。先生書策琴瑟在前,坐而遷之,戒勿越。虛坐盡後,食坐盡前。坐必安,執爾顏。長者不及,毋儳言。正爾容,聽必恭。毋勦說,毋雷同。必則古昔,稱先王。侍坐於先生:先生問焉,終則對;請業,則起;請益,則起。父召無諾,先生召無諾,唯而起。侍坐於所尊,敬毋餘席。見同等不起。燭至起,食至起,上客起。燭不見跋。尊客之前不叱狗。讓食不唾。
侍坐於君子,君子欠伸,撰杖屨,視日蚤莫,侍坐者請出矣。侍坐於君子,君子問更端,則起而對。侍坐於君子,若有告者曰“少間”,願有復也,則左右屏而待。毋側聽,毋噭應,毋淫視,毋怠荒。遊毋倨,立毋跛,坐毋箕,寢毋伏。斂髮毋髢,冠毋免,勞毋袒,暑毋褰裳。
侍坐於長者,屨不上於堂,解屨不敢當階。就屨,跪而舉之,屏於側。鄉長者而屨,跪而遷屨,俯而納屨。
離坐離立,毋往參焉。離立者,不出中間。
男女不雜坐,不同椸枷,不同巾櫛,不親授。嫂叔不通問,諸母不漱裳。外言不入於梱,內言不出於捆。女子許嫁,纓;非有大故,不入其門。姑,姊,妹,女子子,已嫁而反,兄弟弗與同席而坐,弗與同器而食。父子不同席。男女非有行媒,不相知名;非受幣,不交不親。故日月以告君,齊戒以告鬼神,爲酒食以召鄉黨僚友,以厚其別也。取妻不取同姓;故買妾不知其姓,則卜之。寡婦之子,非有見焉,弗與爲友。
賀取妻者,曰:“某子使某,聞子有客,使某羞。”
貧者不以貨財爲禮,老者不以筋力爲禮。
名子者不以國,不以日月,不以隱疾,不以山川。
男女異長。男子二十,冠而字。父前,子名。君前,臣名。女子許嫁,笄而字。
凡進食之禮,左殽右胾,食居人之左,羹居人之右。膾炙處外,醯醬處內,葱渫處末,酒漿處右。以脯脩置者,左朐右末。客若降等,執食興辭,主人興辭於客,然後客坐。主人延客祭:祭食,祭所先進。殽之序,徧祭之。三飯,主人延客食胾,然後辯殽。主人未辯,客不虛口。侍食於長者,主人親饋,則拜而食;主人不親饋,則不拜而食。
共食不飽,共飯不澤手。毋摶飯,毋放飯,毋流歠,毋咤食,毋齧骨,毋反魚肉,毋投與狗骨。毋固獲,毋揚飯。飯黍毋以箸。毋嚃羹,毋絮羹,毋刺齒,毋歠醢。客絮羹,主人辭不能亨。客歠醢,主人辭以窶。濡肉齒決,乾肉不齒決。毋嘬炙。
卒食,客自前跪,徹飯齊以授相者,主人興辭於客,然後客坐。侍飲於長者,酒進則起,拜受於尊所。長者辭,少者反席而飲。長者舉未釂,少者不敢飲。長者賜,少者、賤者不敢辭。賜果於君前,其有核者懷其核。御食於君,君賜餘,器之溉者不寫,其餘皆寫。
餕餘不祭。父不祭子,夫不祭妻。御同於長者,雖貳不辭,偶坐不辭。羹之有菜者用梜,其無菜者不用梜。
爲天子削瓜者副之,巾以絺。爲國君者華之,巾以綌。爲大夫累之,士疐之,庶人齕之。
父母有疾,冠者不櫛,行不翔,言不惰,琴瑟不御,食肉不至變味,飲酒不至變貌,笑不至矧,怒不至詈。疾止復故。
有憂者側席而坐,有喪者專席而坐。
水潦降,不獻魚鱉,獻鳥者佛其首,畜鳥者則勿佛也。獻車馬者執策綏,獻甲者執胄,獻杖者執末。獻民虜者操右袂。獻粟者執右契,獻米者操量鼓。獻孰食者操醬齊。獻田宅者操書致。
凡遺人弓者:張弓尚筋,弛弓尚角。右手執簫,左手承弣。尊卑垂帨。若主人拜,則客還辟,辟拜。主人自受,由客之左,接下承弣;鄉與客並,然後受。進劍者左首。進戈者前其鐏,後其刃。進矛戟者前其鐓。
進几杖者拂之。效馬效羊者右牽之,效犬者左牽之。執禽者左首。飾羔雁者以繢。受珠玉者以掬。受弓劍者以袂。飲玉爵者弗揮。凡以弓劍、苞苴、簞笥問人者,操以受命,如使之容。
卷03
凡爲君使者,已受命君,言不宿於家。君言至,則主人出拜君言之辱;使者歸,則必拜送于門外。若使人於君所,則必朝服而命之;使者反,則必下堂而受命。
博聞強識而讓,敦善行而不怠,謂之君子。君子不盡人之歡,不竭人之忠,以全交也。
《禮》曰:“君子抱孫不抱子。”此言孫可以爲王父尸,子不可以爲父尸。爲君尸者,大夫士見之,則下之。君知所以爲尸者,則自下之,尸必式。乘必以几。齊者不樂不弔。
居喪之禮,毀瘠不形,視聽不衰。升降不由阼階,出入不當門隧。
居喪之禮,頭有創則沐,身有瘍則浴,有疾則飲酒食肉,疾止復初。不勝喪,乃比於不慈不孝。五十不致毀,六十不毀,七十唯衰麻在身,飲酒食肉,處於內。生與來日,死與往日。知生者弔,知死者傷。知生而不知死,弔而不傷;知死而不知生,傷而不弔。弔喪弗能賻,不問其所費。問疾弗能遺,不問其所欲。見人弗能館,不問其所舍。賜人者不曰來取。與人者不問其所欲。
適墓不登壟,助葬必執紼。臨喪不笑。揖人必違其位。望柩不歌。入臨不翔。當食不歎。鄰有喪,舂不相。里有殯,不巷歌。適墓不歌。哭日不歌。送喪不由徑,送葬不辟塗潦。臨喪則必有哀色,執紼不笑,臨樂不歎;介胄,則有不可犯之色。故君子戒慎,不失色於人。國君撫式,大夫下之。大夫撫式,士下之。禮不下庶人,刑不上大夫。刑人不在君側。
兵車不式。武車綏旌,德車結旌。
史載筆,士載言。前有水,則載青旌。前有塵埃,則載鳴鳶。前有車騎,則載飛鴻。前有士師,則載虎皮。前有摯獸,則載貔貅。行:前朱鳥而後玄武,左青龍而右白虎。招搖在上,急繕其怒。進退有度,左右有局,各司其局。
父之讎,弗與共戴天。兄弟之讎,不反兵。交遊之讎,不同國。
四郊多壘,此卿大夫之辱也。地廣大,荒而不治,此亦士之辱也。
臨祭不惰。祭服敝則焚之,祭器敝則埋之,龜筴敝則埋之,牲死則埋之。凡祭於公者,必自徹其俎。卒哭乃諱。禮,不諱嫌名。二名不偏諱。逮事父母,則諱王父母;不逮事父母,則不諱王父母。君所無私諱,大夫之所有公諱。《詩》《書》不諱,臨文不諱,廟中不諱。夫人之諱,雖質君之前,臣不諱也。婦諱不出門。大功、小功不諱。入竟而問禁,入國而問俗,入門而問諱。
外事以剛日,內事以柔日。凡卜筮日:旬之外曰遠某日,旬之內曰近某日。喪事先遠日,吉事先近日。曰:“爲日,假爾泰龜有常,假爾泰筮有常。”卜筮不過三,卜筮不相襲。龜爲卜,筴爲筮,卜筮者,先聖王之所以使民信時日、敬鬼神、畏法令也,所以使民決嫌疑、定猶與也。故曰:“疑而筮之,則弗非也;日而行事,則必踐之。”
君車將駕,則僕執策立於馬前。已駕,僕展軨、效駕,奮衣由右上,取貳綏,跪乘,執策分轡,驅之五步而立。君出就車,則僕并轡授綏。左右攘辟,車驅而騶。至于大門,君撫僕之手,而顧命車右就車。門閭溝渠,必步。
凡僕人之禮,必授人綏。若僕者降等,則受;不然,則否。若僕者降等,則撫僕之手;不然,則自下拘之。客車不入大門。婦人不立乘。犬馬不上於堂。故君子式黃髪,下卿位,入國不馳,入里必式。君命召,雖賤人,大夫士必自御之。介者不拜,爲其拜而蓌拜。祥車曠左,乘君之乘車,不敢曠左,左必式。僕御、婦人則進左手,後右手;御國君,則進右手、後左手而俯。國君不乘奇車。車上不廣欬,不妄指。立視五巂,式視馬尾,顧不過轂。國中以策彗卹勿驅。塵不出軌。國君下齊牛,式宗廟。大夫士下公門,式路馬。乘路馬,必朝服,載鞭策,不敢授綏,左必式。步路馬,必中道。以足蹙路馬芻,有誅。齒路馬,有誅。
曲禮下第二
卷04
凡奉者當心,提者當帶。
執天子之器則上衡,國君則平衡,大夫則綏之,士則提之。
凡執主器,執輕如不克。執主器,操幣圭璧,則尚左手,行不舉足,車輪曳踵。立則磬折垂佩。主佩倚,則臣佩垂。主佩垂,則臣佩委。執玉,其有藉者則裼;無藉者則襲。
國君不名卿老世婦,大夫不名世臣姪娣,士不名家相長妾。君大夫之子,不敢自稱曰“余小子”;大夫、士之子,不敢自稱曰“嗣子某”,不敢與世子同名。
君使士射,不能,則辭以疾,言曰:“某有負薪之憂。”侍於君子,不顧望而對,非禮也。
君子行禮,不求變俗。祭祀之禮,居喪之服,哭泣之位,皆如其國之故,謹脩其法而審行之。去國三世,爵祿有列於朝,出入有詔於國。若兄弟宗族猶存,則反告於宗後。去國三世,爵祿無列於朝,出入無詔於國。唯興之日,從新國之法。君子已孤不更名。已孤暴貴,不爲父作謚。居喪,未葬,讀喪禮;既葬,讀祭禮;喪復常,讀樂章。
居喪不言樂,祭事不言凶,公庭不言婦女。
振書、端書於君前,有誅。倒筴側龜於君前,有誅。龜筴、几杖、席蓋、重素、袗絺綌,不入公門。苞屨、扱衽、厭冠,不入公門。書方、衰、凶器,不以告,不入公門。公事不私議。
君子將營宮室:宗廟爲先,廄庫爲次,居室爲後。
凡家造:祭器爲先,犧賦爲次,養器爲後。無田祿者,不設祭器。有田祿者,先爲祭服。君子雖貧,不粥祭器;雖寒,不衣祭服;爲宮室,不斬於丘木。大夫、士去國,祭器不踰竟。大夫寓祭器於大夫,士寓祭器於士。
大夫、士去國:踰竟,爲壇位,鄉國而哭。素衣,素裳,素冠,徹緣,鞮屨,素篾,乘髦馬。不蚤鬋。不祭食,不說人以無罪。婦人不當御。三月而復服。
大夫、士見於國君,君若勞之,則還辟,再拜稽首;君若迎拜,則還辟,不敢荅拜。大夫、士相見,雖貴賤不敵,主人敬客,則先拜客;客敬主人,則先拜主人。凡非弔喪、非見國君,無不荅拜者。
大夫見於國君,國君拜其辱。士見於大夫,大夫拜其辱。同國始相見,主人拜其辱。君於士,不荅拜也;非其臣,則荅拜之。大夫於其臣,雖賤,必荅拜之。男女相荅拜也。
國君春田不圍澤,大夫不揜羣,士不取麛卵。
歲凶,年穀不登,君膳不祭肺,馬不食穀,馳道不除,祭事不縣。大夫不食粱,士飲酒不樂。
君無故,玉不去身。大夫無故不徹縣,士無故不徹琴瑟。士有獻於國君,他日,君問之曰:“安取彼?”再拜稽首而后對。
大夫私行,出疆必請,反必有獻。士私行,出疆必請,反必告。君勞之,則拜;問其行,拜而后對。
國君去其國,止之曰:“奈何去社稷也!”大夫,曰:“奈何去宗廟也!”士,曰:“奈何去墳墓也!”國君死社稷,大夫死眾,士死制。
君天下,曰天子。朝諸侯,分職授政任功,曰予一人。踐阼,臨祭祀:內事曰孝王某,外事曰嗣王某。臨諸侯,畛於鬼神,曰有天王某甫。崩,曰天王崩。復,曰天子復矣。告喪,曰天王登假。措之廟,立之主,曰帝。天子未除喪,曰予小子。生名之,死亦名之。
天子有后,有夫人,有世婦,有嬪,有妻,有妾。
天子建天官,先六大:曰大宰、大宗、大史、大祝、大士、大卜,典司六典。
天子之五官:曰司徒、司馬、司空、司士、司寇,典司五眾。
天子之六府:曰司土、司木、司水、司草、司器、司貨,典司六職。
天子之六工:曰土工、金工、石工、木工、獸工、草工,典制六材。五官致貢,曰享。
卷05
五官之長,曰伯:是職方。其擯於天子也,曰天子之吏。天子同姓,謂之伯父;異姓,謂之伯舅。自稱於諸侯,曰天子之老;於外,曰公;於其國,曰君。
九州之長入天子之國,曰牧。天子同姓,謂之叔父;異姓,謂之叔舅;於外,曰侯,於其國,曰君。其在東夷、北狄、西戎、南蠻,雖大,曰子。於內,自稱曰不穀;於外,自稱曰王老。庶方小侯入天子之國,曰某人;於外,曰子;自稱,曰孤。天子當依而立,諸侯北面而見天子,曰覲。天子宁而立,諸公東面、諸侯西面,曰朝。
諸侯未及期相見曰遇,相見於郤地曰會。諸侯使大夫問於諸侯,曰聘;約信,曰誓;涖牲,曰盟。
諸侯見天子,曰臣某、侯某;其與民言,自稱曰寡人;其在凶服,曰適子孤。臨祭祀,內事曰孝子某侯某,外事曰曾孫某侯某。死曰薨,復曰某甫復矣。既葬,見天子,曰類見。言謚曰類。
諸侯使人使於諸侯,使者自稱曰寡君之老。天子穆穆,諸侯皇皇,大夫濟濟,士蹌蹌,庶人僬僬。
天子之妃曰后,諸侯曰夫人,大夫曰孺人,士曰婦人,庶人曰妻。
公侯有夫人,有世婦,有妻,有妾。夫人自稱於天子,曰老婦;自稱於諸侯,曰寡小君;自稱於其君,曰小童。自世婦以下,自稱曰婢子。子於父母則自名也。
列國之大夫,入天子之國,曰某士;自稱,曰陪臣某。於外,曰子;於其國,曰寡君之老。使者自稱,曰某。
天子不言出,諸侯不生名。君子不親惡。諸侯失地,名;滅同姓,名。爲人臣之禮:不顯諫。三諫而不聽,則逃之。子之事親也:三諫而不聽,則號泣而隨之。
君有疾,飲藥,臣先嘗之。親有疾,飲藥,子先嘗之。醫不三世,不服其藥。儗人必於其倫。
問天子之年,對曰:“聞之:始服衣若干尺矣。”問國君之年,長,曰:“能從宗廟社稷之事矣。”幼,曰:“未能從宗廟社稷之事也。”問大夫之子,長,曰:“能御矣。”幼,曰:“未能御也。”問士之子,長,曰:“能典謁矣。”幼,曰:“未能典謁也。”問庶人之子,長,曰:“能負薪矣。”幼,曰:“未能負薪也。”
問國君之富,數地以對,山澤之所出。問大夫之富,曰有宰食力,祭器衣服不假。問士之富,以車數對。問庶人之富,數畜以對。
天子祭天地,祭四方,祭山川,祭五祀,歲徧。諸侯方祀,祭山川,祭五祀,歲徧。大夫祭五祀,歲徧。士祭其先。
凡祭,有其廢之莫敢舉也,有其舉之莫敢廢也。非其所祭而祭之,名曰淫祀。淫祀無福。
天子以犧牛,諸侯以肥牛,大夫以索牛,士以羊、豕。支子不祭,祭必告于宗子。
凡祭宗廟之禮:牛曰一元大武,豕曰剛鬣,豚曰腯肥,羊曰柔毛,雞曰翰音,犬曰羹獻,雉曰疏趾,兔曰明視,脯曰尹祭,槀魚曰商祭,鮮魚曰脡祭,水曰清滌,酒曰清酌,黍曰薌合,粱曰薌萁,稷曰明粢,稻曰嘉蔬,韭曰豐本,鹽曰鹹鹺,玉曰嘉玉,幣曰量幣。
天子死曰崩,諸侯曰薨,大夫曰卒,士曰不祿,庶人曰死。
在牀曰尸,在棺曰柩。羽鳥曰降,四足曰漬。死寇曰兵。祭王父曰皇祖考,王母曰皇祖妣。父曰皇考,母曰皇妣。夫曰皇辟。生曰父、曰母、曰妻,死曰考、曰妣、曰嬪。壽考曰卒,短折曰不祿。
天子視不上於袷,不下於帶;國君,綏視;大夫,衡視;士視五步。凡視:上於面則敖,下於帶則憂,傾則姦。
君命,大夫與士肄。在官言官,在府言府,在庫言庫,在朝言朝。
朝言不及犬馬。輟朝而顧,不有異事,必有異慮。故輟朝而顧,君子謂之固。在朝言禮,問禮對以禮。大饗不問卜,不饒富。
凡摯,天子,鬯;諸侯,圭;卿,羔;大夫,雁;士,雉;庶人之摯,匹;童子,委摯而退。野外軍中無摯,以纓拾矢,可也。
婦人之摯,椇、榛、脯、脩、棗、栗。
納女於天子,曰備百姓;於國君,曰備酒漿;於大夫,曰備埽灑。
檀弓上第三
卷06
公儀仲子之喪,檀弓免焉。仲子舍其孫而立其子,檀弓曰:“何居?我未之前聞也。”趨而就子服伯子於門右,曰:“仲子舍其孫而立其子,何也?”伯子曰:“仲子亦猶行古之道也。昔者,文王舍伯邑考而立武王,微子舍其孫腯而立衍也。夫仲子,亦猶行古之道也。”子游問諸孔子,孔子曰:“否!立孫。”
事親有隱而無犯,左右就養無方,服勤至死,致喪三年。事君有犯而無隱,左右就養有方,服勤至死,方喪三年。事師無犯無隱,左右就養無方,服勤至死,心喪三年。
季武子成寢,杜氏之葬在西階之下,請合葬焉,許之。入宮而不敢哭。武子曰:“合葬,非古也,自周公以來,未之有改也。吾許其大而不許其細,何居?”命之哭。
子上之母死而不喪。門人問諸子思曰:“昔者,子之先君子喪出母乎?”曰:“然”。“子之不使白也喪之,何也?”子思曰:“昔者,吾先君子無所失道,道隆則從而隆,道污則從而污,伋則安能?爲伋也妻者,是爲白也母;不爲伋也妻者,是不爲白也母。”故孔氏之不喪出母,自子思始也。
孔子曰:“拜而后稽顙,頹乎其順也;稽顙而后拜,頎乎其至也。三年之喪,吾從其至者。”
孔子既得合葬於防,曰:“吾聞之:古也墓而不墳。今丘也,東西南北人也,不可以弗識也。”於是封之,崇四尺。孔子先反,門人後,雨甚。至,孔子問焉,曰:“爾來何遲也?”曰:“防墓崩。”孔子不應。三,孔子泫然流涕曰:“吾聞之:古不脩墓。”
孔子哭子路於中庭。有人弔者,而夫子拜之。既哭,進使者而問故。使者曰:“醢之矣。”遂命覆醢。
曾子曰:“朋友之墓,有宿草而不哭焉。”
子思曰:“喪三日而殯。凡附於身者,必誠必信,勿之有悔焉耳矣。三月而葬。凡附於棺者,必誠必信,勿之有悔焉耳矣。喪三年以爲極亡,則弗之忘矣。故君子有終身之憂,而無一朝之患。故忌日不樂。”
孔子少孤,不知其墓。殯於五父之衢。人之見之者,皆以爲葬也。其慎也,蓋殯也。問於郰曼父之母,然後得合葬於防。
鄰有喪,舂不相。里有殯,不巷歌。喪,冠不緌。
有虞氏瓦棺,夏后氏堲周,殷人棺椁,周人墻置翣。周人以殷人之棺椁葬長殤,以夏后氏之堲周葬中殤、下殤,以有虞氏之瓦棺葬無服之殤。
夏后氏尚黑,大事斂用昏,戎事乘驪,牲用玄。殷人尚白,大事斂用日中,戎事乘翰,牲用白。周人尚赤,大事斂用日出,戎事乘騵,牲用騂。
穆公之母卒,使人問於曾子曰:“如之何?”對曰:“申也聞諸申之父曰:哭泣之哀、齊斬之情、饘粥之食,自天子達。布幕,衞也;縿幕,魯也。”
晉獻公將殺其世子申生,公子重耳謂之曰:“子蓋言子之志於公乎?”世子曰:“不可。君安驪姬,是我傷公之心也。”曰:“然則蓋行乎?”世子曰:“不可。君謂我欲弒君也,天下豈有無父之國哉!吾何行如之?”使人辭於狐突曰:“申生有罪,不念伯氏之言也,以至于死。申生不敢愛其死。雖然,吾君老矣,子少,國家多難,伯氏不出而圖吾君,伯氏茍出而圖吾君,申生受賜而死。”再拜稽首,乃卒,是以爲“恭世子”也。
魯人有朝祥而莫歌者,子路笑之。夫子曰:“由,爾責於人,終無已夫?三年之喪,亦已久矣夫。”子路出,夫子曰:“又多乎哉!踰月則其善也。”
魯莊公及宋人戰于乘丘。縣賁父御,卜國爲右。馬驚,敗績,公隊,佐車授綏。公曰:“末之卜也。”縣賁父曰:“他日不敗績,而今敗績,是無勇也。”遂死之。圉人浴馬,有流矢在白肉。公曰:“非其罪也。”遂誄之。士之有誄,自此始也。
曾子寢疾,病。樂正子春坐於牀下,曾元、曾申坐於足,童子隅坐而執燭。童子曰:“華而睆,大夫之簀與?”子春曰:“止!”曾子聞之,瞿然曰:“呼!”曰:“華而睆,大夫之簀與?”曾子曰:“然,斯季孫之賜也,我未之能易也。元,起易簀。”曾元曰:“夫子之病革矣,不可以變。幸而至於旦,請敬易之。”曾子曰:“爾之愛我也,不如彼。君子之愛人也以德,細人之愛人也以姑息。吾何求哉?吾得正而斃焉,斯已矣。”舉扶而易之。反席未安而沒。
始死,充充如有窮;既殯,瞿瞿如有求而弗得;既葬,皇皇如有望而弗至。練而慨然,祥而廓然。
邾婁復之以矢,蓋自戰於升陘始也。魯婦人之髽而弔也,自敗於臺鮐始也。
南宮縚之妻之姑之喪,夫子誨之,髽曰:“爾毋從從爾,爾毋扈扈爾。蓋榛以爲笄,長尺而緫八寸。”
孟獻子禫,縣而不樂,比御而不入。夫子曰:“獻子加於人一等矣!”
孔子既祥,五日彈琴而不成聲,十日而成笙歌。
有子蓋既祥,而絲屨組纓。
死而不弔者三:畏,厭,溺。
子路有姊之喪,可以除之矣,而弗除也。孔子曰:“何弗除也?”子路曰:“吾寡兄弟而弗忍也。”孔子曰:“先王制禮,行道之人皆弗忍也。”子路聞之,遂除之。
卷07
大公封於營丘,比及五世,皆反葬於周。君子曰:“樂,樂其所自生;禮,不忘其本。古之人有言曰:狐死正丘首,仁也。”
伯魚之母死,期而猶哭。夫子聞之曰:“誰與哭者?”門人曰:“鯉也。”夫子曰:“嘻!其甚也。”伯魚聞之,遂除之。
舜葬於蒼梧之野,蓋三妃未之從也。季武子曰:“周公蓋祔。”
曾子之喪,浴於爨室。
大功廢業。或曰:“大功,誦可也。”子張病,召申祥而語之曰:“君子曰終,小人曰死,吾今日其庶几乎!”曾子曰:“始死之奠,其餘閣也與?”曾子曰:“小功不爲位也者,是委巷之禮也。子思之哭嫂也爲位,婦人倡踊;申祥之哭言思也亦然。”
古者,冠縮縫;今也,衡縫。故喪冠之反吉,非古也。曾子謂子思曰:“伋!吾執親之喪也,水漿不入於口者七日。”子思曰:“先王之制禮也,過之者,俯而就之;不至焉者,跂而及之。故君子之執親之喪也,水漿不入於口者三日,杖而后能起。”
曾子曰:“小功不稅,則是遠兄弟,終無服也,而可乎?”
伯高之喪,孔氏之使者未至,冉子攝束帛、乘馬而將之。孔子曰:“異哉!徒使我不誠於伯高。”伯高死於衞,赴於孔子,孔子曰:“吾惡乎哭諸?兄弟,吾哭諸廟;父之友,吾哭諸廟門之外;師,吾哭諸寢;朋友,吾哭諸寢門之外;所知,吾哭諸野。於野,則已疏;於寢,則已重。夫由賜也見我,吾哭諸賜氏。”遂命子貢爲之主,曰:“爲爾哭也,來者拜之。知伯高而來者,勿拜也。”
曾子曰:“喪有疾,食肉飲酒,必有草木之滋焉。以爲姜桂之謂也。”
子夏喪其子而喪其明。曾子弔之曰:“吾聞之也:朋友喪明則哭之。”曾子哭。子夏亦哭,曰:“天乎!予之無罪也。”曾子怒曰:“商,女何無罪也?吾與女事夫子於洙、泗之間,退而老於西河之上,使西河之民疑女於夫子,爾罪一也。喪爾親,使民未有聞焉,爾罪二也。喪爾子,喪爾明,爾罪三也。而曰女何無罪與!”子夏投其杖而拜曰:“吾過矣!吾過矣!吾離羣而索居,亦已久矣。”
夫晝居於內,問其疾可也;夜居於外,弔之可也。是故君子非有大故,不宿於外;非致齊也,非疾也,不晝夜居於內。
高子皋之執親之喪也,泣血三年,未嘗見齒,君子以爲難。
衰,與其不當物也,寧無衰。齊衰不以邊坐,大功不以服勤。
孔子之衞,遇舊館人之喪,入而哭之哀。出,使子貢說驂而賻之。子貢曰:“於門人之喪,未有所說驂。說驂於舊館,無乃已重乎?”夫子曰:“予鄉者入而哭之,遇於一哀而出涕。予惡夫涕之無從也。小子行之。”
孔子在衞,有送葬者,而夫子觀之,曰:“善哉,爲喪乎!足以爲法矣。小子識之。”子貢曰:“夫子何善爾也?”曰:“其往也如慕,其反也如疑。”子貢曰:“豈若速反而虞乎?”子曰:“小子識之,我未之能行也。”
顏淵之喪,饋祥肉。孔子出,受之,入,彈琴而后食之。
孔子與門人立,拱而尚右,二三子亦皆尚右。孔子曰:“二三子之嗜學也,我則有姊之喪故也。”二三子皆尚左。
孔子蚤作,負手曳杖,消搖於門,歌曰:“泰山其頹乎?梁木其壞乎?哲人其萎乎?”既歌而入,當戶而坐。子貢聞之曰:“泰山其頹,則吾將安仰?梁木其壞、哲人其萎,則吾將安放?夫子殆將病也。”遂趨而入。夫子曰:“賜!爾來何遲也?夏后氏殯於東階之上,則猶在阼也;殷人殯於兩楹之間,則與賔主夾之也;周人殯於西階之上,則猶賔之也。而丘也殷人也。予疇昔之夜,夢坐奠於兩楹之間。夫明王不興,而天下其孰能宗予?予殆將死也。”蓋寢疾七日而沒。
孔子之喪,門人疑所服。子貢曰:“昔者夫子之喪顏淵,若喪子而無服,喪子路亦然。請喪夫子,若喪父而無服。”
孔子之喪,公西赤爲志焉,飾棺、墻,置翣。設披,周也;設崇,殷也;綢練設旐,夏也。
子張之喪,公明儀爲志焉,禇幕丹質,蟻結于四隅,殷士也。
子夏問於孔子曰:“居父母之仇,如之何?”夫子曰:“寢苫,枕干,不仕,弗與共天下也;遇諸市朝,不反兵而鬭。”曰:“請問,居昆弟之仇,如之何?”曰:“仕,弗與共國;銜君命而使,雖遇之不鬭。”曰:“請問,居從父昆弟之仇,如之何?”曰:“不爲魁。主人能,則執兵而陪其後。”
孔子之喪,二三子皆絰而出。羣居則絰,出則否。
易墓,非古也。
子路曰:“吾聞諸夫子:喪禮,與其哀不足而禮有餘也,不若禮不足而哀有餘也;祭禮,與其敬不足而禮有餘也,不若禮不足而敬有餘也。”
曾子弔於負夏,主人既祖,填池,推柩而反之,降婦人而后行禮。從者曰:“禮與?”曾子曰:“夫祖者,且也。且,胡爲其不可以反宿也?”從者又問諸子游曰:“禮與?”子游曰:“飯於牖下,小斂於戶內,大斂於阼,殯於客位,祖於庭,葬於墓,所以即遠也。故喪事有進而無退。”曾子聞之曰:“多矣乎!予出祖者。”
曾子襲裘而弔,子游裼裘而弔。曾子指子游而示人曰:“夫夫也,爲習於禮者,如之何其裼裘而弔也?”主人既小斂,袒,括髮,子游趨而出,襲裘帶絰而入。曾子曰:“我過矣,我過矣,夫夫是也。”
子夏既除喪而見,予之琴,和之不和,彈之而不成聲。作而曰:“哀未忘也。先王制禮,而弗敢過也。”子張既除喪而見,予之琴,和之而和,彈之而成聲,作而曰:“先王制禮,不敢不至焉。”
司寇惠子之喪,子游爲之麻衰,牡麻絰。文子辭曰:“子辱與彌牟之弟游,又辱爲之服。敢辭。”子游曰:“禮也。”文子退,反哭,子游趨而就諸臣之位。文子又辭曰:“子辱與彌牟之弟游,又辱爲之服,又辱臨其喪。敢辭。”子游曰:“固以請。”文子退,扶適子南面而立,曰:“子辱與彌牟之弟游,又辱爲之服,又辱臨其喪,虎也敢不復位。”子游趨而就客位。
將軍文子之喪,既除喪,而后越人來弔,主人深衣練冠,待于廟,垂涕洟。子游觀之,曰:“將軍文氏之子,其庶几乎!亡於禮者之禮也,其動也中。”
幼,名;冠,字;五十,以伯仲;死,謚:周道也。絰也者,實也。掘中霤而浴;毀竈以綴足;及葬,毀宗躐行,出于大門:殷道也。學者行之。
卷08
子柳之母死,子碩請具。子柳曰:“何以哉?”子碩曰:“請粥庶弟之母。”子柳曰:“如之何其粥人之母以葬其母也?不可。”既葬,子碩欲以賻布之餘具祭器。子柳曰:“不可,吾聞之也:君子不家於喪。請班諸兄弟之貧者。”
君子曰:“謀人之軍師,敗則死之;謀人之邦邑,危則亡之。”
公叔文子升於瑕丘,蘧伯玉從。文子曰:“樂哉斯丘也,死則我欲葬焉。”蘧伯玉曰:“吾子樂之,則瑗請前。”
弁人有其母死而孺子泣者,孔子曰:“哀則哀矣,而難爲繼也。夫禮,爲可傳也,爲可繼也,故哭踊有節。”
叔孫武叔之母死,既小斂,舉者出戶,出戶袒,且投其冠,括髮。子游曰:“知禮。”
扶君,卜人師扶右,射人師扶左。君薨以是舉。
從母之夫,舅之妻,二夫人相爲服,君子未之言也。或曰同爨緦。
喪事,欲其縱縱爾;吉事,欲其折折爾。故喪事雖遽,不陵節;吉事雖止,不怠。故騷騷爾則野,鼎鼎爾則小人。君子蓋猶猶爾。
喪具,君子恥具。一日二日而可爲也者,君子弗爲也。
喪服,兄弟之子猶子也,蓋引而進之也;嫂叔之無服也,蓋推而遠之也;姑姊妹之薄也,蓋有受我而厚之者也。
食於有喪者之側,未嘗飽也。
曾子與客立於門側,其徒趨而出。曾子曰:“爾將何之?”曰:“吾父死,將出哭於巷。”曰:“反,哭於爾次。”曾子北面而弔焉。
孔子曰:“之死而致死之,不仁而不可爲也;之死而致生之,不知而不可爲也。是故,竹不成用,瓦不成味,木不成斲,琴瑟張而不平,竽笙備而不和,有鐘磬而無簨虡。其曰明器,神明之也。”
有子問於曾子曰:“問喪於夫子乎?”曰:“聞之矣:喪欲速貧,死欲速朽。”有子曰:“是非君子之言也。”曾子曰:“參也聞諸夫子也。”有子又曰:“是非君子之言也。”曾子曰:“參也與子游聞之。”有子曰:“然。然則夫子有爲言之也。”曾子以斯言告於子游。子游曰:“甚哉,有子之言似夫子也!昔者,夫子居於宋,見桓司馬自爲石椁,三年而不成。夫子曰:‘若是其靡也,死不如速朽之愈也。’死之欲速朽,爲桓司馬言之也。南宮敬叔反,必載寶而朝。夫子曰:‘若是其貨也,喪不如速貧之愈也。’喪之欲速貧,爲敬叔言之也。”曾子以子游之言告於有子。有子曰:“然,吾固曰:‘非夫子之言也。’”曾子曰:“子何以知之?”有子曰:“夫子制於中都,四寸之棺,五寸之椁,以斯知不欲速朽也。昔者,夫子失魯司寇,將之荊,蓋先之以子夏,又申之以冉有,以斯知不欲速貧也。”
陳莊子死,赴於魯,魯人欲勿哭,繆公召縣子而問焉。縣子曰:“古之大夫,束脩之問不出竟。雖欲哭之,安得而哭之?今之大夫,交政於中國。雖欲勿哭,焉得而弗哭?且臣聞之,哭有二道:有愛而哭之,有畏而哭之。”公曰:“然。然則如之何而可?”縣子曰:“請哭諸異姓之廟。”於是與哭諸縣氏。
仲憲言於曾子曰:“夏后氏用明器,示民無知也。殷人用祭器,示民有知也。周人兼用之,示民疑也。”曾子曰:“其不然乎!其不然乎!夫明器,鬼器也。祭器,人器也。夫古之人,胡爲而死其親乎?”
公叔木有同母異父之昆弟死,問於子游。子游曰:“其大功乎?”狄儀有同母異父之昆弟死,問於子夏。子夏曰:“我未之前聞也,魯人則爲之齊衰。”狄儀行齊衰。今之齊衰,狄儀之問也。
子思之母死於衞,柳若謂子思曰:“子,聖人之後也。四方於子乎觀禮,子蓋慎諸。”子思曰:“吾何慎哉?吾聞之:有其禮,無其財,君子弗行也;有其禮,有其財,無其時,君子弗行也。吾何慎哉!”
縣子瑣曰:“吾聞之:古者不降,上下各以其親。滕伯文爲孟虎齊衰,其叔父也;爲孟皮齊衰,其叔父也。”
后木曰:“喪,吾聞諸縣子曰:夫喪,不可不深長思也,買棺外內易,我死則亦然。”
曾子曰:“尸未設飾,故帷堂,小斂而徹帷。”仲梁子曰:“夫婦方亂,故帷堂,小斂而徹帷。”
小斂之奠:子游曰:“於東方。”曾子曰:“於西方,斂斯席矣。”小斂之奠在西方,魯禮之末失也。
縣子曰:“綌衰繐裳,非古也。”
子蒲卒,哭者呼滅。子皋曰:“若是野哉。”哭者改之。
杜橋之母之喪,宮中無相,以爲沽也。
夫子曰:“始死,羔裘玄冠者,易之而已。”羔裘玄冠,夫子不以弔。
子游問喪具,夫子曰:“稱家之有亡。”子游曰:“有亡惡乎齊?”夫子曰:“有,毋過禮。茍亡矣,斂首足形,還葬,縣棺而封,人豈有非之者哉!”
司士賁告於子游曰:“請襲於牀。”子游曰:“諾。”縣子聞之曰:“汰哉,叔氏!專以禮許人。”
宋襄公葬其夫人,醯醢百甕。曾子曰:“既曰明器矣,而又實之。”
孟獻子之喪,司徒旅歸四布。夫子曰:“可也。”讀賵。曾子曰:“非古也,是再告也。”
成子高寢疾,慶遺入,請曰:“子之病革矣。如至乎大病,則如之何?”子高曰:“吾聞之也:生有益於人,死不害於人。吾縱生無益於人,吾可以死害於人乎哉?我死,則擇不食之地而葬我焉。”
子夏問諸夫子曰:“居君之母,與妻之喪。”“居處、言語、飲食衎爾。”
賔客至,無所館。夫子曰:“生於我乎館,死於我乎殯。”
國子高曰:“葬也者,藏也。藏也者,欲人之弗得見也。是故,衣足以飾身,棺周於衣,椁周於棺,土周於椁。反,壤、樹之哉。”
孔子之喪,有自燕來觀者,舍於子夏氏。子夏曰:“聖人之葬人與?人之葬聖人也。子何觀焉?昔者,夫子言之曰:‘吾見封之若堂者矣,見若坊者矣,見若覆夏屋者矣,見若斧者矣。’從若斧者焉。馬鬣封之謂也。今一日而三斬板,而已封,尚行夫子之志乎哉!”
婦人不葛帶。
有薦新,如朔奠。
既葬,各以其服除。
池視重霤。
君即位而爲椑,歲壹漆之,藏焉。
復、楔齒、綴足、飯、設飾、帷堂并作。父兄命赴者。
君復於小寢、大寢,小祖、大祖,庫門、四郊。
喪不剝奠也與?祭肉也與?
既殯,旬而布材與明器。朝奠日出,夕奠逮日。父母之喪,哭無時,使必知其反也。
練,練衣黃裏、縓、緣,葛要絰,繩屨無絇,角瑱,鹿裘,衡長袪。袪,裼之可也。
有殯,聞遠兄弟之喪,雖緦必往;非兄弟,雖鄰不往。所識,其兄弟不同居者皆弔。
天子之棺四重。水兕革棺被之,其厚三寸,杝棺一,梓棺二,四者皆周。棺束,縮二,衡三,衽每束一。伯椁以端長六尺。
天子之哭諸侯也,爵弁絰,緇衣。或曰:使有司哭之,爲之不以樂食。
天子之殯也,菆塗龍輴以椁,加斧于椁上,畢塗屋,天子之禮也。
唯天子之喪,有別姓而哭。
魯哀公誄孔丘曰:“天不遺耆老,莫相予位焉。嗚呼哀哉!尼父!”
國亡大縣邑,公、卿、大夫、士皆厭冠,哭於大廟,三日,君不舉。或曰:君舉而哭於后土。
孔子惡野哭者。
未仕者,不敢稅人;如稅人,則以父兄之命。
士備入而后朝夕踊。
祥而縞,是月禫,徙月樂。
君於士有賜帟。
檀弓下第四
卷09
君之適長殤,車三乘;公之庶長殤,車一乘;大夫之適長殤,車一乘。
公之喪,諸達官之長杖。
君於大夫,將葬,弔於宮;及出,命引之,三步則止。如是者三,君退。朝亦如之,哀次亦如之。
五十無車者,不越疆而弔人。
季武子寢疾,蟜固不說齊衰而入見,曰:“斯道也,將亡矣。士唯公門說齊衰。”武子曰:“不亦善乎?君子表微。”及其喪也,曾點倚其門而歌。
大夫弔,當事而至,則辭焉。弔於人,是日不樂。婦人不越疆而弔人。行弔之日,不飲酒食肉焉。弔於葬者必執引,若從柩及壙,皆執紼。
喪,公弔之,必有拜者,雖朋友州里舍人可也。弔曰:“寡君承事。”主人曰:“臨。”君遇柩於路,必使人弔之。大夫之喪,庶子不受弔。
妻之昆弟爲父後者死,哭之適室,子爲主,袒免哭踊,夫入門右,使人立于門外,告來者,狎則入哭。父在,哭於妻之室。非爲父後者,哭諸異室。
有殯,聞遠兄弟之喪,哭于側室;無側室,哭于門內之右;同國,則往哭之。
子張死,曾子有母之喪,齊衰而往哭之。或曰:“齊衰不以弔。”曾子曰:“我弔也與哉?”
有若之喪,悼公弔焉。子游擯,由左。
齊穀王姬之喪,魯莊公爲之大功。或曰:“由魯嫁,故爲之服姊妹之服。”或曰:“外祖母也,故爲之服。”
晉獻公之喪,秦穆公使人弔公子重耳,且曰:“寡人聞之:亡國恒於斯,得國恒於斯。雖吾子儼然在憂服之中,喪亦不可久也,時亦不可失也。孺子其圖之。”以告舅犯,舅犯曰:“孺子其辭焉。喪人無寶,仁親以爲寶。父死之謂何?又因以爲利,而天下其孰能說之?孺子其辭焉。”公子重耳對客曰:“君惠弔亡臣重耳,身喪父死,不得與於哭泣之哀,以爲君憂。父死之謂何?或敢有他志,以辱君義。”稽顙而不拜,哭而起,起而不私。子顯以致命於穆公。穆公曰:“仁夫,公子重耳!夫稽顙而不拜,則未爲後也,故不成拜;哭而起,則愛父也;起而不私,則遠利也。”
帷殯,非古也,自敬姜之哭穆伯始也。
喪禮,哀戚之至也。節哀,順變也;君子念始之者也。復,盡愛之道也,有禱祠之心焉;望反諸幽,求諸鬼神之道也;北面,求諸幽之義也。拜稽顙,哀戚之至隱也;稽顙,隱之甚也。飯用米貝,弗忍虛也;不以食道,用美焉爾。銘,明旌也,以死者爲不可別已,故以其旂識之。愛之,斯錄之矣;敬之,斯盡其道焉耳。重,主道也。殷主綴重焉,周主重徹焉。奠以素器,以生者有哀素之心也。唯祭祀之禮,主人自盡焉爾。豈知神之所饗,亦以主人有齊敬之心也。辟踊,哀之至也。有筭,爲之節文也。袒,括髮,變也。慍,哀之變也。去飾,去美也。袒,括髮,去飾之甚也。有所袒,有所襲,哀之節也。弁絰葛而葬,與神交之道也,有敬心焉。周人弁而葬,殷人冔而葬。歠主人、主婦室老,爲其病也,君命食之也。反哭升堂,反諸其所作也。主婦入于室,反諸其所養也。反哭之弔也,哀之至也。反而亡焉,失之矣,於是爲甚。殷既封而弔,周反哭而弔。孔子曰:“殷已愨,吾從周。”葬於北方北首,三代之達禮也,之幽之故也。既封,主人贈,而祝宿虞尸。既反哭,主人與有司視虞牲,有司以几筵舍奠於墓左,反,日中而虞。葬日虞,弗忍一日離也。是月也,以虞易奠。卒哭曰成事。是日也,以吉祭易喪祭;明日,祔于祖父。其變而之吉祭也,比至於祔,必於是日也接,不忍一日末有所歸也。殷練而祔,周卒哭而祔。孔子善殷。
君臨臣喪,以巫祝桃茢執戈,惡之也,所以異於生也。
喪有死之道焉。先王之所難言也。
喪之朝也,順死者之孝心也,其哀離其室也,故至於祖考之廟而后行。殷朝而殯於祖,周朝而遂葬。
孔子謂爲明器者,知喪道矣,備物而不可用也。哀哉!死者而用生者之器也,不殆於用殉乎哉?其曰明器,神明之也。塗車芻靈,自古有之,明器之道也。孔子謂爲芻靈者善,謂爲俑者不仁,殆於用人乎哉!
穆公問於子思曰:“爲舊君反服,古與?”子思曰:“古之君子,進人以禮,退人以禮,故有舊君反服之禮也。今之君子,進人若將加諸膝,退人若將隊諸淵,毋爲戎首,不亦善乎!又何反服之禮之有?”
悼公之喪,季昭子問於孟敬子曰:“爲君何食?”敬子曰:“食粥,天下之達禮也。吾三臣者之不能居公室也,四方莫不聞矣。勉而爲瘠,則吾能,毋乃使人疑夫不以情居瘠者乎哉?我則食食。”
衞司徒敬子死,子夏弔焉。主人未小斂,絰而往。子游弔焉。主人既小斂,子游出,絰反哭。子夏曰:“聞之也與?”曰:“聞諸夫子,主人未改服,則不絰。”
曾子曰:“晏子可謂知禮也已,恭敬之有焉。”有若曰:“晏子一狐裘三十年,遣車一乘,及墓而反;國君七个,遣車七乘;大夫五个,遣車五乘。晏子焉知禮?”曾子曰:“國無道,君子恥盈禮焉。國奢,則示之以儉;國儉,則示之以禮。”
國昭子之母死,問於子張,曰:“葬及墓,男子、婦人安位?”子張曰:“司徒敬子之喪,夫子相,男子西鄉,婦人東鄉。”曰:“噫!毋。”曰:“我喪也斯沾。爾專之,賔爲賔焉,主爲主焉,婦人從男子皆西鄉。”
穆伯之喪,敬姜晝哭;文伯之喪,晝夜哭。孔子曰:“知禮矣。”文伯之喪,敬姜據其牀而不哭,曰:“昔者吾有斯子也,吾以將爲賢人也,吾未嘗以就公室。今及其死也,朋友諸臣未有出涕者,而內人皆行哭失聲。斯子也,必多曠於禮矣夫!”
季康子之母死,陳褻衣。敬姜曰:“婦人不飾,不敢見舅姑,將有四方之賔來,褻衣何爲陳於斯?”命徹之。
有子與子游立,見孺子慕者,有子謂子游曰:“予壹不知夫喪之踊也,予欲去之久矣。情在於斯,其是也夫?”子游曰:“禮,有微情者,有以故興物者;有直情而徑行者,戎狄之道也。禮道則不然,人喜則斯陶,陶斯詠,詠斯猶,猶斯舞,舞斯慍,慍斯戚,戚斯歎,歎斯辟,辟斯踊矣。品節斯,斯之謂禮。人死,斯惡之矣。無能也,斯倍之矣。是故制絞衾、設蔞翣,爲使人勿惡也。始死,脯醢之奠;將行,遣而行之;既葬而食之,未有見其饗之者也。自上世以來,未之有舍也,爲使人勿倍也。故子之所刺於禮者,亦非禮之訾也。”
吳侵陳,斬祀殺厲,師還出竟,陳大宰嚭使於師。夫差謂行人儀曰:“是夫也多言,盍嘗問焉。師必有名,人之稱斯師也者,則謂之何?”大宰嚭曰:“古之侵伐者,不斬祀,不殺厲,不獲二毛。今斯師也,殺厲與?其不謂之殺厲之師與?”曰:“反爾地,歸爾子,則謂之何?”曰:“君王討敝邑之罪,又矜而赦之,師與?有無名乎?”
顏丁善居喪:始死,皇皇焉,如有求而弗得;及殯,望望焉,如有從而弗及;既葬,慨焉,如不及其反而息。
子張問曰:“《書》云:‘高宗三年不言,言乃讙。’有諸?”仲尼曰:“胡爲其不然也?古者天子崩,王世子聽於冢宰三年。”
知悼子卒,未葬;平公飲酒,師曠、李調侍,鼓鐘。杜蕢自外來,聞鐘聲,曰:“安在?”曰:“在寢。”杜蕢入寢,歷階而升,酌,曰:“曠飲斯。”又酌,曰:“調飲斯。”又酌,堂上北面坐飲之。降,趨而出。平公呼而進之曰:“蕢,曩者爾心或開予,是以不與爾言;爾飲曠何也?”曰:“子卯不樂。知悼子在堂,斯其爲子卯也大矣。曠也,大師也,不以詔,是以飲之也。”“爾飲調何也?”曰:“調也,君之褻臣也,爲一飲一食,忘君之疾,是以飲之也。”“爾飲何也?”曰:“蕢也,宰夫也,非刀匕是共,又敢與知防,是以飲之也。”平公曰:“寡人亦有過焉,酌而飲寡人。”杜蕢洗而揚觶。公謂侍者曰:“如我死,則必無廢斯爵也。”至于今,既畢獻,斯揚觶,謂之杜舉。
卷10
公叔文子卒,其子戍請謚於君,曰:“日月有時,將葬矣。請所以易其名者。”君曰:“昔者衞國凶饑,夫子爲粥與國之餓者,是不亦惠乎?昔者衞國有難,夫子以其死衞寡人,不亦貞乎?夫子聽衞國之政,脩其班制,以與四鄰交,衞國之社稷不辱,不亦文乎?故謂夫子‘貞惠文子’。”
石駘仲卒,無適子,有庶子六人,卜所以爲後者。曰:“沐浴、佩玉則兆。”五人者皆沐浴,佩玉。石祁子曰:“孰有執親之喪而沐浴、佩玉者乎?”不沐浴、佩玉。石祁子兆。衞人以龜爲有知也。
陳子車死於衞,其妻與其家大夫謀以殉葬。定,而后陳子亢至,以告,曰:“夫子疾,莫養於下,請以殉葬。”子亢曰:“以殉葬,非禮也。雖然,則彼疾當養者,孰若妻與宰?得已,則吾欲已;不得已,則吾欲以二子者之爲之也。”於是弗果用。
子路曰:“傷哉貧也!生無以爲養,死無以爲禮也。”孔子曰:“啜菽飲水,盡其歡,斯之謂孝。斂首足形,還葬而無椁,稱其財,斯之謂禮。”
衞獻公出奔,反於衞,及郊,將班邑於從者而后入。柳莊曰:“如皆守社稷,則孰執羈靮而從;如皆從,則孰守社稷?君反其國而有私也,毋乃不可乎?”弗果班。
衞有大史曰柳莊,寢疾。公曰:“若疾革,雖當祭必告。”公再拜稽首,請於尸,曰:“有臣柳莊也者,非寡人之臣,社稷之臣也。聞之死,請往。”不釋服而往,遂以襚之。與之邑裘氏與縣潘氏,書而納諸棺,曰:“世世萬子孫,無變也。”
陳乾昔寢疾,屬其兄弟,而命其子尊已,曰:“如我死,則必大爲我棺,使吾二婢子夾我。”陳乾昔死,其子曰:“以殉葬,非禮也,況又同棺乎?”弗果殺。仲遂卒于垂,壬午猶繹,萬入去籥。仲尼曰:“非禮也。卿卒不繹。”
季康子之母死,公輸若方小。斂,般請以機封,將從之。公肩假曰:“不可!夫魯有初,公室視豐碑,三家視桓楹。般,爾以人之母嘗巧,則豈不得以?其母以嘗巧者乎?則病者乎?噫!”弗果從。
戰于郎,公叔禺人遇負杖入保者息,曰:“使之雖病也,任之雖重也,君子不能爲謀也,士弗能死也。不可!我則既言矣。”與其鄰重汪踦往,皆死焉。魯人欲勿殤重汪踦,問於仲尼。仲尼曰:“能執干戈以衞社稷,雖欲勿殤也,不亦可乎!”
子路去魯,謂顏淵曰:“何以贈我?”曰:“吾聞之也:去國,則哭于墓而后行;反其國,不哭,展墓而入。”謂子路曰:“何以處我?”子路曰:“吾聞之也:過墓則式,過祀則下。”
工尹商陽與陳棄疾追吳師,及之。陳棄疾謂工尹商陽曰:“王事也,子手弓而可。”手弓。“子射諸。”射之,斃一人,韔弓。又及,謂之,又斃二人。每斃一人,揜其目。止其御曰:“朝不坐,燕不與,殺三人,亦足以反命矣。”孔子曰:“殺人之中,又有禮焉。”
諸侯伐秦,曹桓公卒于會。諸侯請含,使之襲。
襄公朝于荊,康王卒。荊人曰:“必請襲。”魯人曰:“非禮也。”荊人強之。巫先拂柩。荊人悔之。
滕成公之喪,使子叔、敬叔弔,進書,子服惠伯爲介。及郊,爲懿伯之忌,不入。惠伯曰:“政也,不可以叔父之私,不將公事。”遂入。
哀公使人弔蕢尚,遇諸道,辟於路,畫宮而受弔焉。曾子曰:“蕢尚不如杞梁之妻之知禮也。齊莊公襲莒于奪,杞梁死焉,其妻迎其柩於路而哭之哀。莊公使人弔之,對曰:‘君之臣不免於罪,則將肆諸市朝,而妻妾執;君之臣免於罪,則有先人之敝廬在。君無所辱命。’”
孺子穔之喪,哀公欲設撥,問於有若,有若曰:“其可也,君之三臣猶設之。”顏柳曰:“天子龍輴而椁幬,諸侯輴而設幬,爲榆沈故設撥。三臣者廢輴而設撥,竊禮之不中者也,而君何學焉!”
悼公之母死,哀公爲之齊衰。有若曰:“爲妾齊衰,禮與?”公曰:“吾得已乎哉?魯人以妻我。”
季子皋葬其妻,犯人之禾。申祥以告,曰:“請庚之。”子皋曰:“孟氏不以是罪予,朋友不以是棄予,以吾爲邑長於斯也。買道而葬,後難繼也。”
仕而未有祿者:君有饋焉曰獻,使焉曰寡君;違而君薨,弗爲服也。
虞而立尸,有几筵。卒哭而諱,生事畢而鬼事始已。既卒哭,宰夫執木鐸以命于宮,曰:“舍故而諱新。”自寢門至于庫門。
二名不偏諱,夫子之母名徵在;言在不稱徵,言徵不稱在。
軍有憂,則素服哭於庫門之外,赴車不載橐韔。
有焚其先人之室,則三日哭。故曰:“新宮火,亦三日哭。”
孔子過泰山側,有婦人哭於墓者而哀,夫子式而聽之。使子貢問之,曰:“子之哭也,壹似重有憂者。”而曰:“然。昔者,吾舅死於虎,吾夫又死焉,今吾子又死焉。”夫子曰:“何爲不去也?”曰:“無苛政。”夫子曰:“小子識之:苛政猛於虎也。”
魯人有周豐也者,哀公執摯請見之,而曰:“不可”。公曰:“我其已夫!”使人問焉,曰:“有虞氏未施信於民而民信之,夏后氏未施敬於民而民敬之,何施而得斯於民也?”對曰:“墟墓之間,未施哀於民而民哀;社稷宗廟之中,未施敬於民而民敬。殷人作誓而民始畔,周人作會而民始疑。茍無禮義忠信誠愨之心以涖之,雖固結之,民其不解乎?”
喪不慮居,毀不危身。喪不慮居,爲無廟也;毀不危身,爲無後也。
延陵季子適齊,於其反也,其長子死,葬於贏博之間。孔子曰:“延陵季子,吳之習於禮者也。”往而觀其葬焉:其坎深不至於泉,其斂以時服;既葬而封,廣輪揜坎,其高可隱也;既封,左袒,右還其封,且號者三,曰:“骨肉歸復于土,命也;若魂氣則無不之也!無不之也!”而遂行。孔子曰:“延陵季子之於禮也,其合矣乎!”
邾婁考公之喪,徐君使容居來弔含,曰:“寡君使容居坐含,進侯玉,其使容居以含。”有司曰:“諸侯之來辱敝邑者,易則易,于則于,易于雜者,未之有也。”容居對曰:“容居聞之:事君不敢忘其君,亦不敢遺其祖。昔我先君駒王,西討濟於河,無所不用斯言也。容居,魯人也,不敢忘其祖。”
子思之母死於衞,赴於子思,子思哭於廟。門人至,曰:“庶氏之母死,何爲哭於孔氏之廟乎?”子思曰:“吾過矣,吾過矣。”遂哭於他室。
天子崩,三日祝先服,五日官長服,七日國中男女服,三月天下服。虞人致百祀之木,可以爲棺椁者斬之。不至者,廢其祀,刎其人。
齊大饑,黔敖爲食於路,以待餓者而食之。有餓者蒙袂輯屨,貿貿然來。黔敖左奉食,右執飲,曰:“嗟!來食。”揚其目而視之,曰:“予唯不食嗟來之食,以至於斯也。”從而謝焉,終不食而死。曾子聞之,曰:“微與?其嗟也可去,其謝也可食。”
邾婁定公之時,有弒其父者。有司以告,公瞿然失席,曰:“是寡人之罪也。”曰:“寡人嘗學斷斯獄矣:臣弒君,凡在官者殺無赦;子弒父,凡在宮者殺無赦。殺其人,壞其室,洿其宮而豬焉。蓋君踰月而后舉爵。”
晉獻文子成室,晉大夫發焉。張老曰:“美哉輪焉!美哉奐焉!歌於斯,哭於斯,聚國族於斯。”文子曰:“武也得歌於斯,哭於斯,聚國族於斯,是全要領以從先大夫於九京也。”北面再拜稽首。君子謂之善頌善禱。
仲尼之畜狗死,使子貢埋之,曰:“吾聞之也:敝帷不弃,爲埋馬也;敝蓋不弃,爲埋狗也。丘也貧,無蓋;於其封也,亦予之席,毋使其首陷焉。”路馬死,埋之以帷。
季孫之母死,哀公弔焉,曾子與子貢弔焉,閽人爲君在,弗內也。曾子與子貢入於其廄而脩容焉。子貢先入,閽人曰:“鄉者已告矣。”曾子後入,閽人辟之。涉內霤,卿大夫皆辟位,公降一等而揖之。君子言之曰:“盡飾之道,斯其行者遠矣。”
陽門之介夫死,司城子罕入而哭之哀。晉人之覘宋者,反報於晉侯曰:“陽門之介夫死,而子罕哭之哀,而民說,殆不可伐也。”孔子聞之曰:“善哉,覘國乎!《詩》云:‘凡民有喪,扶服救之。’雖微晉而已,天下其孰能當之。”
魯莊公之喪,既葬,而絰不入庫門。士、大夫既卒哭,麻不入。
孔子之故人曰原壤,其母死,夫子助之沐椁。原壤登木,曰:“久矣,予之不託於音也。”歌曰:“貍首之斑然,執女手之卷然。”夫子爲弗聞也者而過之,從者曰:“子未可以已乎?”夫子曰:“丘聞之:親者,毋失其爲親也;故者,毋失其爲故也。”
趙文子與叔譽觀乎九原。文子曰:“死者如可作也,吾誰與歸?”叔譽曰:“其陽處父乎?”文子曰:“行并植於晉國,不沒其身,其知不足稱也。”“其舅犯乎?”文子曰:“見利不顧其君,其仁不足稱也。我則隨武子乎?利其君不忘其身,謀其身不遺其友。”晉人謂文子知人。文子其中退然,如不勝衣,其言吶吶然,如不出諸其口;所舉於晉國管庫之士,七十有餘家,生不交利,死不屬其子焉。
叔仲皮學子柳。叔仲皮死,其妻魯人也,衣衰而繆絰。叔仲衍以告,請繐衰而環絰,曰:“昔者,吾喪姑姊妹亦如斯,末吾禁也。”退,使其妻繐衰而環絰。
成人有其兄死而不爲衰者,聞子皋將爲成宰,遂爲衰。成人曰:“蠶則績而蟹有匡,范則冠而蟬有緌,兄則死而子皋爲之衰。”
樂正子春之母死,五日而不食。曰:“吾悔之。自吾母而不得吾情,吾惡乎用吾情!”
歲旱,穆公召縣子而問然,曰:“天久不雨,吾欲暴尫而奚若?”曰:“天久不雨,而暴人之疾子。虐,毋乃不可與!”“然則吾欲暴巫而奚若?”曰:“天則不雨,而望之愚婦人,於以求之,毋乃已疏乎!”“徙市則奚若?”曰:“天子崩,巷市七日;諸侯薨,巷市三日。爲之徙市,不亦可乎!”
孔子曰:“衞人之祔也,離之。魯人之祔也,合之。善夫!”
王制第五
卷11
王者之制祿爵,公、侯、伯、子、男,凡五等。諸侯之上大夫卿,下大夫,上士,中士,下士,凡五等。天子之田方千里,公侯田方百里,伯七十里,子男五十里。不能五十里者,不合於天子,附於諸侯,曰附庸。天子之三公之田視公、侯,天子之卿視伯,天子之大夫視子、男,天子之元士視附庸。
制:農田百畝。百畝之分:上農夫食九人,其次食八人,其次食七人,其次食六人;下農夫食五人。庶人在官者,其祿以是爲差也。諸侯之下士視上農夫,祿足以代其耕也。中上倍下士,上士倍中士,下大夫倍上士;卿,四大夫祿;君,十卿祿。次國之卿,三大夫祿;君,十卿祿。小國之卿,倍大夫祿,君十卿祿。
次國之上卿,位當大國之中,中當其下,下當其上大夫。小國之上卿,位當大國之下卿,中當其上大夫,下當其下大夫。其有中士、下士者,數各居其上之三分。
凡四海之內九州,州方千里。州,建百里之國三十,七十里之國六十,五十里之國百有二十,凡二百一十國;名山大澤不以封,其餘以爲附庸間田。八州,州二百一十國。
天子之縣內,方百里之國九,七十里之國二十有一,五十里之國六十有三,凡九十三國;名山大澤不以朌,其餘以祿士,以爲間田。
凡九州,千七百七十三國。天子之元士,諸侯之附庸,不與。
天子百里之內以共官,千里之內以爲御。
千里之外,設方伯。五國以爲屬,屬有長。十國以爲連,連有帥。三十國以爲卒,卒有正。二百一十國以爲州,州有伯。八州八伯,五十六正,百六十八帥,三百三十六長。八伯各以其屬,屬於天子之老二人,分天下以爲左右,曰二伯。
千里之內曰甸,千里之外,曰采,曰流。
天子:三公,九卿,二十七大夫,八十一元士。
大國:三卿,皆命於天子;下大夫五人,上士二十七人。
次國:三卿,二卿命於天子,一卿命於其君;下大夫五人,上士二十七人。
小國:二卿,皆命於其君;下大夫五人,上士二十七人。
天子使其大夫爲三監,監於方伯之國,國三人。天子之縣內諸侯,祿也;外諸侯,嗣也。
制:三公,一命卷;若有加,則賜也。不過九命。次國之君,不過七命;小國之君,不過五命。
大國之卿不過三命,下卿再命,小國之卿與下大夫一命。
凡官民材,必先論之。論辨然後使之,任事然後爵之,位定然後祿之。
爵人於朝,與士共之。刑人於市,與眾弃之。是故公家不畜刑人,大夫弗養,士遇之塗弗與言也。屏之四方,唯其所之,不及以政,亦弗故生也。
諸侯之於天子也,比年一小聘,三年一大聘,五年一朝。
天子五年一巡守。歲二月,東巡守,至于岱宗,柴而望祀山川;覲諸侯;問百年者,就見之;命大師陳詩,以觀民風;命市納賈,以觀民之所好惡,志淫好辟;命典禮考時月,定日,同律,禮、樂、制度、衣服,正之。山川神祇,有不舉者,爲不敬;不敬者,君削以地。宗廟,有不順者爲不孝;不孝者,君絀以爵。變禮易樂者,爲不從;不從者,君流。革制度衣服者,爲畔;畔者,君討。有功德於民者,加地進律。五月,南巡守,至于南嶽,如東巡守之禮。八月,西巡守,至于西嶽,如南巡守之禮。十有一月,北巡守,至于北嶽,如西巡守之禮。歸,假于祖禰,用特。
卷12
天子將出,類乎上帝,宜乎社,造乎禰。諸侯將出,宜乎社,造乎禰。
天子無事,與諸侯相見,曰朝。考禮正刑一德,以尊于天子。天子賜諸侯樂,則以柷將之;賜伯、子、男樂,則以鼗將之。
諸侯賜弓矢,然後征;賜鈇鉞,然後殺;賜圭瓚,然後爲鬯。未賜圭瓚,則資鬯於天子。
天子命之教,然後爲學。小學在公宮南之左,大學在郊。天子曰辟廱,諸侯曰頖宮。
天子將出征,類乎上帝,宜乎社,造乎禰,祃於所征之地。受命於祖,受成於學。出征,執有罪;反,釋奠于學,以訊馘告。
天子、諸侯無事,則歲三田:一爲乾豆,二爲賔客,三爲充君之庖。無事而不田,曰不敬;田不以禮,曰暴天物。天子不合圍,諸侯不揜羣。天子殺則下大綏,諸侯殺則下小綏,大夫殺則止佐車。佐車止,則百姓田獵。獺祭魚,然後虞人入澤梁。豺祭獸,然後田獵。鳩化爲鷹,然後設罻羅。草木零落,然後入山林。昆蟲未蟄,不以火田。不麛,不卵,不殺胎,不殀夭,不覆巢。
冢宰制國用,必於歲之杪。五穀皆入,然後制國用。用地小大,視年之豐耗。以三十年之通,制國用,量入以爲出,祭用數之仂。喪,三年不祭,唯祭天、地、社稷,爲越紼而行事。喪用三年之仂。喪祭,用不足曰暴,有余曰浩。祭,豐年不奢,凶年不儉。國無九年之蓄,曰不足;無六年之蓄,曰急;無三年之蓄,曰國非其國也。三年耕,必有一年之食;九年耕,必有三年之食。以三十年之通,雖有凶旱水溢,民無菜色,然後天子食,日舉以樂。
天子七日而殯,七月而葬。諸侯五日而殯,五月而葬。大夫、士、庶人三日而殯,三月而葬。三年之喪,自天子達。庶人縣封,葬不爲雨止,不封不樹。喪不貳事,自天子達於庶人。喪從死者,祭從生者。支子不祭。
天子七廟,三昭三穆,與大祖之廟而七。諸侯五廟,二昭二穆,與大祖之廟而五。大夫三廟,一昭一穆,與大祖之廟而三。士一廟。庶人祭於寢。
天子、諸侯宗廟之祭:春曰礿,夏曰禘,秋曰嘗,冬曰烝。天子祭天地,諸侯祭社稷,大夫祭五祀。天子祭天下名山大川:五嶽視三公,四瀆視諸侯。諸侯祭名山大川之在其地者。天子、諸侯祭因國之在其地而無主後者。
天子犆礿,祫禘,祫嘗,祫烝。諸侯礿則不禘,禘則不嘗,嘗則不烝,烝則不礿。諸侯礿犆;禘一,犆一,祫;嘗祫;烝祫。
天子社稷皆大牢,諸侯社稷皆少牢。大夫、士宗廟之祭,有田則祭,無田則薦。庶人春薦韭,夏薦麥,秋薦黍,冬薦稻。韭以卵,麥以魚,黍以豚,稻以雁。祭天地之牛,角繭栗;宗廟之牛,角握;賔客之牛,角尺。諸侯無故不殺牛,大夫無故不殺羊,士無故不殺犬、豕,庶人無故不食珍。
庶羞不踰牲,燕衣不踰祭服,寢不踰廟。
古者,公田藉而不稅,市廛而不稅,關譏而不征。林麓川澤,以時入而不禁。夫圭田無征。用民之力,歲不過三日。田里不粥,墓地不請。司空執度度地,居民山川沮澤,時四時。量地遠近,興事任力。凡使民,任老者之事,食壯者之食。
凡居民材,必因天地寒煖燥濕,廣穀大川異制,民生其間者異俗,剛柔輕重遲速異齊,五味異和,器械異制,衣服異宜。脩其教,不易其俗;齊其政,不易其宜。中國戎夷,五方之民,皆有其性也,不可推移。東方曰夷,被髪文身,有不火食者矣。南方曰蠻,雕題交趾,有不火食者矣。西方曰戎,被髪衣皮,有不粒食者矣。北方曰狄,衣羽毛穴居,有不粒食者矣。中國、夷、蠻、戎、狄,皆有安居、和味、宜服、利用、備器。五方之民,言語不通,嗜欲不同。達其志,通其欲:東方曰寄,南方曰象,西方曰狄鞮,北方曰譯。
凡居民,量地以制邑,度地以居民。地、邑、民、居,必參相得也。無曠土,無游民,食節事時,民咸安其居,樂事勸功,尊君親上,然後興學。
卷13
司徒脩六禮以節民性,明七教以興民德,齊八政以防淫,一道德以同俗,養耆老以致孝,恤孤獨以逮不足,上賢以崇德,簡不肖以絀惡。命鄉,簡不帥教者以告。耆老皆朝于庠。元日,習射上功,習鄉上齒,大司徒帥國之俊士與執事焉。不變,命國之右鄉,簡不帥教者移之左;命國之左鄉,簡不帥教者移之右,如初禮。不變,移之郊,如初禮。不變,移之遂,如初禮。不變,屏之遠方,終身不齒。命鄉,論秀士,升之司徒,曰選士。司徒論選士之秀者,而升之學,曰俊士。升於司徒者,不征於鄉;升於學者,不征於司徒,曰造士。樂正崇四術,立四教,順先王詩、書、禮、樂以造士。春、秋教以禮、樂,冬、夏教以詩、書。王大子、王子、羣后之大子、卿大夫元士之適子、國之俊選,皆造焉。凡入學,以齒。將出學,小胥、大胥、小樂正,簡不帥教者,以告于大樂正,大樂正以告于王。王命三公、九卿、大夫、元士皆入學,不變,王親視學;不變,王三日不舉,屏之遠方。西方曰棘,東方曰寄,終身不齒。大樂正論造士之秀者,以告于王,而升諸司馬,曰進士。司馬辨論官材,論進士之賢者,以告於王,而定其論。論定,然後官之;任官,然後爵之;位定,然後祿之。大夫廢其事,終身不仕,死以士禮葬之。有發,則命大司徒教士以車甲。凡執技,論力,適四方,臝股肱,決射御。凡執技以事上者:祝、史、射、御、醫、卜及百工,凡執技以事上者,不貳事,不移官,出鄉不與士齒。仕於家者,出鄉不與士齒。
司寇正刑明辟,以聽獄訟。必三刺。有旨無簡,不聽。附從輕,赦從重。
凡制五刑,必即天論。郵罰麗於事。凡聽五刑之訟,必原父子之親,立君臣之義,以權之。意論輕重之序,慎測淺深之量,以別之。悉其聰明,致其忠愛,以盡之。疑獄,氾與眾共之;眾疑,赦之。必察小大之比,以成之。成獄辭,史以獄成告於正,正聽之。正以獄成告于大司寇,大司寇聽之棘木之下。大司寇以獄之成告於王,王命三公參聽之。三公以獄之成告於王,王三又,然後制刑。凡作刑罰,輕無赦。刑者,侀也。侀者,成也。一成而不可變,故君子盡心焉。析言破律,亂名改作,執左道以亂政,殺。作淫聲、異服、奇技、奇器以疑眾,殺。行僞而堅,言僞而辯,學非而博,順非而澤,以疑眾,殺。假於鬼神、時日、卜筮以疑眾,殺。此四誅者,不以聽。凡執禁以齊眾,不赦過。有圭璧金璋,不粥於市;命服命車,不粥於市;宗廟之器,不粥於市;犧牲不粥於市;戎器不粥於市。用器不中度,不粥於市。兵車不中度,不粥於市。布帛精粗麤不中數,幅廣狹不中量,不粥於市。姦色亂正色,不粥於市。錦文珠玉成器,不粥於市。衣服飲食,不粥於市。五穀不時,果實未孰,不粥於市。木不中伐,不粥於市。禽獸魚鱉不中殺,不粥於市。關執禁以譏,禁異服,識異言。
大史典禮,執簡記,奉諱惡。
天子齊戒受諫。司會以歲之成,質於天子,冢宰齊戒受質。大樂正、大司寇、市,三官以其成,從質於天子。大司徒、大司馬、大司空,齊戒受質。百官各以其成,質於三官。大司徒、大司馬、大司空,以百官之成,質於天子。百官齊戒受質。然後休老勞農,成歲事,制國用。
凡養老:有虞氏以燕禮,夏后氏以饗禮,殷人以食禮,周人脩而兼用之。五十養於鄉,六十養於國,七十養於學,達於諸侯。
八十拜君命,一坐再至,瞽亦如之。九十使人受。五十異粻,六十宿肉,七十貳膳,八十常珍;九十飲食不離寢,膳飲從於遊,可也。六十歲制,七十時制,八十月制;九十日脩,唯絞、紟、衾、冒,死而后制。五十,始衰;六十,非肉不飽;七十,非帛不煖;八十,非人不煖;九十,雖得人不暖矣。五十,杖於家;六十,杖於鄉;七十,杖於國;八十,杖於朝;九十者,天子欲有問焉,則就其室,以珍從。七十,不俟朝;八十,月告存;九十,日有秩。五十,不從力政;六十,不與服戎;七十,不與賔客之事;八十,齊喪之事弗及也。五十,而爵;六十,不親學;七十,致政。唯衰麻爲喪。
有虞氏養國老於上庠,養庶老於下庠。夏后氏養國老於東序,養庶老於西序。殷人養國老於右學,養庶老於左學。周人養國老於東膠,養庶老於虞庠(虞庠在國之西郊)。有虞氏皇而祭,深衣而養老。夏后氏收而祭,燕衣而養老。殷人冔而祭,縞衣而養老。周人冕而祭,玄衣而養老。凡三王養老,皆引年。八十者,一子不從政;九十者,其家不從政;廢疾非人不養者,一人不從政。父母之喪,三年不從政。齊衰、大功之喪,三月不從政。將徙於諸侯,三月不從政。自諸侯來徙家,期不從政。
少而無父者謂之孤,老而無子者謂之獨,老而無妻者謂之矜,老而無夫者謂之寡。此四者,天民之窮而無告者也,皆有常餼。
瘖、聾、跛、躃、斷者、侏儒,百工各以其器食之。
道路:男子由右,婦人由左,車從中央。父之齒隨行,兄之齒雁行,朋友不相踰。輕任并,重任分,斑白者不提挈。君子耆老不徒行,庶人耆老不徒食。
大夫祭器不假。祭器未成,不造燕器。
方一里者,爲田九百畝。方十里者,爲方一里者百,爲田九萬畝。方百里者,爲方十里者百,爲田九十億畝。方千里者,爲方百里者百,爲田九萬億畝。
自恒山至於南河,千里而近;自南河至於江,千里而近。自江至於衡山,千里而遙;自東河至於東海,千里而遙。自東河至於西河,千里而近;自西河至於流沙,千里而遙。西不盡流沙,南不盡衡山,東不近東海,北不盡恒山,凡四海之內,斷長補短,方三千里,爲田八十萬億一萬億畝。方百里者爲田九十億畝:山陵、林麓、川澤、溝瀆、城郭、宮室、塗巷,三分去一,其餘六十億畝。
古者以周尺八尺爲步,今以周尺六尺四寸爲步。古者百畝,當今東田百四十六畝三十步。古者百里,當今百二十一里六十步四尺二寸二分。
方千里者,爲方百里者百。封方百里者三十國,其餘,方百里者七十。又封方七十里者六十,爲方百里者二十九,方十里者四十。其餘,方百里者四十,方十里者六十;又封方五十里者二十,爲方百里者三十;其餘,方百里者十,方十里者六十。名山大澤不以封,其餘以爲附庸間田。諸侯之有功者,取於間田以祿之;其有削地者,歸之間田。
天子之縣內:方千里者爲方百里者百。封方百里者九,其餘方百里者九十一。又封方七十里者二十一,爲方百里者十,方十里者二十九;其餘,方百里者八十,方十里者七十一。又封方五十里者六十三,爲方百里者十五,方十里者七十五;其餘方百里者六十四,方十里者九十六。
諸侯之下士祿食九人,中士食十八人,上士食三十六人,下大夫食七十二人,卿食二百八十八人,君食二千八百八十人。次國之卿食二百一十六人,君食二千一百六十人。小國之卿食百四十四人,君食千四百四十人。次國之卿,命於其君者,如小國之卿。天子之大夫爲三監,監於諸侯之國者,其祿視諸侯之卿,其爵視次國之君,其祿取之於方伯之地。方伯爲朝天子,皆有湯沐之邑於天子之縣內,視元士。諸侯世子世國,大夫不世爵。使以德,爵以功。未賜爵,視天子之元士,以君其國。諸侯之大夫,不世爵祿。
六禮:冠、昏、喪、祭、鄉、相見。七教:父子、兄弟、夫婦、君臣、長幼、朋友、賔客。八政:飲食、衣服、事爲、異別、度、量、數、制。
月令第六
卷14
(01、孟春之月)
孟春之月,日在營室,昏參中,旦尾中。其日甲乙;其帝大皞;其神句芒;其蟲鱗;其音角,律中大蔟;其數八;其味酸;其臭羶;其祀戶,祭先脾。東風解凍,蟄蟲始振,魚上冰,獺祭魚,鴻雁來。
天子居青陽左个,乘鸞路,駕倉龍,載青旂,衣青衣,服倉玉,食麥與羊,其器疏以達。
是月也,以立春。先立春三日,大史謁之天子,曰:某日立春,盛德在木。天子乃齊。立春之日,天子親帥三公、九卿、諸侯、大夫,以迎春於東郊。還反,賞公卿、諸侯、大夫於朝。
命相布德和令,行慶施惠,下及兆民。慶賜遂行,毋有不當。乃命大史守典奉法,司天日月星辰之行,宿離不貸,毋失經紀,以初爲常。
是月也,天子乃以元日祈穀于上帝。乃擇元辰,天子親載耒耜,措之參保介之御間,帥三公、九卿、諸侯、大夫,躬耕帝藉。天子三推,三公五推,卿諸侯九推。反,執爵于大寢,三公、九卿、諸侯、大夫皆御,命曰:勞酒。
是月也,天氣下降,地氣上騰,天地和同,草木萌動。王命布農事,命田舍東郊,皆脩封疆,審端經術。善相丘陵阪險原隰土地所宜,五穀所殖,以教道民,必躬親之。田事既飭,先定準直,農乃不惑。
是月也,命樂正入學習舞。乃脩祭典。命祀山林川澤,犧牲毋用牝。禁止伐木。毋覆巢,毋殺孩蟲、胎、夭、飛鳥。毋麛,毋卵。毋聚大眾,毋置城郭。揜骼埋胔。
是月也,不可以稱兵,稱兵必天殃。兵戎不起,不可從我始。毋變天之道,毋絕地之理,毋亂人之紀。
孟春行夏令,則雨水不時,草木蚤落,國時有恐。行秋令則其民大疫,猋風暴雨緫至,藜莠蓬蒿并興。行冬令,則水潦爲敗,雪霜大摯,首種不入。
卷15
(02、仲春之月)
仲春之月,日在奎,昏弧中,旦建星中。其日甲乙;其帝大皞;其神句芒;其蟲鱗;其音角,律中夾鐘;其數八;其味酸;其臭羶;其祀戶,祭先脾。始雨水,桃始華,倉庚鳴,鷹化爲鳩。
天子居青陽大廟,乘鸞路,駕倉龍,載青旂,衣青衣,服倉玉,食麥與羊,其器疏以達。是月也,安萌芽,養幼少,存諸孤。擇元日,命民社。命有司省囹圄,去桎梏,毋肆掠,止獄訟。
是月也,玄鳥至。至之日,以大牢祠于高禖。天子親往,后妃帥九嬪御。乃禮天子所御,帶以弓韣,授以弓矢,于高禖之前。
是月也,日夜分。雷乃發聲,始電,蟄蟲咸動,啟戶始出。先雷三日,奮木鐸以令兆民曰:雷將發聲,有不戒其容止者,生子不備,必有凶災。日夜分,則同度量,鈞衡石,角斗甬,正權概。
是月也,耕者少舍。乃脩闔扇,寢廟畢備。毋作大事,以妨農之事。
是月也,毋竭川澤,毋漉陂池,毋焚山林。天子乃鮮羔開冰,先薦寢廟。上丁,命樂正習舞,釋菜。天子乃帥三公、九卿、諸侯、大夫親往視之。仲丁,又命樂正入學習舞。
是月也,祀不用犧牲,用圭璧,更皮幣。
仲春行秋令,則其國大水,寒氣揔至,寇戎來征。行冬令,則陽氣不勝,麥乃不熟,民多相掠。行夏令,則國乃大旱,煖氣早來,蟲螟爲害。
(03、季春之月)
季春之月,日在胃,昏七星中,旦牽牛中。其日甲乙;其帝大皞;其神句芒;其蟲鱗;其音角,律中姑洗;其數八;其味酸;其臭羶;其祀戶,祭先脾。桐始華,田鼠化爲鴽,虹始見,萍始生。
天子居青陽右个,乘鸞路,駕倉龍,載青旂,衣青衣,服倉玉。食麥與羊,其器疏以達。
是月也,天子乃薦鞠衣于先帝。命舟牧覆舟,五覆五反,乃告舟備具於天子焉。天子始乘舟,薦鮪于寢廟,乃爲麥祈實。
是月也,生氣方盛,陽氣發泄,句者畢出,萌者盡達,不可以內。天子布德行惠,命有司發倉廩,賜貧窮,振乏絕;開府庫,出幣帛,周天下;勉諸侯,聘名士,禮賢者。
是月也,命司空曰:時雨將降,下水上騰,循行國邑,周視原野,修利堤防,道達溝瀆,開通道路,毋有障塞。田獵罝罘、羅網、畢翳、餧獸之藥,毋出九門。
是月也,命野虞毋伐桑柘。鳴鳩拂其羽,戴勝降於桑。具曲植籧筐,后妃齊戒,親東鄉躬桑。禁婦女毋觀,省婦使以勸蠶事。蠶事既登,分繭稱絲效功,以共郊廟之服,無有敢惰。
是月也,命工師,令百工,審五庫之量:金,鐵,皮,革,筋,角,齒,羽,箭,幹,脂,膠,丹,漆,毋或不良。百工咸理,監工日號。毋悖于時,毋或作爲淫巧,以蕩上心。
是月之末,擇吉日大合樂,天子乃率三公、九卿、諸侯、大夫親往視之。
是月也,乃合累牛騰馬,遊牝於牧。犧牲駒犢,舉,書其數。命國難,九門磔攘,以畢春氣。
季春行冬令,則寒氣時發,草木皆肅,國有大恐。行夏令,則民多疾疫,時雨不降,山林不收。行秋令,則天多沉隂,淫雨蚤降,兵革並起。
(04、孟夏之月)
孟夏之月,日在畢,昏翼中,旦婺女中。其日丙丁;其帝炎帝;其神祝融;其蟲羽;其音徵,律中中呂;其數七;其味苦;其臭焦;其祀竈,祭先肺。螻蟈鳴,蚯蚓出,王瓜生,苦菜秀。
天子居明堂左个,乘朱路,駕赤駵,載赤旂,衣朱衣,服赤玉。食菽與雞,其器高以粗。
是月也,以立夏。先立夏三日,大史謁之天子曰:某日立夏,盛德在火。天子乃齊。立夏之日,天子親帥三公、九卿、大夫以迎夏於南郊。還反,行賞,封諸侯。慶賜遂行,無不欣說。乃命樂師,習合禮樂。命太尉,賛桀俊,遂賢良,舉長大。行爵出祿,必當其位。
是月也,繼長增高,毋有壞墮,毋起土功,毋發大眾,毋伐大樹。是月也,天子始絺。命野虞出行田原,爲天子勞農勸民,毋或失時。命司徒巡行縣鄙,命農勉作,毋休于都。
是月也,驅獸毋害五穀,毋大田獵。農乃登麥,天子乃以彘嘗麥,先薦寢廟。
是月也,聚畜百藥。靡草死,麥秋至。斷薄刑,決小罪,出輕繫。蠶事畢,后妃獻繭。乃收繭稅,以桑爲均,貴賤長幼如一,以給郊廟之服。
是月也,天子飲酎,用禮樂。
孟夏行秋令,則苦雨數來,五穀不滋,四鄙入保。行冬令,則草木蚤枯,後乃大水,敗其城郭。行春令,則蝗蟲爲災,暴風來格,秀草不實。
卷16
(05、仲夏之月)
仲夏之月,日在東井,昏亢中,旦危中。其日丙丁。其帝炎帝;其神祝融;其蟲羽;其音徵,律中蕤賔;其數七;其味苦;其臭焦;其祀竈,祭先肺。小暑至,螳蜋生。鵙始鳴,反舌無聲。
天子居明堂太廟,乘朱路,駕赤駵,載赤旂,衣朱衣,服赤玉,食菽與雞,其器高以粗。養壯佼。
是月也,命樂師脩鞀鞞鼓,均琴瑟管簫,執干戚戈羽,調竽笙竾簧,飭鐘磬柷敔。命有司爲民祈祀山川百源,大雩帝,用盛樂。乃命百縣,雩祀百辟卿士有益於民者,以祈穀實。農乃登黍。
是月也,天子乃以雛嘗黍,羞以含桃,先薦寢廟。令民毋艾藍以染,毋燒灰,毋暴布。門閭毋閉,關市毋索。挺重囚,益其食。游牝別羣,則縶騰駒,班馬政。
是月也,日長至,隂陽爭,死生分。君子齊戒,處必揜身,毋躁。止聲色,毋或進。薄滋味,毋致和。節耆欲,定心氣。百官靜,事毋刑,以定晏隂之所成。鹿角解,蟬始鳴。半夏生,木堇榮。
是月也,毋用火南方。可以居高明,可以遠眺望,可以升山陵,可以處臺榭。
仲夏行冬令,則雹凍傷穀,道路不通,暴兵來至。行春令,則五穀晚熟,百螣時起,其國乃饑。行秋令,則草木零落,果實早成,民殃於疫。
(06、季夏之月)
季夏之月,日在柳,昏火中,旦奎中。其日丙丁;其帝炎帝;其神祝融;其蟲羽;其音徵,律中林鐘;其數七;其味苦;其臭焦;其祀竈,祭先肺。溫風始至,蟋蟀居壁,鷹乃學習,腐草爲螢。
天子居明堂右个,乘朱路,駕赤駵,載赤旂,衣朱衣,服赤玉。食菽與雞,其器高以粗。命漁師伐蛟,取鼉,登龜,取黿。命澤人納材葦。
是月也,命四監大合百縣之秩芻,以養犧牲。令民無不咸出其力,以共皇天上帝,名山大川,四方之神,以祠宗廟社稷之靈,以爲民祈福。
是月也,命婦官染采,黼黻文章,必以法故,無或差貸。黑黃倉赤,莫不質良,毋敢詐僞,以給郊廟祭祀之服,以爲旗章,以別貴賤等給之度。
是月也,樹木方盛,乃命虞人入山行木,毋有斬伐。不可以興土功,不可以合諸侯,不可以起兵動眾。毋舉大事,以搖養氣。毋發令而待,以妨神農之事也。水潦盛昌,神農將持功,舉大事則有天殃。
是月也,土潤溽暑,大雨時行,燒薙行水,利以殺草,如以熱湯。可以糞田疇,可以美土彊。
季夏行春令,則穀實鮮落,國多風欬,民乃遷徙。行秋令,則丘隰水潦,禾稼不熟,乃多女災。行冬令,則風寒不時,鷹隼蚤鷙,四鄙入保。
(中央土)
中央土,其日戊己;其帝黃帝;其神后土;其蟲裸;其音宮,律中黃鐘之宮;其數五;其味甘;其臭香;其祠中霤,祭先心。
天子居大廟大室,乘大路,駕黃駵,載黃旂,衣黃衣,服黃玉,食稷與牛,其器圜以閎。
(07、孟秋之月)
孟秋之月,日在翼,昏建星中,旦畢中。其日庚辛;其帝少皞;其神蓐收;其蟲毛;其音商,律中夷則;其數九;其味辛;其臭腥;其祀門,祭先肝。涼風至,白露降,寒蟬鳴。鷹乃祭鳥,用始行戮。
天子居緫章左个,乘戎路,駕白駱,載白旂,衣白衣,服白玉,食麻與犬,其器廉以深。
是月也,以立秋。先立秋三日,大史謁之天子曰:某日立秋,盛德在金。天子乃齊。立秋之日,天子親帥三公、九卿、諸侯、大夫,以迎秋於西郊。還反,賞軍帥武人於朝。天子乃命將帥,選士厲兵,簡練桀俊,專任有功,以征不義。詰誅暴慢,以明好惡,順彼遠方。
是月也,命有司脩法制,繕囹圄,具桎梏,禁止姦,慎罪邪,務搏執。命理瞻傷,察創,視折,審斷。決獄訟,必端平。戮有罪,嚴斷刑。天地始肅,不可以贏。
是月也,農乃登穀。天子嘗新,先薦寢廟。命百官,始收斂。完隄坊,謹壅塞,以備水潦。脩宮室,壞墻垣,補城郭。
是月也,毋以封諸侯、立大官。毋以割地、行大使、出大幣。
孟秋行冬令,則隂氣大勝,介蟲敗穀,戎兵乃來。行春令,則其國乃旱,陽氣復還,五穀無實。行夏令,則國多火災,寒熱不節,民多瘧疾。
(08、仲秋之月)
仲秋之月,日在角,昏牽牛中,旦觜觿中。其日庚辛,其帝少皞,其神蓐收。其蟲毛。其音商,律中南呂。其數九。其味辛,其臭腥。其祀門,祭先肝。盲風至,鴻雁來,玄鳥歸,羣鳥養羞。
天子居緫章大廟,乘戎路,駕白駱,載白旂,衣白衣,服白玉,食麻與犬,其器廉以深。
是月也,養衰老,授几杖,行糜粥飲食。乃命司服,具飭衣裳,文繡有恒,制有小大,度有長短。衣服有量,必循其故,冠帶有常。乃命有司,申嚴百刑,斬殺必當,毋或枉橈。枉橈不當,反受其殃。
是月也,乃命宰祝,循行犧牲,視全具,案芻豢,瞻肥瘠,察物色。必比類,量小大,視長短,皆中度。五者備當,上帝其饗。天子乃難,以達秋氣。以犬嘗麻,先薦寢廟。
是月也,可以筑城郭,建都邑,穿竇窖,脩囷倉。乃命有司,趣民收斂,務畜菜,多積聚。乃勸種麥,毋或失時。其有失時,行罪無疑。
是月也,日夜分,雷始收聲。蟄蟲壞戶,殺氣浸盛,陽氣日衰,水始涸。日夜分,則同度量,平權衡,正鈞石,角斗甬。
是月也,易關市,來商旅,納貨賄,以便民事。四方來集,遠鄉皆至,則財不匱,上無乏用,百事乃遂。凡舉大事,毋逆大數,必順其時,慎因其類。
仲秋行春令,則秋雨不降,草木生榮,國乃有恐。行夏令,則其國乃旱,蟄蟲不藏,五穀復生。行冬令,則風災數起,收雷先行,草木蚤死。
卷17
(09、季秋之月)
季秋之月,日在房,昏虛中,旦柳中。其日庚辛;其帝少皞;其神蓐收;其蟲毛;其音商,律中無射;其數九;其味辛;其臭腥;其祀門,祭先肝。鴻雁來賔,爵入大水爲蛤。鞠有黃華,豺乃祭獸戮禽。
天子居緫章右个,乘戎路,駕白駱,載白旂,衣白衣,服白玉。食麻與犬,其器廉以深。
是月也,申嚴號令。命百官貴賤無不務內,以會天地之藏,無有宣出。乃命冢宰,農事備收,舉五穀之要,藏帝藉之收於神倉,祗敬必飭。
是月也,霜始降,則百工休。乃命有司曰:寒氣緫至,民力不堪,其皆入室。上丁,命樂正入學習吹。
是月也,大饗帝,嘗犧牲,告備于天子。合諸侯,制百縣,爲來歲受朔日,與諸侯所稅於民輕重之法,貢職之數,以遠近土地所宜爲度,以給郊廟之事,無有所私。
是月也,天子乃教於田獵,以習五戎,班馬政。命僕及七騶咸駕,載旌旐,授車以級,整設於屏外。司徒搢撲,北面誓之。天子乃厲飾,執弓挾矢以獵,命主祠祭禽于四方。
是月也,草木黃落,乃伐薪爲炭。蟄蟲咸俯在內,皆墐其戶。乃趣獄刑,毋留有罪。收祿秩之不當、供養之不宜者。
是月也,天子乃以犬嘗稻,先薦寢廟。
季秋行夏令,則其國大水,冬藏殃敗,民多處鼽嚏。行冬令,則國多盜賊,邊竟不寧,土地分裂。行春令,則煖風來至,民氣解惰,師興不居。
(10、孟冬之月)
孟冬之月,日在尾,昏危中,旦七星中。其日壬癸;其帝顓頊;其神玄冥;其蟲介;其音羽,律中應鐘;其數六;其味鹹;其臭朽;其祀行,祭先腎。水始冰,地始凍。雉入大水爲蜃。虹藏不見。
天子居玄堂左个,乘玄路,駕鐵驪,載玄旂,衣黑衣,服玄玉,食黍與彘,其器閎以奄。
是月也,以立冬。先立冬三日,太史謁之天子曰:某日立冬,盛德在水。天子乃齊。立冬之日,天子親帥三公、九卿、大夫以迎冬於北郊。還反,賞死事,恤孤寡。
是月也,命大史釁龜筴占兆,審卦吉凶,是察阿黨,則罪無有揜蔽。
是月也,天子始裘。命有司曰:天氣上騰,地氣下降,天地不通,閉塞而成冬。命百官謹蓋藏。命司徒循行積聚,無有不斂。坏城郭,戒門閭,脩鍵閉,慎管籥,固封疆,備邊竟,完要塞,謹關梁,塞徯徑。飭喪紀,辨衣裳,審棺椁之薄厚,塋丘壟之大小、高卑、厚薄之度,貴賤之等級。
是月也,命工師效功,陳祭器,按度程,毋或作爲淫巧,以蕩上心。必功致爲上。物勒工名,以考其誠。功有不當,必行其罪,以窮其情。
是月也,大飲烝。天子乃祈來年於天宗,大割祠于公社及門閭,臘先祖五祀,勞農以休息之。天子乃命將帥講武,習射御,角力。
是月也,乃命水虞漁師,收水泉池澤之賦。毋或敢侵削眾庶兆民,以爲天子取怨于下。其有若此者,行罪無赦。
孟冬行春令,則凍閉不密,地氣上泄,民多流亡。行夏令,則國多暴風,方冬不寒,蟄蟲復出。行秋令,則雪霜不時,小兵時起,土地侵削。
(11、仲冬之月)
仲冬之月,日在斗,昏東壁中,旦軫中。其日壬癸;其帝顓頊;其神玄冥;其蟲介;其音羽,律中黃鍾;其數六;其味鹹;其臭朽;其祀行,祭先腎。冰益壯,地始坼。鶡旦不鳴,虎始交。
天子居玄堂大廟,乘玄路,駕鐵驪,載玄旂,衣黑衣,服玄玉。食黍與彘,其器閎以奄。飭死事。命有司曰:土事毋作,慎毋發蓋,毋發室屋,及起大眾,以固而閉。地氣沮泄,是謂發天地之房,諸蟄則死,民必疾疫,又隨以喪。命之曰暢月。
是月也,命奄尹,申宮令,審門閭,謹房室,必重閉。省婦事,毋得淫,雖有貴戚近習,毋有不禁。乃命大酋,秫稻必齊,麴蘗必時,湛熾必絜,水泉必香,陶器必良,火齊必得,兼用六物。大酋監之,毋有差貸。天子命有司祈祀四海大川名源淵澤井泉。
是月也,農有不收藏積聚者,馬牛畜獸有放佚者,取之不詰。山林藪澤,有能取蔬食田獵禽獸者,野虞教道之。其有相侵奪者,罪之不赦。
是月也,日短至。隂陽爭,諸生蕩。君子齊戒,處必揜身。身欲寧,去聲色,禁耆慾。安形性,事欲靜,以待隂陽之所定。芸始生,荔挺出,蚯蚓結,麋角解,水泉動。日短至,則伐木,取竹箭。
是月也,可以罷官之無事、去器之無用者。塗闕廷門閭,筑囹圄,此所以助天地之閉藏也。
仲冬行夏令,則其國乃旱,氛霧冥冥,雷乃發聲。行秋令,則天時雨汁,瓜瓠不成,國有大兵。行春令,則蝗蟲爲敗,水泉咸竭,民多疥癘。
(12、季冬之月)
季冬之月,日在婺女,昏婁中,旦氐中。其日壬癸;其帝顓頊;其神玄冥;其蟲介;其音羽,律中大呂;其數六;其味鹹;其臭朽;其祀行,祭先腎。雁北鄉,鵲始巢。雉雊,雞乳。
天子居玄堂右个。乘玄路,駕鐵驪,載玄旂,衣黑衣,服玄玉。食黍與彘,其器閎以奄。命有司大難旁磔,出土牛,以送寒氣。征鳥厲疾。乃畢山川之祀,及帝之大臣,天之神祇。
是月也,命漁師始漁,天子親往,乃嘗魚,先薦寢廟。冰方盛,水澤腹堅。命取冰,冰以入。令告民,出五種。命農計耦耕事,脩耒耜,具田器。命樂師大合吹而罷。乃命四監,收秩薪柴,以共郊廟,及百祀之薪燎。
是月也,日窮於次,月窮於紀,星回於天。數將幾終,歲且更始。專而農民,毋有所使。天子乃與公、卿、大夫,共飭國典,論時令,以待來歲之宜。乃命太史次諸侯之列,賦之犧牲,以共皇天、上帝、社稷之饗。乃命同姓之邦,共寢廟之芻豢。命宰歷卿、大夫至于庶民,土田之數,而賦犧牲,以共山林名川之祀。凡在天下九州之民者,無不咸獻其力,以共皇天、上帝、社稷、寢廟、山林、名川之祀。
季冬行秋令,則白露早降,介蟲爲妖,四鄙入保。行春令,則胎夭多傷,國多固疾,命之曰逆。行夏令,則水潦敗國,時雪不降,冰凍消釋。
曾子問第七
卷18
曾子問曰:“君薨而世子生,如之何?”
孔子曰:“卿、大夫、士,從攝主,北面,於西階南。大祝裨冕,執束帛,升自西階,盡等,不升堂,命毋哭。祝聲三,告曰:‘某之子生,敢告。’升,奠幣于殯東几上,哭,降。眾主人、卿、大夫、士,房中,皆哭不踊。盡一哀,反位。遂朝奠。小宰升舉幣。三日,眾主人、卿、大夫、士,如初位,北面。大宰、大宗、大祝皆裨冕。少師奉子以衰;祝先,子從,宰宗人從。入門,哭者止,子升自西階。殯前北面。祝立于殯東南隅。祝聲三,曰:‘某之子某,從執事,敢見。’子拜稽顙哭。祝、宰、宗人、眾主人、卿、大夫、士,哭踊三者三,降東反位,皆袒,子踊,房中亦踊三者三。襲衰,杖,亦出。大宰命祝史,以名徧告于五祀山川。”
曾子問曰:“如已葬而世子生,則如之何?”
孔子曰:“大宰、大宗從大祝而告于禰。三月,乃名于禰,以名徧告及社稷、宗廟、山川。”孔子曰:“諸侯適天子,必告于祖,奠于禰。冕而出視朝,命祝史告於社稷、宗廟、山川。乃命國家五官而後行,道而出。告者五日而徧,過是,非禮也。凡告,用牲幣。反,亦如之。諸侯相見,必告于禰,朝服而出視朝。命祝史告于五廟所過山川。亦命國家五官,道而出。反,必親告于祖禰。乃命祝史,告至于前所告者,而後聽朝而入。”
曾子問曰:“並有喪,如之何?何先何後?”
孔子曰:“葬,先輕而後重;其奠也,先重而後輕:禮也。自啟及葬,不奠,行葬不哀次;反葬奠,而後辭於殯,逐脩葬事。其虞也,先重而後輕,禮也。”孔子曰:“宗子雖七十,無無主婦;非宗子,雖無主婦可也。”
曾子問曰:“將冠子,冠者至,揖讓而入,聞齊衰、大功之喪,如之何?”
孔子曰:“內喪則廢,外喪則冠而不醴,徹饌而埽,即位而哭。如冠者未至,則廢。如將冠子而未及期日,而有齊衰、大功、小功之喪,則因喪服而冠。”“除喪不改冠乎?”孔子曰:“天子賜諸侯、大夫冕弁服於大廟,歸設奠,服賜服,於斯乎有冠醮,無冠醴。父沒而冠,則已冠,埽地而祭於禰;已祭,而見伯父、叔父,而后饗冠者。”
曾子問曰:“祭,如之何則不行旅酬之事矣?”
孔子曰:“聞之:小祥者,主人練祭而不旅,奠酬於賔,賔弗舉,禮也。昔者,魯昭公練而舉酬行旅,非禮也;孝公大祥,奠酬弗舉,亦非禮也。”
曾子問曰:“大功之喪,可以與於饋奠之事乎?”
孔子曰:“豈大功耳!自斬衰以下皆可,禮也。”曾子曰:“不以輕服而重相爲乎?”孔子曰:“非此之謂也。天子、諸侯之喪,斬衰者奠;大夫,齊衰者奠;士,則朋友奠;不足,則取於大功以下者;不足,則反之。”曾子問曰:“小功可以與於祭乎?”孔子曰:“何必小功耳?自斬衰以下,與祭,禮也。”曾子曰:“不以輕喪而重祭乎?”孔子曰:“天子、諸侯之喪祭也,不斬衰者不與祭;大夫,齊衰者與祭;士,祭不足,則取於兄弟大功以下者。”
曾子問曰:“相識,有喪服可以與於祭乎?”
孔子曰:“緦不祭,又何助於人?”
曾子問曰:“廢喪服,可以與於饋奠之事乎?”
孔子曰:“說衰與奠,非禮也。以擯相可也。”
曾子問曰:“昏禮既納幣,有吉日,女之父母死,則如之何?”
孔子曰:“壻使人弔。如壻之父母死,則女之家亦使人弔。父喪稱父,母喪稱母。父母不在,則稱伯父世母。壻,已葬,壻之伯父致命女氏曰:‘某之子有父母之喪,不得嗣爲兄弟,使某致命。’女氏許諾,而弗敢嫁,禮也。壻,免喪,女之父母使人請,壻弗取,而后嫁之,禮也。女之父母死,壻亦如之。”
曾子問曰:“親迎,女在塗,而壻之父母死,如之何?”
孔子曰:“女改服,布深衣,縞緫以趨喪。女在塗,而女之父母死,則女反。”“如壻親迎,女未至,而有齊衰、大功之喪,則如之何?”孔子曰:“男不入,改服於外次;女入,改服於內次;然後即位而哭。”曾子問曰:“除喪則不復昏禮乎?”孔子曰:“祭,過時不祭,禮也;又何反於初?”
孔子曰:“嫁女之家,三夜不息燭,思相離也。取婦之家,三日不舉樂,思嗣親也。三月而廟見,稱來婦也。擇日而祭於禰,成婦之義也。”
曾子問曰:“女未廟見而死,則如之何?”
孔子曰:“不遷於祖,不祔於皇姑,壻不杖、不菲、不次,歸葬于女氏之黨,示未成婦也。”
曾子問曰:“取女,有吉日而女死,如之何?”
孔子曰:“壻齊衰而弔,既葬而除之。夫死亦如之。”
曾子問曰:“喪有二孤,廟有二主,禮與?”
孔子曰:“天無二日,土無二王,嘗禘郊社,尊無二上。未知其爲禮也。昔者齊桓公亟舉兵,作僞主以行。及反,藏諸祖廟。廟有二主,自桓公始也。喪之二孤,則昔者衞靈公適魯,遭季桓子之喪,衞君請弔,哀公辭不得命,公爲主,客人弔。康子立於門右,北面;公揖讓升自東階,西鄉;客升自西階弔。公拜,興,哭;康子拜稽顙於位,有司弗辯也。今之二孤,自季康子之過也。”
曾子問曰:“古者師行,必以遷廟主行乎?”
孔子曰:“天子巡守,以遷廟主行,載于齊車,言必有尊也。今也取七廟之主以行,則失之矣。當七廟、五廟無虛主。虛主者,唯天子崩,諸侯薨,與去其國,與祫祭於祖,爲無主耳。吾聞諸老聃曰:天子崩,國君薨,則祝取羣廟之主而藏諸祖廟,禮也。卒哭成事,而后主各反其廟。君去其國,大宰取羣廟之主以從,禮也。祫祭於祖,則祝迎四廟之主。主,出廟入廟必蹕。老聃云。”
曾子問曰:“古者師行無遷主,則何主?”
孔子曰:“主命。”問曰:“何謂也?”孔子曰:“天子、諸侯將出,必以幣帛皮圭告于祖禰,遂奉以出,載于齊車以行。每舍,奠焉,而后就舍。反必告,設奠卒,斂幣玉,藏諸兩階之間,乃出。蓋貴命也。”
子游問曰:“喪慈母如母,禮與?”
孔子曰:“非禮也。古者,男子外有傅,內有慈母,君命所使教子也,何服之有?昔者,魯昭公少喪其母,有慈母良,及其死也,公弗忍也,欲喪之。有司以聞,曰:‘古之禮,慈母無服,今也君爲之服,是逆古之禮而亂國法也。若終行之,則有司將書之,以遺後世。無乃不可乎!’公曰:‘古者,天子練冠以燕居。’公弗忍也,遂練冠以喪慈母。喪慈母,自魯昭公始也。”
曾子問曰:“諸侯旅見天子,入門,不得終禮,廢者幾?”
孔子曰:“四。”請問之。曰:“大廟火,日食,后之喪,雨霑服失容,則廢。如諸侯皆在而日食,則從天子救日,各以其方色與其兵。大廟火,則從天子救火,不以方色與兵。”
曾子問曰:“諸侯相見,揖讓入門,不得終禮,廢者幾?”
孔子曰:“六。”請問之。曰:“天子崩,大廟火,日食,后夫人之喪,雨霑服失容,則廢。”
曾子問曰:“天子嘗禘郊社五祀之祭,簠簋既陳,天子崩,后之喪,如之何?”
孔子曰:“廢。”
曾子問曰:“當祭而日食,大廟火,其祭也如之何?”
孔子曰:“接祭而已矣。如牲至,未殺,則廢。
卷19
“天子崩,未殯,五祀之祭不行。既殯而祭。其祭也,尸入,三飯不侑,酳不酢而已矣。自啟至于反哭,五祀之祭不行。已葬而祭,祝畢獻而已。”
曾子問曰:“諸侯之祭社稷,俎豆既陳,聞天子崩、后之喪、君薨、夫人之喪,如之何?”
孔子曰:“廢。自薨比至于殯,自啟至于反哭,奉帥天子。”
曾子問曰:“大夫之祭,鼎俎既陳,籩豆既設,不得成禮,廢者幾?”
孔子曰:“九。”請問之。曰:“天子崩、后之喪、君薨、夫人之喪、君之大廟火、日食、三年之喪、齊衰、大功,皆廢。外喪自齊衰以下,行也。其齊衰之祭也,尸入,三飯不侑,酳不酢而已矣;大功,酢而已矣;小功、緦,室中之事而已矣。士之所以異者,緦不祭。所祭,於死者無服,則祭。”
曾子問曰:“三年之喪,弔乎?”
孔子曰:“三年之喪,練,不羣立,不旅行。君子禮以飾情,三年之喪而弔哭,不亦虛乎?”
曾子問曰:“大夫、士有私喪,可以除之矣;而有君服焉,其除之也,如之何?”
孔子曰:“有君喪服於身,不敢私服,又何除焉?於是乎有過時而弗除也。君之喪服除,而后殷祭,禮也。”
曾子問曰:“父母之喪,弗除可乎?”
孔子曰:“先王制禮,過時弗舉,禮也。非弗能勿除也,患其過於制也。故君子過時不祭,禮也。”
曾子問曰:“君薨,既殯,而臣有父母之喪,則如之何?”
孔子曰:“歸居于家,有殷事,則之君所,朝夕否。”曰:“君既啟,而臣有父母之喪,則如之何?”孔子曰:“歸哭而反送君。”曰:“君未殯,而臣有父母之喪,則如之何?”孔子曰:“歸殯,反于君所,有殷事則歸,朝夕否。大夫,室老行事;士,則子孫行事。大夫內子,有殷事,亦之君所,朝夕否。”
賤不誄貴,幼不誄長,禮也。唯天子,稱天以誄之。諸侯相誄,非禮也。
曾子問曰:“君出疆以三年之戒,以椑從。君薨,其入如之何?”
孔子曰:“共殯服,則子麻,弁絰,疏衰,菲,杖。入自闕,升自西階。如小斂,則子免而從柩,入自門,升自阼階。君大夫士一節也。”
曾子問曰:“君之喪既引,聞父母之喪,如之何?”
孔子曰:“遂。既封而歸,不俟子。”
曾子問曰:“父母之喪既引,及塗,聞君薨,如之何?”
孔子曰:“遂。既封,改服而往。”
曾子問曰:“宗子爲士,庶子爲大夫,其祭也如之何?”
孔子曰:“以上牲祭於宗子之家。祝曰:‘孝子某,爲介子某,薦其常事。’若宗子有罪,居于他國,庶子爲大夫,其祭也,祝曰:‘孝子某,使介子某,執其常事。’攝主不厭祭,不旅,不假,不綏祭,不配。布奠於賔,賔奠而不舉,不歸肉。其辭於賔曰:‘宗兄、宗弟、宗子在他國,使某辭。’”
曾子問曰:“宗子去在他國,庶子無爵而居者,可以祭乎?”
孔子曰:“祭哉!”請問:“其祭如之何?”孔子曰:“望墓而爲壇,以時祭。若宗子死,告於墓,而后祭於家。宗子死,稱名不言孝,身沒而已。子游之徒,有庶子祭者以此,若義也。今之祭者,不首其義,故誣於祭也。”
曾子問曰:“祭必有尸乎?若厭祭亦可乎?”
孔子曰:“祭成喪者必有尸,尸必以孫。孫幼,則使人抱之。無孫,則取於同姓可也。祭殤必厭,蓋弗成也。祭成喪而無尸,是殤之也。”孔子曰:“有隂厭,有陽厭。”曾子問曰:“殤不祔祭,何謂隂厭、陽厭?”孔子曰:“宗子爲殤而死,庶子弗爲後也。其吉祭,特牲。祭殤不舉,無肵俎,無玄酒,不告利成,是謂隂厭。凡殤與無後者,祭於宗子之家,當室之白,尊于東房,是謂陽厭。”
曾子問曰:“葬引至於堩,日有食之,則有變乎?且不乎?”
孔子曰:“昔者,吾從老聃助葬於巷黨,及堩,日有食之,老聃曰:‘丘!止柩,就道右,止哭以聽變。’既明反而后行。曰:‘禮也。’反葬,而丘問之曰:‘夫柩,不可以反者也。日有食之,不知其已之遲數,則豈如行哉?’老聃曰:‘諸侯朝天子,見日而行,逮日而舍奠;大夫使,見日而行,逮日而舍。夫柩,不早出,不暮宿。見星而行者,唯罪人與奔父母之喪者乎!日有食之,安知其不見星也?且君子行禮,不以人之親痁患。’吾聞諸老聃云。”
曾子問曰:“爲君使而卒於舍,禮曰:公館復,私館不復。凡所使之國,有司所授舍,則公館已,何謂私館不復也?”
孔子曰:“善乎,問之也!自卿、大夫、士之家,曰私館;公館與公所爲,曰公館。公館復,此之謂也。”
曾子問曰:“下殤:土周葬于園,遂輿機而往,塗邇故也。今墓遠,則其葬也如之何?”
孔子曰:“吾聞諸老聃,曰:昔者,史佚有子而死,下殤也。墓遠,召公謂之曰:‘何以不棺斂於宮中?’史佚曰:‘吾敢乎哉?’召公言於周公,周公曰:‘豈不可?’史佚行之。下殤用棺衣棺,自史佚始也。”
曾子問曰:“卿、大夫將爲尸於公,受宿矣,而有齊衰內喪,則如之何?”
孔子曰:“出,舍於公館以待事,禮也。”孔子曰:“尸弁冕而出,卿、大夫、士皆下之,尸必式,必有前驅。”
子夏問曰:“三年之喪卒哭,金革之事無辟也者,禮與?初有司與?”
孔子曰:“夏后氏三年之喪,既殯而致事,殷人既葬而致事。《記》曰:‘君子不奪人之親,亦不可奪親也。’此之謂乎?”子夏曰:“金革之事無辟也者,非與?”孔子曰:“吾聞諸老聃,曰:昔者,魯公伯禽有爲爲之也。今以三年之喪,從其利者,吾弗知也!”
文王世子第八
卷20
文王之爲世子,朝於王季日三。雞初鳴而衣服,至於寢門外,問內豎之御者曰:“今日安否?何如?”內豎曰:“安。”文王乃喜。及日中,又至,亦如之。及莫,又至,亦如之。其有不安節,則內豎以告文王,文王色憂,行不能正履。王季腹膳,然後亦復初。食上,必在,視寒暖之節。食下,問所膳。命膳宰曰:“末有原!”應曰:“諾。”然後退。武王帥而行之,不敢有加焉。文王有疾,武王不說冠帶而養。文王一飯,亦一飯;文王再飯,亦再飯。旬有二日乃間。文王謂武王曰:“女何夢矣?”武王對曰:“夢帝與我九齡。”文王曰:“女以爲何也?”武王曰:“西方有九國焉,君王其終撫諸?”文王曰:“非也。古者謂年齡,齒亦齡也。我百爾九十,吾與爾三焉。”文王九十七乃終,武王九十三而終。成王幼,不能莅阼,周公相,踐阼而治。抗世子法於伯禽,欲令成王之知父子、君臣、長幼之道也。成王有過,則撻伯禽,所以示成王世子之道也。文王之爲世子也。
凡學世子及學士,必時。春、夏學干、戈,秋、冬學羽、籥,皆於東序。小樂正學干,大胥賛之。籥師學戈,籥師丞賛之。胥鼓南。春誦夏弦,大師詔之。瞽宗秋學禮,執禮者詔之;冬讀書,典書者詔之。禮在瞽宗,書在上庠。
凡祭與養老,乞言,合語之禮,皆小樂正詔之於東序。大樂正學舞干戚,語說命乞言,皆大樂正授數,大司成論說在東序。
凡侍坐於大司成者,遠近間三席,可以問。終則負墻,列事未盡,不問。
凡學,春官釋奠於其先師,秋冬亦如之。凡始立學者,必釋奠於先聖先師;及行事,必以幣。凡釋奠者,必有合也,有國故則否。
凡大合樂,必遂養老。凡語於郊者,必取賢斂才焉。或以德進,或以事舉,或以言揚。曲藝皆誓之,以待又語。三而一有焉,乃進其等,以其序,謂之郊人,遠之。於成均以及取爵於上尊也。
始立學者,既興器用幣,然後釋菜,不舞不授器,乃退。儐於東序,一獻,無介語可也。教世子。
凡三王教世子,必以禮樂。樂,所以脩內也;禮,所以脩外也。禮樂交錯於中,發形於外,是故其成也懌,恭敬而溫文。立大傅、少傅以養之,欲其知父子、君臣之道也。大傅審父子、君臣之道以示之;少傅奉世子,以觀大傅之德行而審喻之。大傅在前,少傅在後;入則有保,出則有師,是以教喻而德成也。師也者,教之以事,而喻諸德者也;保也者,慎其身以輔翼之,而歸諸道者也。《記》曰:“虞、夏、商、周,有師保,有疑丞。”設四輔及三公,不必備,唯其人。語使能也。君子曰德,德成而教尊,教尊而官正,官正而國治,君之謂也。仲尼曰:“昔者,周公攝政,踐阼而治,抗世子法於伯禽,所以善成王也。聞之曰:爲人臣者,殺其身有益於君,則爲之,況於其身以善其君乎?周公優爲之!”是故知爲人子,然後可以爲人父;知爲人臣,然後可以爲人君;知事人,然後能使人。成王幼,不能涖阼,以爲世子,則無爲也。是故抗世子法於伯禽,使之與成王居,欲令成王之知父子、君臣、長幼之義也。君之於世子也,親則父也,尊則君也。有父之親,有君之尊,然後兼天下而有之。是故,養世子不可不慎也。行一物而三善皆得者,唯世子而已。其齒於學之謂也。故世子齒於學,國人觀之曰:“將君我,而與我齒讓,何也?”曰:“有父在則禮然,然而眾知父子之道矣。”其二曰:“將君我,而與我齒讓,何也?”曰:“有君在則禮然,然而眾著於君臣之義也。”其三曰:“將君我,而與我齒讓,何也?”曰:“長長也,然而眾知長幼之節矣。”故父在斯爲子,君在斯謂之臣,居子與臣之節,所以尊君、親親也。故學之爲父子焉,學之爲君臣焉,學之爲長幼焉,父子、君臣、長幼之道得而國治。語曰:“樂正司業,父師司成,一有元良,萬國以貞。”世子之謂也。周公踐阼。
庶子之正於公族者,教之以孝弟、睦友、子愛,明父子之義、長幼之序。其朝於公:內朝,則東面北上;臣有貴者,以齒。其在外朝,則以官,司士爲之。其在宗廟之中,則如外朝之位。宗人授事,以爵以官。其登餕獻受爵,則以上嗣。庶子治之,雖有三命,不踰父兄。其公大事,則以其喪服之精麤爲序。雖於公族之喪亦如之,以次主人。若公與族燕,則異姓爲賔,膳宰爲主人,公與父兄齒。族食,世降一等。
其在軍,則守於公禰。公若有出疆之政,庶子以公族之無事者守於公宮,正室守大廟,諸父守貴宮貴室,諸子諸孫守下宮下室。
五廟之孫,祖廟未毀,雖爲庶人,冠、取妻,必告;死,必赴;練祥,則告。族之相爲也,宜弔不弔,宜免不免,有司罰之。至於賵賻承含,皆有正焉。公族其有死罪,則磬于甸人。其刑罪,則纖剸,亦告于甸人。公族無宮刑。獄成,有司讞於公。其死罪,則曰:“某之罪在大辟。”其刑罪,則曰:“某之罪在小辟。”公曰:“宥之。”有司又曰:“在辟。”公又曰:“宥之。”有司又曰:“在辟。”及三宥,不對,走出,致刑於于甸人。公又使人追之,曰:“雖然,必赦之。”有司對曰:“無及也!”反命於公。公素服不舉,爲之變,如其倫之喪。無服,親哭之。
公族朝於內朝,內親也。雖有貴者以齒,明父子也。外朝以官,體異姓也。宗廟之中,以爵爲位,崇德也。宗人授事以官,尊賢也。登餕受爵以上嗣,尊祖之道也。喪紀以服之輕重爲序,不奪人親也。公與族燕則以齒,而孝弟之道達矣。其族食世降一等,親親之殺也。戰則守於公禰,孝愛之深也。正室守大廟,尊宗室,而君臣之道著矣。諸父諸兄守貴室,子弟守下室,而讓道達矣。
五廟之孫,祖廟未毀,雖及庶人,冠,取妻必告,死必赴,不忘親也。親未絕而列於庶人,賤無能也。敬弔臨賻賵,睦友之道也。古者,庶子之官治,而邦國有倫;邦國有倫,而眾鄉方矣。公族之罪,雖親不以犯有司,正術也,所以體百姓也。刑于隱者,不與國人慮兄弟也。弗弔,弗爲服,哭于異姓之廟,爲忝祖遠之也。素服居外,不聽樂,私喪之也,骨肉之親無絕也。公族無宮刑,不翦其類也。
天子視學,大昕鼓徵,所以警眾也。眾至,然後天子至。乃命有司行事。興秩節,祭先師先聖焉。有司卒事,反命。始之養也:適東序,釋奠於先老,遂設三老、五更、羣老之席位焉。適饌省醴,養老之珍,具;遂發詠焉,退脩之,以孝養也。反,登歌清廟。既歌而語,以成之也。言父子、君臣、長幼之道,合德音之致,禮之大者也。下管《象》,舞《大武》。大合眾以事,達有神,興有德也。正君臣之位、貴賤之等焉,而上下之義行矣。有司告以樂闋,王乃命公、侯、伯、子、男及羣吏,曰:“反!養老幼於東序。”終之以仁也。
是故聖人之記事也,慮之以大,愛之以敬,行之以禮,脩之以孝養,紀之以義,終之以仁。是故,古之人一舉事,而眾皆知其德之備也。古之君子舉大事,必慎其終始,而眾安得不喻焉?《兌命》曰:“念終始,典於學。”
世子之記曰:朝夕至於大寢之門外,問於內豎曰:“今日安否?何如?”內豎曰:“今日安。”世子乃有喜色。其有不安節,則內豎以告世子,世子色憂不滿容。內豎言:“復初。”然後亦復初。朝夕之食上,世子必在,視寒煖之節。食下,問所膳。羞必知所進,以命膳宰,然後退。若內豎言:“疾。”則世子親齊玄而養。膳宰之饌,必敬視之;疾之藥,必親嘗之。嘗饌善,則世子亦能食;嘗饌寡,世子亦不能飽。以至于復初,然後亦復初。
禮運第九
卷21
昔者,仲尼與於蜡賔。事畢,出遊於觀之上,喟然而歎。仲尼之歎,蓋歎魯也。言偃在側,曰:“君子何歎?”孔子曰:“大道之行也,與三代之英,丘未之逮也,而有志焉。”
大道之行也,天下爲公。選賢與能,講信脩睦。故人不獨親其親,不獨子其子,使老有所終,壯有所用,幼有所長,矜寡孤獨廢疾者,皆有所養。男有分,女有歸。貨惡其弃於地也,不必藏於己;力惡其不出於身也,不必爲己。是故,謀閉而不興,盜竊亂賊而不作,故外戶而不閉,是謂大同。
今大道既隱,天下爲家,各親其親,各子其子,貨力爲己,大人世及以爲禮,城郭溝池以爲固,禮義以爲紀,以正君臣,以篤父子,以睦兄弟,以和夫婦,以設制度,以立田里,以賢勇知,以功爲己。故謀用是作,而兵由此起。禹、湯、文、武、成王、周公,由此其選也。此六君子者,未有不謹於禮者也。以著其義,以考其信,著有過,刑仁講讓,示民有常。如有不由此者,在埶者去,眾以爲殃,是謂小康。
言偃復問曰:“如此乎禮之急也?”孔子曰:“夫禮,先王以承天之道,以治人之情。故失之者死,得之者生。《詩》曰:‘相鼠有體,人而無禮;人而無禮,胡不遄死?’是故,夫禮,必本於天,殽於地,列於鬼神,達於喪祭、射御、冠昏、朝聘。故聖人以禮示之,故天下國家可得而正也。”
言偃復問曰:“夫子之極言禮也,可得而聞與?”孔子曰:“我欲觀夏道,是故之杞,而不足徵也;吾得夏時焉。我欲觀殷道,是故之宋,而不足徵也;吾得坤乾焉。坤乾之義,夏時之等,吾以是觀之。”
夫禮之初,始諸飲食,其燔黍捭豚,汙尊而抔飲,蕢桴而土鼓,猶若可以致其敬於鬼神。及其死也,升屋而號,告曰:“皋!某復。”然後飯腥而苴孰。故天望而地藏也,體魄則降,知氣在上,故死者北首,生者南鄉,皆從其初。
昔者,先王未有宮室,冬則居營窟,夏則居橧巢;未有火化;食草木之實、鳥獸之肉,飲其血,茹其毛;未有麻絲,衣其羽皮。後聖有作,然後脩火之利,范金合土,以爲臺榭、宮室、牖戶;以炮以燔,以亨以炙,以爲醴酪;治其麻絲,以爲布帛,以養生送死,以事鬼神上帝,皆從其朔。故玄酒在室,醴醆在戶,粢醍在堂,澄酒在下,陳其犧牲,備其鼎俎,列其琴、瑟、管、磬、鐘、鼓,脩其祝嘏,以降上神與其先祖,以正君臣,以篤父子,以睦兄弟,以齊上下,夫婦有所,是謂承天之祜。作其祝號,玄酒以祭,薦其血毛,腥其俎,孰其殽,與其越席,疏布以冪,衣其澣帛,醴醆以獻,薦其燔炙,君與夫人交獻,以嘉魂魄,是謂合莫。然後退而合亨,體其犬豕牛羊,實其簠簋、籩豆、鉶羹。祝以孝告,嘏以慈告,是謂大祥。此禮之大成也。
孔子曰:“於呼哀哉!我觀周道,幽、厲傷之,吾舍魯何適矣!魯之郊禘,非禮也。周公其衰矣!杞之郊也,禹也;宋之郊也,契也:是天子之事守也。故天子祭天地,諸侯祭社稷。”
祝嘏莫敢易其常古,是謂大假。祝嘏辭說,藏於宗祝巫史,非禮也,是謂幽國。醆斝及尸君,非禮也,是謂僭君。冕弁兵革藏於私家,非禮也,是謂脅君。大夫具官,祭器不假,聲樂皆具,非禮也,是謂亂國。故仕於公曰臣,仕於家曰僕。三年之喪與新有昏者,期不使。以衰裳入朝,與家僕雜居齊齒,非禮也,是謂君與臣同國。故天子有田以處其子孫,諸侯有國以處其子孫,大夫有采以處其子孫,是謂制度。
故天子適諸侯,必舍其祖廟,而不以禮籍入,是謂天子壞法亂紀。諸侯非問疾弔喪,而入諸臣之家,是謂君臣爲謔。是故,禮者,君之大柄也,所以別嫌明微,儐鬼神,考制度,別仁義,所以治政安君也。故政不正,則君位危;君位危,則大臣倍,小臣竊。刑肅而俗敝,則法無常;法無常,而禮無列;禮無列,則士不事也。刑肅而俗敝,則民弗歸也,是謂疵國。故政者,君之所以藏身也。是故,夫政,必本於天,殽以降命。命降于社之謂殽地,降于祖廟之謂仁義,降於山川之謂興作,降於五祀之謂制度,此聖人所以藏身之固也。
卷22
故聖人參於天地,並於鬼神,以治政也。處其所存,禮之序也;玩其所樂,民之治也。故天生時,而地生財,人其父生,而師教之。四者,君以正用之。故君者,立於無過之地也。
故君者所明也,非明人者也。君者,所養也,非養人者也。君者,所事也,非事人者也。故君明人則有過,養人則不足,事人則失位。故百姓則君以自治也,養君以自安也,事君以自顯也。故禮達而分定,故人皆愛其死,而患其生。故用人之知,去其詐;用人之勇,去其怒;用人之仁,去其貪。故國有患,君死社稷,謂之義;大夫死宗廟,謂之變。故聖人耐以天下爲一家,以中國爲一人者,非意之也。必知其情,辟於其義,明於其利,達於其患,然後能爲之。
何謂人情?喜、怒、哀、懼、愛、惡、欲,七者弗學而能。何謂人義?父慈、子孝、兄良、弟弟、夫義、婦聽、長惠、幼順、君仁、臣忠十者,謂之人義。講信脩睦,謂之人利。爭奪相殺,謂之人患。故聖人所以治人七情,脩十義,講信脩睦,尚辭讓,去爭奪,舍禮何以治之?
飲食男女,人之大欲存焉;死亡貧苦,人之大惡存焉。故欲惡者,心之大端也。人藏其心,不可測度也;美惡皆在其心,不見其色也。欲一以窮之,舍禮何以哉?
故人者,其天地之德,隂陽之交,鬼神之會,五行之秀氣也。故天秉陽,垂日星;地秉隂,竅於山川;播五行於四時,和而後月生也。是以三五而盈,三五而闕。五行之動,迭相竭也;五行、四時、十二月,還相爲本也;五聲、六律、十二管,還相爲宮也;五味、六和、十二食,還相爲質也;五色、六章、十二衣,還相爲質也。
故人者,天地之心也,五行之端也,食味、別聲、被色而生者也。故聖人作則,必以天地爲本,以隂陽爲端,以四時爲柄,以日星爲紀,月以爲量,鬼神以爲徒,五行以爲質,禮義以爲器,人情以爲田,四靈以爲畜。以天地爲本,故物可舉也;以隂陽爲端,故情可睹也;以四時爲柄,故事可勸也;以日星爲紀,故事可列也;月以爲量,故功有藝也;鬼神以爲徒,故事有守也;五行以爲質,故事可復也;禮義以爲器,故事行有考也;人情以爲田,故人以爲奧也;四靈以爲畜,故飲食有由也。
何謂四靈?麟、鳳、龜、龍,謂之四靈。故龍以爲畜,故魚鮪不淰;鳳以爲畜,故鳥不獝;麟以爲畜,故獸不狘;龜以爲畜,故人情不失。故先王秉蓍龜,列祭祀,瘞繒,宣祝嘏辭說,設制度,故國有禮,官有御,事有職,禮有序。
故先王患禮之不達於下也。故祭帝於郊,所以定天位也;祀社於國,所以列地利也;祖廟,所以本仁也;山川,所以儐鬼神也;五祀,所以本事也。故宗祝在廟,三公在朝,三老在學。王前巫而後史,卜筮瞽侑,皆在左右。王中心無爲也,以守至正。
故禮行於郊,而百神受職焉;禮行於社,而百貨可極焉;禮行於祖廟,而孝慈服焉;禮行於五祀,而正法則焉。故自郊社、祖廟、山川、五祀,義之脩而禮之藏也。是故夫禮,必本於大一,分而爲天地,轉而爲隂陽,變而爲四時,列而爲鬼神。其降曰命,其官於天也。
夫禮必本於天,動而之地,列而之事,變而從時,協於分藝,其居人也曰養,其行之以貨力、辭讓、飲食、冠昏、喪祭、射御、朝聘。故禮義也者,人之大端也,所以講信脩睦,而固人之肌膚之會、筋骸之束也;所以養生送死,事鬼神之大端也;所以達天道、順人情之大竇也。故唯聖人爲知禮之不可以已也;故壞國、喪家、亡人,必先去其禮。故禮之於人也,猶酒之有蘗也,君子以厚,小人以薄。
故聖王脩義之柄、禮之序,以治人情。故人情者,聖王之田也,脩禮以耕之,陳義以種之,講學以耨之,本仁以聚之,播樂以安之。故禮也者,義之實也,協諸義而協,則禮雖先王未之有,可以義起也。義者,藝之分、仁之節也,協於藝,講於仁,得之者強。仁者,義之本也,順之體也,得之者尊。故治國不以禮,猶無耜而耕也;爲禮不本於義,猶耕而弗種也;爲義而不講之以學,猶種而弗耨也;講之於學而不合之以仁,猶耨而弗穫也;合之以仁而不安之以樂,猶穫而弗食也;安之以樂而不達於順,猶食而弗肥也。四體既正,膚革充盈,人之肥也。父子篤,兄弟睦,夫婦和,家之肥也。大臣法,小臣廉,官職相序,君臣相正,國之肥也。天子以德爲車,以樂爲御,諸侯以禮相與,大夫以法相序,士以信相考,百姓以睦相守,天下之肥也。是謂大順。大順者,所以養生、送死、事鬼神之常也。故事大積焉而不苑,並行而不繆,細行而不失,深而通,茂而有間,連而不相及也,動而不相害也,此順之至也。故明於順,然後能守危也。
故禮之不同也,不豐也,不殺也,所以持情而合危也。故聖王所以順,山者不使居川,不使渚者居中原,而弗敝也。用水、火、金、木,飲食必時。合男女,頒爵位,必當年德。用民必順。故無水旱昆蟲之災,民無凶饑妖孽之疾。故天不愛其道,地不愛其寶,人不愛其情。故天降膏露,地出醴泉,山出器車,河出馬圖,鳳皇麒麟皆在郊棷,龜龍在宮沼,其餘鳥獸之卵胎,皆可俯而闚也。則是無故,先王能脩禮以達義,體信以達順,故此順之實也。
禮器第十
卷23
禮器,是故大備。大備,盛德也。禮釋回,增美質;措則正,施則行。其在人也,如竹箭之有筠也,如松柏之有心也。二者居天下之大端矣,故貫四時而不改柯易葉。故君子有禮,則外諧而內無怨,故物無不懷仁,鬼神饗德。
先王之立禮也,有本有文。忠信,禮之本也;義理,禮之文也。無本不正,無文不行。禮也者,合於天時,設於地財,順於鬼神,合於人心,理萬物者也。是故天時有生也,地理有宜也,人官有能也,物曲有利也。故天不生,地不養,君子不以爲禮,鬼神弗饗也。居山以魚鱉爲禮,居澤以鹿豕爲禮,君子謂之不知禮。故必舉其定國之數,以爲禮之大經,禮之大倫。以地廣狹,禮之薄厚,與年之上下。是故年雖大殺,眾不匡懼,則上之制禮也節矣。
禮,時爲大,順次之,體次之,宜次之,稱次之。堯授舜,舜授禹,湯放桀,武王伐紂,時也。《詩》云:“匪革其猶,聿追來孝。”
天地之祭,宗廟之事,父子之道,君臣之義,倫也。社稷山川之事,鬼神之祭,體也。喪祭之用,賔客之交,義也。羔豚而祭,百官皆足;大牢而祭,不必有餘:此之謂稱也。諸侯以龜爲寶,以圭爲瑞。家不寶龜,不藏圭,不臺門,言有稱也。
禮,有以多爲貴者:天子七廟,諸侯五,大夫三,士一。天子之豆二十有六,諸公十有六,諸侯十有二,上大夫八,下大夫六。諸侯七介七牢,大夫五介五牢。天子之席五重,諸侯之席三重,大夫再重。天子崩,七月而葬,五重八翣;諸侯五月而葬,三重六翣;大夫三月而葬,再重四翣。此以多爲貴也。
有以少爲貴者:天子無介;祭天特牲;天子適諸侯,諸侯膳以犢;諸侯相朝,灌用鬱鬯,無籩豆之薦;大夫聘禮以脯醢;天子一食,諸侯再,大夫、士三,食力無數;大路繁纓一就,次路繁纓七就;圭璋特,琥璜爵;鬼神之祭單席。諸侯視朝,大夫特,士旅之。此以少爲貴也。
有以大爲貴者:宮室之量,器皿之度,棺椁之厚,丘封之大。此以大爲貴也。
有以小爲貴者:宗廟之祭,貴者獻以爵,賤者獻以散,尊者舉觶,卑者舉角;五獻之尊,門外缶,門內壺,君尊瓦甒。此以小爲貴也。
有以高爲貴者:天子之堂九尺,諸侯七尺,大夫五尺,士三尺;天子、諸侯臺門。此以高爲貴也。
有以下爲貴者:至敬不壇,埽地而祭。天子諸侯之尊廢禁,大夫、士棜禁。此以下爲貴也。
禮有以文爲貴者:天子龍袞,諸侯黼,大夫黻,士玄衣纁裳;天子之冕,朱綠藻,十有二旒,諸侯九,上大夫七,下大夫五,士三。此以文爲貴也。
有以素爲貴者:至敬無文,父黨無容,大圭不琢,大羹不和,大路素而越席,犧尊疏布鼏,樿杓。此以素爲貴也。孔子曰:“禮,不可不省也。”禮不同,不豐,不殺,此之謂也。蓋言稱也。
禮之以多爲貴者,以其外心者也。德發揚,詡萬物,大理物博。如此,則得不以多爲貴乎?故君子樂其發也。禮之以少爲貴者,以其內心者也。德產之致也精微,觀天子之物,無可以稱其德者,如此則得不以少爲貴乎?是故君子慎其獨也。
古之聖人,內之爲尊,外之爲樂,少之爲貴,多之爲美。是故先生之制禮也,不可多也,不可寡也,唯其稱也。是故,君子大牢而祭,謂之禮;匹士大牢而祭,謂之攘。管仲鏤簋朱紘,山節藻棁,君子以爲濫矣。晏平仲祀其先人,豚肩不揜豆,澣衣濯冠以朝,君子以爲隘矣。是故君子之行禮也,不可不慎也。眾之紀也,紀散而眾亂。孔子曰:“我戰則克,祭則受福。”蓋得其道矣。君子曰:祭祀不祈,不麾蚤,不樂葆大,不善嘉事,牲不及肥大,薦不美多品。
孔子曰:“臧文仲安知禮!夏父弗綦,逆祀而弗止也。燔柴於奧。夫奧者,老婦之祭也,盛於盆,尊於瓶。禮也者,猶體也。體不備,君子謂之不成人。設之不當,猶不備也。”
禮有大有小,有顯有微。大者不可損,小者不可益,顯者不可揜,微者不可大也。故《經禮》三百,《曲禮》三千,其致一也。未有入室而不由戶者。君子之於禮也,有所竭情盡慎,致其敬而誠若,有美而文而誠若。君子之於禮也,有直而行也,有曲而殺也,有經而等也,有順而討也,有摲而播也,有推而進也,有放而文也,有放而不致也,有順而摭也。三代之禮,一也,民共由之。或素或青,夏造殷因。
卷24
周坐尸,詔侑武方;其禮亦然,其道一也。夏立尸而卒祭,殷坐尸,周旅酬六尸。曾子曰:“周禮其猶醵與!”
君子曰:禮之近人情者,非其至者也。郊血,大饗腥,三獻爓,一獻孰。是故君子之於禮也,非作而致其情也,此有由始也。是故七介以相見也,不然則已愨。三辭三讓而至,不然則已蹙。故魯人將有事於上帝,必先有事於頖宮;晉人將有事於河,必先有事於惡池;齊人將有事於泰山,必先有事於配林。三月繫,七日戒,三日宿,慎之至也。故禮有擯詔,樂有相步,溫之至也。
禮也者,反本脩古,不忘其初者也。故凶事不詔,朝事以樂。醴酒之用,玄酒之尚。割刀之用,鸞刀之貴。莞簟之安,而稾鞂之設。是故,先王之制禮也,必有主也,故可述而多學也。
君子曰:無節於內者,觀物弗之察矣;欲察物而不由禮,弗之得矣。故作事不以禮,弗之敬矣;出言不以禮,弗之信矣。故曰:“禮也者,物之致也。”是故,昔先王之制禮也,因其財物而致其義焉爾。故作大事,必順天時;爲朝夕,必放於日月;爲高,必因丘陵;爲下,必因川澤。是故天時雨澤,君子達亹亹焉。是故,昔先王尚有德,尊有道,任有能,舉賢而置之,聚眾而誓之。是故因天事天,因地事地,因名山升中于天,因吉土以饗帝于郊。升中于天,而鳳凰降,龜龍假;饗帝於郊,而風雨節,寒暑時。是故聖人南面而立,而天下大治。
天道至教,聖人至德。廟堂之上,罍尊在阼,犧尊在西。廟堂之下,縣鼓在西,應鼓在東。君在阼,夫人在房。大明生於東,月生於西,此隂陽之分、夫婦之位也。君西酌犧象,夫人東酌罍尊。禮交動乎上,樂交應乎下,和之至也。
禮也者,反其所自生;樂也者,樂其所自成。是故,先王之制禮也以節事,脩樂以道志。故觀其禮樂,而治亂可知也。蘧伯玉曰:“君子之人達,故觀其器,而知其工之巧;觀其發,而知其人之知。”故曰:“君子慎其所以與人者。”
太廟之內敬矣!君親牽牲,大夫賛幣而從。君親制祭,夫人薦盎。君親割牲,夫人薦酒。卿、大夫從君,命婦從夫人。洞洞乎其敬也!屬屬乎其忠也!勿勿乎其欲其饗之也!納牲詔於庭,血毛詔於室,羹定詔於堂,三詔皆不同位,蓋道求而未之得也。設祭于堂,爲祊乎外,故曰:“於彼乎?於此乎?”
一獻質,三獻文,五獻察,七獻神。
大饗其王事與!三牲魚腊,四海九州之美味也;籩豆之薦,四時之和氣也。內金,示和也。束帛加璧,尊德也。龜爲前列,先知也。金次之,見情也。丹、漆、絲、纊、竹、箭,與眾共財也。其餘無常貨,各以其國之所有,則致遠物也。其出也,肆夏而送之,蓋重禮也。
祀帝於郊,敬之至也。宗廟之祭,仁之至也。喪禮,忠之至也。備服器,仁之至也。賔客之用幣,義之至也。故君子欲觀仁義之道,禮其本也。君子曰:甘受和,白受采;忠信之人,可以學禮。茍無忠信之人,則禮不虛道,是以得其人之爲貴也。
孔子曰:“誦《詩》三百,不足以一獻。一獻之禮,不足以大饗。大饗之禮,不足以大旅。大旅具矣,不足以饗帝。”毋輕議禮!
子路爲季氏宰。季氏祭,逮暗而祭;日不足,繼之以燭。雖有強力之容,肅敬之心,皆倦怠矣。有司跛倚以臨祭,其爲不敬大矣。他日祭,子路與,室事交乎戶,堂事交乎階,質明而始行事,晏朝而退。孔子聞之,曰:“誰謂由也而不知禮乎?”
郊特牲第十一
卷25
郊特牲,而社稷大牢。天子適諸侯,諸侯膳用犢;諸侯適天子,天子賜之禮大牢:貴誠之義也。故天子牲孕弗食也,祭帝弗用也。大路繁纓一就,先路三就,次路五就。郊血,大饗腥,三獻爓,一獻孰;至敬不饗味,而貴氣臭也。諸侯爲賔,灌用鬱鬯。灌用臭也,大饗,尚腶脩而已矣。
大饗,君三重席而酢焉。三獻之介,君專席而酢焉。此降尊以就卑也。
饗禘有樂,而食嘗無樂,隂陽之義也。凡飲,養陽氣也;凡食,養隂氣也。故春禘而秋嘗:春饗孤子,秋食耆老,其義一也。而食嘗無樂。飲,養陽氣也,故有樂;食,養隂氣也,故無聲。凡聲,陽也。
鼎俎奇而籩豆偶,隂陽之義也。籩豆之實,水土之品也。不敢用褻味而貴多品,所以交於旦明之義也。賔入大門而奏《肆夏》,示易以敬也。卒爵而樂闋,孔子屢歎之。奠酬而工升歌,發德也。歌者在上,匏竹在下,貴人聲也。樂由陽來者也,禮由陰作者也,隂陽和而萬物得。
旅幣無方,所以別土地之宜,而節遠邇之期也。龜爲前列,先知也,以鐘次之,以和居參之也。虎豹之皮,示服猛也。束帛加璧,往德也。
庭燎之百,由齊桓公始也。大夫之奏《肆夏》也,由趙文子始也。
朝覲,大夫之私覿,非禮也。大夫執圭而使,所以申信也;不敢私覿,所以致敬也;而庭實私覿,何爲乎諸侯之庭?爲人臣者,無外交,不敢貳君也。
大夫而饗君,非禮也。大夫強而君殺之,義也;由三桓始也。天子無客禮,莫敢爲主焉。君適其臣,升自阼階,不敢有其室也。覲禮,天子不下堂而見諸侯。下堂而見諸侯,天子之失禮也;由夷王以下。諸侯之宮縣,而祭以白牡,擊玉磬,朱干設錫,冕而舞《大武》,乘大路,諸侯之僭禮也。臺門而旅樹,反坫,繡黼,丹朱中衣,大夫之僭禮也。故天子微,諸侯僭;大夫強,諸侯脅。於此相貴以等,相覿以貨,相賂以利,而天下之禮亂矣。諸侯不敢祖天子,大夫不敢祖諸侯。而公廟之設於私家,非禮也;由三桓始也。
天子存二代之後,猶尊賢也。尊賢不過二代。諸侯不臣寓公。故古者寓公不繼世。
君之南鄉,荅陽之義也。臣之北面,荅君也。
大夫之臣不稽首;非尊家臣,以辟君也。大夫有獻弗親,君有賜不面拜,爲君之荅己也。
鄉人禓,孔子朝服立于阼,存室神也。
孔子曰:“射之以樂也,何以聽,何以射?”
孔子曰:“士,使之射,不能,則辭以疾。縣弧之義也。”
孔子曰:“三日齊,一日用之,猶恐不敬;二日伐鼓,何居?”
孔子曰:“繹之於庫門內,祊之於東方,朝市之於西方,失之矣。”
社祭土而主隂氣也。君南鄉於北墉下,荅隂之義也。日用甲,用日之始也。天子大社,必受霜露風雨,以達天地之氣也。是故喪國之社屋之,不受天陽也。薄社北牖,使隂明也。社所以神地之道也。地載萬物,天垂象。取財於地,取法於天,是以尊天而親地也,故教民美報焉。家主中霤,而國主社,示本也。唯爲社事,單出里。唯爲社田,國人畢作。唯社,丘乘共粢盛,所以報本反始也。
季春出火,爲焚也。然後簡其車賦,而歷其卒伍,而君親誓社,以習軍旅。左之右之,坐之起之,以觀其習變也;而流示之禽,而鹽諸利,以觀其不犯命也。求服其志,不貪其得,故以戰則克,以祭則受福。
天子適四方,先柴。
卷26
郊之祭也,迎長日之至也,大報天而主日也。兆於南郊,就陽位也。埽地而祭,於其質也。器用陶匏,以象天地之性也。於郊,故謂之郊。牲用騂,尚赤也。用犢,貴誠也。郊之用辛也,周之始郊,日以至。卜郊,受命于祖廟,作龜于禰宮,尊祖親考之義也。卜之日,王立于澤,親聽誓命,受教諫之義也。獻命庫門之內,戒百官也。大廟之命,戒百姓也。祭之日,王皮弁以聽祭報,示民嚴上也。喪者不哭,不敢凶服,汜埽反道,鄉爲田燭。弗命而民聽上。祭之日,王被袞以象天。戴冕,璪十有二旒,則天數也。乘素車,貴其質也。旂十有二旒,龍章而設日月,以象天也。天垂象,聖人則之。郊,所以明天道也。帝牛不吉,以爲稷牛。帝牛必在滌三月,稷牛唯具。所以別事天神與人鬼也。萬物本乎天,人本乎祖,此所以配上帝也。郊之祭也,大報本反始也。
天子大蜡八。伊耆氏始爲蜡,蜡也者,索也。歲十二月,合聚萬物而索饗之也。蜡之祭也:主先嗇,而祭司嗇也。祭百種以報嗇也。饗農及郵表畷,禽獸,仁之至、義之盡也。古之君子,使之必報之。迎貓,爲其食田鼠也。迎虎,爲其食田豕也。迎而祭之也。祭坊與水庸,事也。曰“土反其宅”,水歸其壑,昆蟲毋作,草木歸其澤。皮弁素服而祭。素服,以送終也。葛帶榛杖,喪殺也。蜡之祭,仁之至、義之盡也。黃衣黃冠而祭,息田夫也。野夫,黃冠。黃冠,草服也。
大羅氏,天子之掌鳥獸者也,諸侯貢屬焉。草笠而至,尊野服也。羅氏致鹿與女,而詔客告也。以戒諸侯曰:“好田好女者,亡其國。”天子樹瓜華,不斂藏之種也。八蜡以記四方。四方年不順成,八蜡不通,以謹民財也。順成之方,其蜡乃通,以移民也。既蜡而收,民息已。故既蜡,君子不興功。
恒豆之菹,水草之和氣也;其醢,陸產之物也。加豆,陸產也;其醢,水物也。籩豆之薦,水土之品也,不敢用常褻味而貴多品,所以交於神明之義也,非食味之道也。先王之薦,可食也而不可耆也。卷冕路車,可陳也而不可好也。武壯,而不可樂也。宗廟之威,而不可安也。宗廟之器,可用也而不可便其利也,所以交於神明者,不可以同於所安樂之義也。酒醴之美,玄酒明水之尚,貴五味之本也。黼黻文繡之美,疏布之尚,反女功之始也。莞簟之安,而蒲越,稾鞂之尚,明之也。大羹不和,貴其質也。大圭不琢,美其質也。丹漆雕幾之美,素車之乘,尊其樸也,貴其質而已矣。所以交於神明者,不可同於所安褻之甚也。如是而后宜。鼎俎奇而籩豆偶,隂陽之義也。黃目,鬱氣之上尊也。黃者,中也;目者,氣之清明者也。言酌於中,而清明於外也。祭天,掃地而祭焉,於其質而已矣。醯醢之美,而煎鹽之尚,貴天產也。割刀之用,而鸞刀之貴,貴其義也,聲和而后斷也。
冠義:始冠之,緇布之冠也。大古冠布,齊則緇之。其緌也,孔子曰:“吾未之聞也。冠而敝之可也。”適子冠於阼,以著代也。醮於客位,加有成也。三加彌尊,喻其志也。冠而字之,敬其名也。委貌,周道也。章甫,殷道也。毋追,夏后氏之道也。周弁,殷冔,夏收。三王共皮弁素積。無大夫冠禮,而有其昏禮。古者,五十而后爵,何大夫冠禮之有?諸侯之有冠禮,夏之末造也。天子之元子,士也。天下無生而貴者也。繼世以立諸侯,象賢也。以官爵人,德之殺也。死而謚,今也。古者,生無爵,死無謚。禮之所尊,尊其義也。失其義,陳其數,祝史之事也。故其數可陳也,其義難知也。知其義而敬守之,天子之所以治天下也。天地合而后萬物興焉。
夫昏禮,萬世之始也。取於異姓,所以附遠厚別也。幣必誠,辭無不腆。告之以直信;信,事人也;信,婦德也。壹與之齊,終身不改。故夫死不嫁。男子親迎,男先於女,剛柔之義也。天先乎地,君先乎臣,其義一也。執摯以相見,敬章別也。男女有別,然後父子親;父子親,然後義生;義生,然後禮作;禮作,然後萬物安。無別無義,禽獸之道也。壻親御授綏,親之也。親之也者,親之也。敬而親之,先王之所以得天下也。出乎大門而先,男帥女,女從男,夫婦之義由此始也。婦人,從人者也;幼從父兄,嫁從夫,夫死從子。夫也者,夫也;夫也者,以知帥人者也。玄冕齋戒,鬼神隂陽也。將以爲社稷主,爲先祖後,而可以不致敬乎?共牢而食,同尊卑也。故婦人無爵,從夫之爵,坐以夫之齒。器用陶匏,尚禮然也。三王作牢,用陶匏。厥明,婦盥饋。舅姑卒食,婦餕餘,私之也。舅姑降自西階,婦降自阼階,授之室也。昏禮不用樂,幽隂之義也。樂,陽氣也。昏禮不賀,人之序也。
有虞氏之祭也,尚用氣;血腥爓祭,用氣也。
殷人尚聲,臭味未成,滌蕩其聲;樂三闋,然後出迎牲。聲音之號,所以詔告於天地之間也。
周人尚臭,灌用鬯臭,鬱合鬯;臭,隂達於淵泉。灌以圭璋,用玉氣也。既灌,然後迎牲,致隂氣也。蕭合黍稷;臭,陽達於墻屋。故既奠,然後焫蕭合羶薌。凡祭,慎諸此。
魂氣歸于天,形魄歸于地。故祭,求諸隂陽之義也。殷人先求諸陽,周人先求諸隂。
詔祝於室,坐尸於堂,用牲於庭,升首於室。直祭,祝于主。索祭,祝于祊。不知神之所在,於彼乎?於此乎?或諸遠人乎?祭于祊,尚曰求諸遠者與?祊之爲言,倞也。肵之爲言,敬也。富也者,福也。首也者,直也。相,饗之也。嘏,長也,大也。尸,陳也。毛血,告幽全之物也。告幽全之物者,貴純之道也。血祭,盛氣也。祭肺、肝、心,貴氣主也。祭黍稷加肺,祭齊加明水,報隂也。取膟膋燔燎,升首,報陽也。明水涚齊,貴新也。凡涚,新之也。其謂之明水也,由主人之絜著此水也。君再拜稽首,肉袒親割,敬之至也。敬之至也,服也。拜,服也。稽首,服之甚也。肉袒,服之盡也。
祭稱孝孫孝子,以其義稱也。稱曾孫某,謂國家也。祭祀之相,主人自致其敬,盡其嘉,而無與讓也。腥肆爓腍祭,豈知神之所饗也?主人自盡其敬而已矣。
舉斝角,詔妥尸。古者,尸無事則立,有事而后坐也。尸,神象也。祝,將命也。縮酌用茅,明酌也。醆酒涚于清,汁獻涚于醆酒;猶明清與醆酒,于舊澤之酒也。祭有祈焉,有報焉,有由辟焉。齊之玄也,以隂幽思也。故君子三日齊,必見其所祭者。
內則第十二
卷27
后王命冢宰,降德於眾兆民。
子事父母,雞初鳴,咸盥漱,櫛,縰,笄,緫,拂髦,冠,緌,纓,端,韠,紳,搢笏。左右佩用,左佩紛帨、刀、礪、小觿、金燧,右佩玦、捍、管、遰、大觿、木燧,偪,屨著綦。
婦事舅姑,如事父母。雞初鳴,咸盥漱,櫛,縰,笄,緫,衣紳。左佩紛帨、刀、礪、小觿、金燧,右佩箴、管、線、纊,施縏帙,大觿、木燧、衿纓,綦屨,以適父母舅姑之所。及所,下氣怡聲,問衣燠寒,疾痛苛癢,而敬抑搔之。出入,則或先或後,而敬扶持之。進盥,少者奉盤,長者奉水,請沃盥,盥卒授巾。問所欲而敬進之,柔色以溫之,饘、酏、酒、醴、芼、羹、菽、麥、蕡、稻、黍、粱、秫,唯所欲,棗、栗、飴、蜜以甘之,堇、荁、枌、榆免、薧、滫以滑之,脂、膏以膏之。父母舅姑,必嘗之而后退。
男女未冠笄者,雞初鳴,咸盥漱,櫛,縰,拂髦,緫角,衿纓,皆佩容臭,昧爽而朝,問何食飲矣。若已食,則退;若未食,則佐長者視具。
凡內外,雞初鳴,咸盥漱,衣服,斂枕簟,灑掃室堂及庭,布席,各從其事。
孺子蚤寢晏起,唯所欲,食無時。
由命士以上,父子皆異宮。昧爽而朝,慈以旨甘,日出而退,各從其事,日入而夕,慈以旨甘。
父母舅姑將坐,奉席請何鄉;將衽,長者奉席請何趾。少者執牀與坐,御者舉几,斂席與簟,縣衾篋枕,斂簟而襡之。
父母舅姑之衣、衾、簟、席、枕、几不傳,杖、屨祗敬之,勿敢近。敦、牟、卮、匜,非餕莫敢用;與恒食飲,非餕,莫之敢飲食。
父母在,朝夕恒食,子婦佐餕,既食恒餕。父沒母存,冢子御食,羣子婦佐餕如初,旨甘柔滑,孺子餕。
在父母舅姑之所,有命之,應唯,敬對。進退周旋慎齊,升降出入揖遊,不敢噦噫、嚏咳、欠伸、跛倚、睇視,不敢唾洟;寒不敢襲,癢不敢搔;不有敬事,不敢袒裼,不涉不撅,褻衣衾不見裏。父母唾洟不見。冠帶垢,和灰請漱;衣裳垢,和灰請澣;衣裳綻裂,紉箴請補綴。五日,則燂湯請浴,三日具沐,其間面垢,燂潘請靧;足垢,燂湯請洗。少事長,賤事貴,共帥時。
男不言內,女不言外。非祭非喪,不相授器。其相授,則女受以篚。其無篚則皆坐,奠之,而后取之。外內不共井,不共湢浴,不通寢席,不通乞假,男女不通衣裳,內言不出,外言不入。男子入內,不嘯不指,夜行以燭,無燭則止。女子出門,必擁蔽其面,夜行以燭,無燭則止。道路:男子由右,女子由左。子婦孝者、敬者,父母舅姑之命,勿逆勿怠。若飲食之,雖不耆,必嘗而待;加之衣服,雖不欲,必服而待;加之事,人待之,己雖弗欲,姑與之,而姑使之,而後復之。子婦有勤勞之事,雖甚愛之,姑縱之,而寧數休之。子婦未孝未敬,勿庸疾怨,姑教之;若不可教,而後怒之;不可怒,子放婦出,而不表禮焉。父母有過,下氣怡色,柔聲以諫。諫若不入,起敬起孝,說則復諫;不說,與其得罪於鄉黨州閭,寧孰諫。父母怒、不說,而撻之流血,不敢疾怨,起敬起孝。父母有婢子,若庶子、庶孫,甚愛之,雖父母沒,沒身敬之不衰。子有二妾,父母愛一人焉,子愛一人焉,由衣服飲食,由執事,毋敢視父母所愛,雖父母沒不衰。子甚宜其妻,父母不說,出。子不宜其妻,父母曰:“是善事我。”子行夫婦之禮焉,沒身不衰。父母雖沒,將爲善,思貽父母令名,必果;將爲不善,思貽父母羞辱,必不果。
舅沒則姑老,冢婦所祭祀、賔客,每事必請於姑,介婦請於冢婦。舅姑使冢婦,毋怠,不友無禮於介婦。舅姑若使介婦,毋敢敵耦於冢婦,不敢並行,不敢並命,不敢並坐。凡婦,不命適私室,不敢退。婦將有事,大小必請於舅姑。子婦無私貨,無私畜,無私器,不敢私假,不敢私與。婦或賜之飲食、衣服、布帛、佩帨、茝蘭,則受而獻諸舅姑,舅姑受之則喜,如新受賜。若反賜之,則辭,不得命,如更受賜,藏以待乏。婦若有私親兄弟,將與之,則必復請其故賜,而后與之。
適子庶子,祗事宗子、宗婦。
雖貴富,不敢以貴富入宗子之家,雖眾車徒,舍於外,以寡約入。子弟猶歸器、衣服、裘衾、車馬,則必獻其上,而后敢服用其次也;若非所獻,則不敢以入於宗子之門,不敢以貴富加於父兄宗族。若富,則具二牲,獻其賢者於宗子,夫婦皆齊而宗敬焉,終事而后敢私祭。
飯:黍,稷,稻,粱,白黍,黃粱,稰,穛。
膳:膷,臐,膮,醢,牛炙。醢,牛胾,醢,牛膾。羊炙,羊胾,醢,豕炙。醢,豕胾,芥醬,魚膾。雉,兔,鶉,鷃。
飲:重醴,稻醴,清糟,黍醴,清糟,粱醴,清糟,或以酏爲醴,黍酏,漿,水,醷,濫。
酒:清、白。
羞:糗,餌,粉,酏。
食:蝸醢而菰食,雉羹;麥食,脯羹,雞羹;析稌,犬羹,兔羹;和糝不蓼。濡豚,包苦實蓼;濡雞,醢醬實蓼;濡魚,卵醬實蓼;濡鱉,醢醬實蓼。腶脩,蚳醢,脯羹,兔醢,糜膚,魚醢,魚膾,芥醬,麋腥,醢,醬,桃諸,梅諸,卵鹽。
凡食齊視春時,羹齊視夏時,醬齊視秋時,飲齊視冬時。
凡和,春多酸,夏多苦,秋多辛,冬多鹹,調以滑甘。
牛宜稌,羊宜黍,豕宜稷,犬宜粱,雁宜麥,魚宜苽。
春宜羔豚,膳膏薌,夏宜腒鱐,膳膏臊,秋宜犢麛,膳膏腥,冬宜鮮羽,膳膏羶。
牛脩,鹿脯,田豕脯,糜脯,麕脯,麋、鹿、田豕、麕,皆有軒,雉兔皆有芼。爵,鷃,蜩,范,芝,栭,菱,椇,棗,栗,榛,柿,瓜,桃,李,梅,杏,楂,梨,姜,桂。
大夫燕食,有膾無脯,有脯無膾。士不貳羹胾,庶人耆老不徒食。
卷28
膾:春用蔥,秋用芥、豚;春用韭,秋用蓼。脂用蔥,膏用薤,三牲用藙,和用醯,獸用梅。鶉羹、雞羹、鴽釀之蓼。魴鱮烝,雛燒,雉,薌無蓼。
不食雛鱉,狼去腸,狗去腎,貍去正脊,兔去尻,狐去首,豚去腦,魚去乙,鱉去醜。
肉曰脫之,魚曰作之,棗曰新之,栗曰撰之,桃曰膽之,柤梨曰攢之。
牛夜鳴則庮,羊泠毛而毳、羶,狗赤股而躁、臊,鳥皫色而沙鳴、郁,豕望視而交睫、腥,馬黑脊而般臂、漏,雛尾不盈握弗食,舒雁翠,鵠鴞胖,舒鳧翠,雞肝,雁腎,鴇奧,鹿胃。
肉腥,細者爲膾,大者爲軒。或曰,麋鹿魚爲菹,麕爲辟雞,野豕爲軒,兔爲宛脾,切葱若薤,實諸醯以柔之。
羹食,自諸侯以下至於庶人,無等。大夫無秩膳。大夫七十而有閣。天子之閣左達五,右達五,公侯伯於房中五,大夫於閣三,士於坫一。
凡養老:有虞氏以燕禮,夏后氏以饗禮,殷人以食禮,周人脩而兼用之。凡五十,養於鄉;六十,養於國;七十,養於學,達於諸侯;八十,拜君命,一坐再至,瞽亦如之;九十者,使人受。五十,異粻;六十,宿肉;七十,二膳;八十,常珍;九十,飲食不違寢,膳飲從於遊,可也。六十,歲制;七十,時制;八十,月制;九十,日脩,唯絞紟衾冒,死而后制。五十,始衰;六十,非肉不飽;七十,非帛不煖;八十,非人不煖;九十,雖得人不煖矣。五十,杖於家;六十,杖於鄉;七十,杖於國;八十,杖於朝;九十者,天子欲有問焉,則就其室,以珍從。七十,不俟朝;八十,月告存;九十,日有秩。五十,不從力政;六十,不與服戎;七十,不與賔客之事;八十,齊喪之事弗及也。五十,而爵;六十,不親學;七十,致政。凡自七十以上,唯衰麻爲喪。凡三王養老皆引年,八十者,一子不從政;九十者,其家不從政;瞽亦如之。凡父母在,子雖老,不坐。有虞氏養國老於上庠,養庶老於下庠;夏后氏養國老於東序,養庶老於西序;殷人養國老於右學,養庶老於左學;周人養國老於東膠,養庶老於虞庠(虞庠在國之西郊)。有虞氏皇而祭,深衣而養老;夏后氏收而祭,燕衣而養老;殷人冔而祭,縞衣而養老;周人冕而祭,玄衣而養老。
曾子曰:“孝子之養老也,樂其心不違其志,樂其耳目,安其寢處,以其飲食忠養之:孝子之身終。終身也者,非終父母之身,終其身也。是故父母之所愛亦愛之,父母之所敬亦敬之,至於犬馬盡然,而況於人乎!”凡養老,五帝憲,三王有乞言。五帝憲,養氣體而不乞言,有善則記之,爲惇史。三王亦憲,既養老而后乞言,亦微其禮,皆有惇史。
淳熬:煎醢,加于陸稻上,沃之以膏,曰淳熬。
淳毋:煎醢,加于黍食上,沃之以膏,曰淳毋。
炮:取豚若將,刲之刳之,實棗於其腹中,編萑以苴之,塗之以謹塗,炮之,塗皆乾,擘之,濯手以摩之,去其皽,爲稻粉,糔溲之以爲酏,以付豚煎諸膏,膏必滅之,鉅鑊湯,以小鼎,薌脯於其中,使其湯毋滅鼎,三日三夜毋絕火,而后調之以醯醢。
搗珍:取牛羊麋鹿麕之肉,必脄,每物與牛若一,捶反側之,去其餌,熟出之,去其餌,柔其肉。
漬:取牛肉,必新殺者,薄切之,必絕其理;湛諸美酒,期朝而食之,以醢若醯醷。
爲熬:捶之,去其皽,編萑,布牛肉焉,屑桂與薑,以灑諸上而鹽之,乾而食之。施羊亦如之,施麋、施鹿、施麕皆如牛、羊。欲濡肉,則釋而煎之以醢。欲乾肉,則捶而食之。
糝:取牛、羊、豕之肉,三如一小切之,與稻米;稻米二,肉一,合以爲餌,煎之。
肝膋:取狗肝一,幪之,以其膋濡炙之,舉燋其膋,不蓼;取稻米,舉糔溲之,小切狼臅膏,以與稻米爲酏。
禮,始於謹夫婦,爲宮室,辨外內。男子居外,女子居內,深宮固門,閽寺守之。男不入,女不出。男女不同椸枷,不敢懸於夫之楎椸,不敢藏於夫之篋笥,不敢共湢浴。夫不在,斂枕篋簟席、襡器而藏之。少事長,賤事貴,咸如之。夫婦之禮,唯及七十,同藏無間。故妾雖老,年未滿五十,必與五日之御。將御者,齊,漱,澣,慎衣服,櫛,縰,笄,緫角,拂髦,衿纓,綦屨。雖婢妾,衣服飲食必後長者。妻不在,妾御莫敢當夕。
妻將生子,及月辰,居側室。夫使人日再問之,作而自問之。妻不敢見,使姆衣服而對。至於子生,夫復使人日再問之。夫齊,則不入側室之門。子生,男子設弧於門左,女子設帨於門右。三日始負子,男射,女否。
國君世子生,告於君,接以大牢,宰掌具。三日,卜士負之,吉者宿齊,朝服寢門外,詩負之,射人以桑弧蓬矢六。射天地四方,保受乃負之。宰醴負子,賜之束帛。卜士之妻、大夫之妾,使食子。
凡接子,擇日,冢子則大牢,庶人特豚,士特豕,大夫少牢,國君世子大牢,其非冢子,則皆降一等。
異爲孺子,室於宮中,擇於諸母與可者,必求其寬裕、慈惠、溫良、恭敬、慎而寡言者,使爲子師,其次爲慈母,其次爲保母,皆居子室,他人無事不往。三月之末,擇日剪發爲鬌,男角女羈,否則男左女右。是日也,妻以子見於父,貴人則爲衣服,由命士以下,皆漱澣,男女夙興,沐浴衣服,具視朔食。夫入門,升自阼階。立於阼,西鄉,妻抱子出自房,當楣立,東面。姆先相,曰:“母某敢用時日祇見孺子。”夫對曰:“欽有帥。”父執子之右手,咳而名之。妻對曰:“記有成。”遂左還,授師。子師辯告諸婦諸母名,妻遂適寢。夫告宰名,宰辯告諸男名,書曰:“某年某月某日某生。”而藏之。宰告閭史,閭史書爲二,其一藏諸閭府,其一獻諸州史。州史獻諸州伯,州伯命藏諸州府。夫入食如養禮。
世子生,則君沐浴朝服,夫人亦如之,皆立於阼階西鄉。世婦抱子升自西階,君名之,乃降。適子、庶子見於外寢,撫其首,咳而名之,禮帥初,無辭。
凡名子,不以日月,不以國,不以隱疾。大夫、士之子,不敢與世子同名。
妾將生子,及月辰,夫使人日一問之。子生三月之末,漱澣夙齊,見於內寢,禮之如始入室。君已食,徹焉,使之特餕,遂入御。
公庶子生,就側室。三月之末,其母沐浴朝服見於君,擯者以其子見。君所有賜,君名之。眾子,則使有司名之。
庶人無側室者,及月辰,夫出居羣室,其問之也,與子見父之禮無以異也。凡父在,孫見於祖,祖亦名之,禮如子見父,無辭。
食子者,三年而出,見於公宮則劬。大夫之子有食母,士之妻自養其子。
由命士以上及大夫之子,旬而見。冢子未食而見,必執其右手。適子、庶子已食而見,必循其首。
子能食食,教以右手。能言,男唯女俞。男鞶革,女鞶絲。六年,教之數與方名。七年,男女不同席,不共食。八年,出入門戶及即席飲食,必後長者,始教之讓。九年,教之數日。十年,出就外傅,居宿於外,學書計,衣不帛襦褲,禮帥初,朝夕學幼儀,請肄簡諒。十有三年,學樂,誦《詩》,舞《勺》。成童舞《象》,學射御。二十而冠,始學禮,可以衣裘帛,舞《大夏》,惇行孝弟,博學不教,內而不出。三十而有室,始理男事,博學無方,孫友視志。四十始仕,方物出謀發慮,道合則服從,不可則去。五十命爲大夫,服官政。七十致事。
凡男拜,尚左手。
女子十年不出,姆教婉娩聽從,執麻枲,治絲繭,織纴組紃,學女事,以共衣服,觀於祭祀,納酒漿、籩豆、菹醢,禮相助奠。十有五年而笄。二十而嫁;有故,二十三年而嫁。聘則爲妻,奔則爲妾。凡女拜,尚右手。
玉藻第十三
卷29
天子玉藻,十有二旒,前後邃延,龍卷以祭。玄端而朝日於東門之外,聽朔於南門之外,閏月則闔門左扉,立於其中。皮弁以日視朝,遂以食,日中而餕,奏而食。日少牢,朔月大牢。五飲:上水、漿、酒、醴、酏。卒食,玄端而居。動則左史書之,言則右史書之,御瞽幾聲之上下。年不順成,則天子素服,乘素車,食無樂。
諸侯玄端以祭,裨冕以朝,皮弁以聽朔於大廟,朝服以日視朝於內朝。朝,辨色始入。君日出而視之,退適路寢,聽政,使人視大夫。大夫退,然後適小寢,釋服。又朝服以食,特牲三俎,祭肺,夕深衣,祭牢肉,朔月少牢,五俎四簋,子卯稷食菜羹,夫人與君同庖。
君無故不殺牛,大夫無故不殺羊,士無故不殺犬、豕。君子遠庖廚。凡有血氣之類,弗身踐也。至於八月不雨,君不舉。年不順成,君衣布搢本,關梁不租,山澤列而不賦,土功不興,大夫不得造車馬。
卜人定龜,史定墨,君定體。
君羔幦虎犆;大夫齊車,鹿幦豹犆,朝車;士齊車,鹿幦豹犆。
君子之居恒當戶,寢恒東首。若有疾風、迅雷、甚雨,則必變,雖夜必興,衣服冠而坐。日五盥,沐稷而靧粱,櫛用椫櫛,髮晞用象櫛,進禨進羞,工乃升歌。浴用二巾,上絺下綌,出杅,履蒯席,連用湯,履蒲席,衣布晞身,乃屨,進飲。將適公所,宿齊戒,居外寢,沐浴,史進象笏,書思對命;既服,習容,觀玉聲,乃出,揖私朝,煇如也,登車則有光矣。天子搢珽,方正於天下也。諸侯荼,前詘後直,讓於天子也。大夫前詘後詘,無所不讓也。
侍坐,則必退席;不退,則必引而去君之黨。登席不由前,爲躐席。徒坐不盡席尺,讀書,食,則齊,豆,去席尺。
若賜之食,而君客之,則命之祭,然後祭。先飯,辯嘗羞,飲而俟。若有嘗羞者,則俟君之食,然後食,飯,飲而俟。君命之羞,羞近者;命之品嘗之,然後唯所欲。凡嘗遠食,必順近食。君未覆手,不敢飧;君既食,又飯飧。飯飧者,三飯也。君既徹,執飯與醬,乃出,授從者。
凡侑食,不盡食;食於人不飽。唯水漿不祭,若祭爲已偞卑。
君若賜之爵,則越席再拜稽首受,登席祭之,飲卒爵而俟君卒爵,然後授虛爵。君子之飲酒也,受一爵而色洒如也,二爵而言言斯,禮已三爵而油油,以退,退則坐,取屨,隱辟而后屨,坐左納右,坐右納左。
凡尊,必上玄酒,唯君面尊,唯饗野人皆酒,大夫側尊用棜,士側尊用禁。
始冠,緇布冠,自諸侯下達,冠而敝之可也。玄冠朱組纓,天子之冠也。緇布冠繢緌,諸侯之冠也。玄冠丹組纓,諸侯之齊冠也。玄冠綦組纓,士之齊冠也。縞冠玄武,子姓之冠也。縞冠素紕,既祥之冠也。垂緌五寸,惰游之士也,玄冠縞武,不齒之服也。居冠屬武,自天子下達,有事然後緌。五十不散送,親沒不髦,大帛不緌。衣冠紫緌,自魯桓公始也。
朝玄端,夕深衣。深衣三袪,縫齊倍要,衽當旁,袂可以回肘。長、中繼揜尺。袷二寸,祛尺二寸,緣廣寸半。以帛裹布,非禮也。士不衣織,無君者不貳采。衣正色,裳間色。非列采不入公門,振絺綌不入公門,表裘不入公門,襲裘不入公門。纊爲繭,緼爲袍,襌爲絅,帛爲褶。
朝服之以縞也,自季康子始也。孔子曰:“朝服而朝,卒朔然後服之。”曰:“國家未道,則不充其服焉。”唯君有黼裘以誓省,大裘非古也。
卷30
君衣狐白裘,錦衣以裼之。君之右虎裘,厥左狼裘。士不衣狐白。君子狐青裘豹褎,玄綃衣以裼之;麑裘青豻褎,絞衣以裼之;羔裘豹飾,緇衣以裼之;狐裘,黃衣以裼之。錦衣狐裘,諸侯之服也。犬羊之裘不裼,不文飾也,不裼。裘之裼也,見美也。弔則襲,不盡飾也。君在則裼,盡飾也。服之襲也,充美也,是故尸襲,執玉龜襲。無事則裼,弗敢充也。
笏:天子以球玉;諸侯以象;大夫以魚須文竹;士竹本,象可也。見於天子,與射,無說笏。入大廟說笏,非古也。小功不說笏,當事免則說之。既搢必盥,雖有執於朝,弗有盥矣。凡有指畫於君前,用笏,造受命於君前,則書於笏。笏,畢用也,因飾焉。笏度,二尺有六寸,其中博三寸,其殺六分而去一。而素帶,終辟,大夫素帶,辟垂,士練帶,率下辟,居士錦帶,弟子縞帶,并紐約用組。
韠:君朱,大夫素,士爵韋。圜殺直,天子直,公侯前後方,大夫前方後挫角,士前後正。韠,下廣二尺,上廣一尺,長三尺,其頸五寸,肩革帶,博二寸。大夫大帶四寸,雜帶,君朱綠,大夫玄華,士緇辟,二寸,再繚四寸。凡帶,有率,無箴功。一命緼韍幽衡,再命赤韍幽衡,三命赤韍葱衡。天子素帶朱里,終辟,王后褘衣,夫人揄狄。三寸,長齊於帶,紳長,制士三尺,有司二尺有五寸。子游曰:“參分帶下,紳居二焉,紳韍結三齊。”君命屈狄,再命褘衣,一命襢衣,士褖衣。唯世婦命於奠繭,其他則皆從男子。
凡侍於君,紳垂,足如履齊,頤霤垂拱,視下而聽上,視帶以及袷,聽鄉任左。凡君召,以三節:二節以走,一節以趨。在官不俟屨,在外不俟車。
士於大夫,不敢拜迎而拜送;士於尊者,先拜,進面,荅之拜則走。士於君所言大夫,沒矣,則稱謚若字。名士,與大夫言,名士字大夫。於大夫所,有公諱,無私諱。凡祭不諱,廟中不諱,教學臨文不諱。
古之君子必佩玉,右徵角,左宮羽。趨以《采齊》,行以《肆夏》,周還中規,折還中矩,進則揖之,退則揚之,然後玉鏘鳴也。故君子在車則聞鸞和之聲,行則鳴佩玉,是以非辟之心無自入也。
君在不佩玉,左結佩,右設佩,居則設佩,朝則結佩,齊則綪結佩,而爵韍。凡帶必有佩玉,唯喪否。佩玉有衝牙。君子無故,玉不去身,君子於玉比德焉。天子佩白玉而玄組綬,公侯佩山玄玉而朱組綬,大夫佩水蒼玉而純組綬,世子佩瑜玉而綦組綬,士佩瓀玟而緼組綬。孔子佩象環五寸,而綦組綬。
童子之節也,緇布衣錦緣,錦紳,并紐,錦束髮,皆朱錦也。童子不裘不帛,不屨絇,無緦服。聽事不麻,無事則立主人之北面,見先生從人而入。
侍食於先生異爵者,後祭先飯。客祭,主人辭曰:“不足祭也。”客飧,主人辭以疏。主人自置其醬,則客自徹之。一室之人,非賔客,一人徹。壹食之人,一人徹。凡燕食,婦人不徹。食棗、桃、李,弗致于核,瓜祭上環,食中棄所操。凡食果實者,後君子;火孰者,先君子。有慶,非君賜不賀。有憂者,勤者有事則收之,走則擁之。孔子食於季氏,不辭,不食肉而飧。
君賜車馬,乘以拜;賜衣服,服以拜。賜,君未有命,弗敢即乘、服也。君賜,稽首,據掌致諸地。酒肉之賜,弗再拜。凡賜,君子與小人不同日。
凡獻於君,大夫使宰,士親,皆再拜稽首送之。膳於君,有葷桃茢,於大夫去茢,於士去葷,皆造於膳宰。大夫不親拜,爲君之荅己也。大夫拜賜而退,士待諾而退,又拜,弗荅拜。大夫親賜士,士拜受,又拜於其室。衣服,弗服以拜。敵者不在,拜於其室。凡於尊者有獻,而弗敢以聞。士於大夫不承賀,下大夫於上大夫承賀。親在,行禮於人稱父。人或賜之,則稱父拜之。
禮不盛,服不充,故大裘不裼,乘路車不式。
父命呼,唯而不諾,手執業則投之,食在口則吐之,走而不趨。親老,出不易方,復不過時。親癠,色容不盛,此孝子之疏節也。父沒而不能讀父之書,手澤存焉爾;母沒而杯圈不能飲焉,口澤之氣存焉爾。
君入門,介拂闑,大夫中棖與闑之間,士介拂棖。
賔入不中門,不履閾,公事自闑西,私事自闑東。
君與尸行接武,大夫繼武,士中武,徐趨皆用是。疾趨則欲發而手足毋移,圈豚行,不舉足,齊如流,席上亦然。端行,頤霤如矢,弁行,剡剡起屨,執龜玉,舉前曳踵,蹜蹜如也。
凡行容愓愓。
廟中齊齊,朝庭濟濟翔翔。
君子之容舒遲,見所尊者齊遬。
足容重,手容恭,目容端,口容止,聲容靜,頭容直,氣容肅,立容德,色容莊,坐如尸,燕居告溫溫。
凡祭,容貌顏色,如見所祭者。喪容纍纍,色容顛顛,視容瞿瞿梅梅,言容繭繭,戎容暨暨,言容詻詻,色容厲肅,視容清明。立容辨卑,毋諂,頭頸必中,山立時行,盛氣顛實揚休,玉色。
凡自稱:天子曰予一人,伯曰天子之力臣。諸侯之於天子,曰某土之守臣某;其在邊邑,曰某屏之臣某。其於敵以下曰寡人,小國之君曰孤,擯者亦曰孤。上大夫曰下臣,擯者曰寡君之老,下大夫自名,擯者曰寡大夫。世子自名,擯者曰寡君之適,公子曰臣孽。士曰傳遽之臣,於大夫曰外私。大夫私事使,私人擯則稱名,公士擯,則曰寡大夫、寡君之老。大夫有所往,必與公士爲賔也。
明堂位第十四
卷31
昔者,周公朝諸侯于明堂之位。天子負斧依南鄉而立;三公,中階之前,北面東上。諸侯之位,阼階之東,西面北上。諸伯之國,西階之西,東面北上。諸子之國,門東,北面東上。諸男之國,門西,北面東上。九夷之國,東門之外,西面北上。八蠻之國,南門之外,北面東上。六戎之國,西門之外,東面南上。五狄之國,北門之外,南面東上。九采之國,應門之外,北面東上。四塞,世告至。此周公明堂之位也。
明堂也者,明諸侯之尊卑也。昔殷紂亂天下,脯鬼侯以饗諸侯,是以周公相武王以伐紂。武王崩,成王幼弱,周公踐天子之位,以治天下。六年,朝諸侯於明堂,制禮作樂,頒度量,而天下大服。七年,致政於成王。成王以周公爲有勳勞於天下,是以封周公於曲阜,地方七百里,革車千乘,命魯公世世祀周公以天子之禮樂。是以魯君孟春乘大路,載弧韣;旂十有二旒,日月之章;祀帝于郊,配以后稷,天子之禮也。
季夏六月,以禘禮祀周公於大廟,牲用白牡;尊用犧象山罍;鬱尊用黃目;灌用玉瓚大圭;薦用玉豆雕篹;爵用玉琖,仍雕,加以璧散璧角;俎用梡嶡;升歌《清廟》,下管《象》;朱干玉戚,冕而舞《大武》;皮弁素積,裼而舞《大夏》。《昧》,東夷之樂也;《任》,南蠻之樂也。納夷蠻之樂於大廟,言廣魯於天下也。
君卷冕立於阼,夫人副褘立于房中。君肉袒迎牲于門,夫人薦豆籩。卿、大夫賛君,命婦賛夫人,各揚其職。百官廢職服大刑,而天下大服。
是故,夏礿、秋嘗、冬烝,春社、秋省而遂大蜡,天子之祭也。
大廟,天子明堂。庫門,天子皋門。雉門,天子應門。
振木鐸於朝,天子之政也。
山節藻棁,復廟重檐,刮楹達鄉,反坫出尊,崇坫康圭,疏屏,天子之廟飾也。
鸞車,有虞氏之路也。鉤車,夏后氏之路也。大路,殷路也。乘路,周路也。
有虞氏之旂,夏后氏之綏,殷之大白,周之大赤。
夏后氏駱馬,黑鬣。殷人白馬,黑首。周人黃馬,蕃鬣。
夏后氏,牲尚黑,殷白牡,周騂剛。
泰,有虞氏之尊也。山罍,夏后氏之尊也。著,殷尊也。犧象,周尊也。
爵,夏后氏以琖,殷以斝,周以爵。
灌尊,夏后氏以雞夷,殷以斝,周以黃目。
其勺,夏后氏以龍勺,殷以疏勺,周以蒲勺。
土鼓蕢桴葦籥,伊耆氏之樂也。拊搏,玉磬,揩擊,大琴,大瑟,中琴,小瑟,四代之樂器也。
魯公之廟,文世室也。武公之廟,武世室也。
米廩,有虞氏之庠也;序,夏后氏之序也;瞽宗,殷學也;頖宮,周學也。
崇鼎,貫鼎,大璜,封父龜,天子之器也。越棘,大弓,天子之戎器也。
夏后氏之鼓足,殷楹鼓,周縣鼓。
垂之和鐘,叔之離磬,女媧之笙簧。夏后氏之龍簨虡,殷之崇牙,周之璧翣。有虞氏之兩敦,夏后氏之四連,殷之六瑚,周之八簋。
俎,有虞氏以梡,夏后氏以嶡,殷以椇,周以房俎。
夏后氏以楬豆,殷玉豆,周獻豆。
有虞氏服韍,夏后氏山,殷火,周龍章。
有虞氏祭首,夏后氏祭心,殷祭肝,周祭肺。
夏后氏尚明水,殷尚醴,周尚酒。
有虞氏官五十,夏后氏官百,殷二百,周三百。
有虞氏之綏,夏后氏之綢練,殷之崇牙,周之璧翣。
凡四代之服、器、官,魯兼用之。是故,魯,王禮也,天下傳之久矣。君臣,未嘗相弒也;禮樂刑法政俗,未嘗相變也,天下以爲有道之國。是故,天下資禮樂焉。
喪服小記第十五
卷32
斬衰,括髮以麻;爲母,括髮以麻,免而以布。齊衰,惡笄以終喪。男子冠而婦人笄,男子免而婦人髽。其義:爲男子則免,爲婦人則髽。
苴杖,竹也;削杖,桐也。
祖父卒,而后爲祖母後者三年。
爲父母,長子稽顙。大夫弔之,雖緦必稽顙。婦人爲夫與長子稽顙,其餘則否。
男主必使同姓,婦主必使異姓。
爲父後者,爲出母無服。
親親,以三爲五,以五爲九。上殺,下殺,旁殺,而親畢矣。
王者禘其祖之所自出,以其祖配之,而立四廟。庶子王,亦如之。
別子爲祖,繼別爲宗,繼禰者爲小宗。有五世而遷之宗,其繼高祖者也。是故,祖遷於上,宗易於下。尊祖故敬宗,敬宗所以尊祖禰也。庶子不祭祖者,明其宗也。庶子不爲長子斬,不繼祖與禰故也。庶子不祭殤與無後者。殤與無後者,從祖祔食。
庶子不祭禰者,明其宗也。
親親,尊尊,長長,男女之有別,人道之大者也。
從服者,所從亡則已。屬從者,所從雖沒也服。妾從女君而出,則不爲女君之子服。
禮不王不禘。
世子不降妻之父母;其爲妻也,與大夫之適子同。
父爲士,子爲天子、諸侯,則祭以天子、諸侯,其尸服以士服。父爲天子、諸侯,子爲士,祭以士,其尸服以士服。
婦當喪而出,則除之。爲父母喪,未練而出,則三年。既練而出,則已。未練而反,則期;既練而反,則遂之。
再期之喪,三年也;期之喪,二年也。九月七月之喪,三時也。五月之喪,二時也。三月之喪,一時也。故期而祭,禮也;期而除喪,道也。祭不爲除喪也。三年而后葬者必再祭,其祭之間不同時,而除喪。大功者,主人之喪,有三年者,則必爲之再祭。朋友,虞祔而已。士妾有子,而爲之緦,無子則已。生不及祖父母諸父昆弟,而父稅喪,己則否。降而在緦小功者,則稅之。爲君之父母、妻、長子,君已除喪而後聞喪,則不稅。近臣,君服斯服矣;其餘,從而服,不從而稅。君雖未知喪,臣服已。
卷33
虞,杖不入於室;祔,杖不升於堂。
爲君母後者,君母卒,則不爲君母之黨服。
絰殺五分而去一,杖大如絰。
妾爲君之長子,與女君同。除喪者,先重者;易服者,易輕者。無事不辟廟門。哭皆於其次。
復與書銘,自天子達於士,其辭一也。男子稱名,婦人書姓與伯仲,如不知姓則書氏。
斬衰之葛與齊衰之麻同。齊衰之葛與大功之麻同。
報葬者報虞,三月而後卒哭。
父母之喪偕,先葬者不虞祔,待後事。其葬,服斬衰。
大夫降其庶子,其孫不降其父。大夫不主士之喪。
爲慈母之父母無服。
夫爲人後者,其妻爲舅姑大功。
士祔於大夫則易牲。
繼父不同居也者,必嘗同居。皆無主後。同財而祭其祖禰爲同居,有主後者爲異居。
哭朋友者於門外之右,南面。
祔葬者不筮宅。
士大夫不得祔於諸侯,祔於諸祖父之爲士大夫者,其妻祔於諸祖姑,妾祔於妾祖姑;亡則中一以上而祔。祔必以其昭穆。諸侯不得祔於天子,天子、諸侯、大夫可以祔於士。
爲母之君母,母卒則不服。
宗子,母在爲妻禫。
爲慈母後者,爲庶母可也,爲祖庶母可也。
爲父母、妻、長子禫。
慈母與妾母,不世祭也。
丈夫冠而不爲殤,婦人笄而不爲殤。
爲殤後者,以其服服之。
久而不葬者,唯主喪者不除。其餘以麻終,月數者,除喪則已。箭笄,終喪三年。齊衰,三月。與大功同者,繩屨。
練筮日,筮尸,視濯,皆要絰杖繩屨。有司告具,而后去。杖筮日,筮尸,有司告事畢而后杖,拜送賔。大祥,吉服而筮尸。
庶子在父之室,則爲其母不禫。庶子不以杖即位。父不主庶子之喪,則孫以杖即位可也。父在,庶子爲妻以杖即位可也。
諸侯弔於異國之臣,則其君爲主。
諸侯弔,必皮弁錫衰。所弔雖已葬,主人必免。主人未喪服,則君於不錫衰。
養有疾者不喪服,遂以主其喪。非養者入主人之喪,則不易己之喪服。養尊者必易服,養卑者否。
妾無妾祖姑者,易牲而祔於女君可也。婦之喪、虞、卒哭,其夫若子主之。祔,則舅主之。士不攝大夫。士攝大夫,唯宗子。主人未除喪,有兄弟自他國至,則主人不免而爲主。
陳器之道,多陳之而省納之可也,省陳之而盡納之可也。
奔兄弟之喪,先之墓而後之家,爲位而哭。所知之喪,則哭於宮而后之墓。
父不爲眾子次於外。與諸侯爲兄弟者服斬。下殤小功,帶澡麻不絕,本詘而反以報之。婦祔於祖姑,祖姑有三人,則祔於親者。
其妻爲大夫而卒,而后其夫不爲大夫,而祔於其妻則不易牲;妻卒而后夫爲大夫,而祔於其妻,則以大夫牲。
爲父後者,爲出母無服。無服也者,喪者不祭故也。
婦人不爲主而杖者:姑在爲夫杖,母爲長子削杖。女子子在室,爲父母,其主喪者不杖,則子一人杖。
緦,小功,虞,卒哭則免。既葬而不報虞,則雖主人皆冠,及虞則皆免。爲兄弟既除喪已。及其葬也,反服其服。報虞卒哭則免,如不報虞則除之。遠葬者,比反哭者皆冠,及郊而后免反哭。君弔,雖不當免時也,主人必免,不散麻。雖異國之君,免也。親者皆免。除殤之喪者,其祭也必玄。
除成喪者,其祭也朝服縞冠。
奔父之喪,括髮於堂上,袒,降踊,襲絰于東方。奔母之喪,不括髮,袒於堂上,降踊,襲免于東方。絰即位成踊,出門,哭止。三日而五哭三袒。
適婦不爲舅後者,則姑爲之小功。
大傳第十六
卷34
禮:不王不禘。王者禘其祖之所自出,以其祖配之。諸侯及其大祖,大夫士有大事,省於其君,干祫,及其高祖。牧之野,武王之大事也。既事而退,柴於上帝,祈於社,設奠於牧室。遂率天下諸侯,執豆籩,逡奔走,追王大王亶父、王季歷、文王昌,不以卑臨尊也。
上治祖禰,尊尊也;下治子孫,親親也;旁治昆弟,合族以食,序以昭繆,別之以禮義,人道竭矣。
聖人南面而聽天下,所且先者五,民不與焉。一曰治親,二曰報功,三曰舉賢,四曰使能,五曰存愛。五者一得於天下,民無不足、無不贍者。五者,一物紕繆,民莫得其死。聖人南面而治天下,必自人道始矣。立權度量,考文章,改正朔,易服色,殊徽號,異器械,別衣服,此其所得與民變革者也。其不可得變革者則有矣:親親也,尊尊也,長長也,男女有別,此其不可得與民變革者也。
同姓從宗,合族屬;異姓主名,治際會。名著,而男女有別。其夫屬乎父道者,妻皆母道也;其夫屬乎子道者,妻皆婦道也。謂弟之妻“婦”者,是嫂亦可謂之“母”乎?名者,人治之大者也,可無慎乎?
四世而緦,服之窮也;五世袒免,殺同姓也。六世,親屬竭矣。其庶姓別於上,而戚單於下,昏姻可以通乎?繫之以姓而弗別,綴之以食而弗殊,雖百世而昏姻不通者,周道然也。
服術有六:一曰親親,二曰尊尊,三曰名,四曰出入,五曰長幼,六曰從服。
從服有六:有屬從,有徒從,有從有服而無服,有從無服而有服,有從重而輕,有從輕而重。
自仁率親,等而上之,至于祖,名曰輕。自義率祖,順而下之至于禰,名曰重。一輕一重,其義然也。
君有合族之道,族人不得以其戚戚君位也。
庶子不祭,明其宗也。庶子不得爲長子三年,不繼祖也。別子爲祖,繼別爲宗,繼禰者爲小宗。有百世不遷之宗,有五世則遷之宗。百世不遷者,別子之後也。宗其繼別子者,百世不遷者也。宗其繼高祖者,五世則遷者也。尊祖,故敬宗。敬宗,尊祖之義也。
有小宗而無大宗者,有大宗而無小宗者,有無宗亦莫之宗者,公子是也。公子有宗道:公子之公,爲其士大夫之庶者,宗其士大夫之適者,公子之宗道也。
絕族無移服。親者,屬也。
自仁率親,等而上之,至于祖;自義率祖,順而下之,至於禰。是故,人道,親親也。親親故尊祖,尊祖故敬宗,敬宗故收族,收族故宗廟嚴,宗廟嚴故重社稷,重社稷故愛百姓,愛百姓故刑罰中,刑罰中故庶民安,庶民安故財用足,財用足故百志成,百志成故禮俗刑,禮俗刑然後樂。《詩》云:“不顯不承,無斁於人斯。”此之謂也。
少儀第十七
卷35
聞始見君子者,辭曰:“某固願聞名於將命者。”不得階主。敵者曰:“某固願見。”罕見曰:“聞名”。亟見曰:“朝夕”。瞽曰:“聞名”。
適有喪者曰:“比”。童子曰:“聽事”。適公卿之喪,則曰:“聽役於司徒”。
君將適他,臣如致金玉貨貝於君,則曰:“致馬資於有司”。敵者曰:“贈從者”。
臣致禭於君,則曰:“致廢衣於賈人。”敵者曰:“襚”。親者兄弟,不以襚進。臣爲君喪,納貨貝於君,則曰:“納甸於有司”。賵馬入廟門。賻馬與其幣,大白兵車,不入廟門。
賻者既致命,坐委之,擯者舉之。主人無親受也。
受立,授立不坐。性之直者,則有之矣。始入而辭,曰:“辭矣”。即席,曰:“可矣。”排闔說屨於戶內者,一人而已矣。有尊長在則否。
問品味,曰:“子亟食於某乎?”問道藝,曰:“子習於某乎?”“子善於某乎?”不疑在躬,不度民械,不願於大家,不訾重器。汜埽,曰埽。埽席前,曰拚。拚席,不以鬣。執箕膺擖。
不貳問。問卜筮,曰:“義與?志與?”義則可問,志則否。
尊長於己踰等,不敢問其年。燕見不將命。遇於道,見則面,不請所之。喪俟事,不特弔。侍坐弗使,不執琴瑟,不畫地,手無容,不翣也。寢則坐而將命。侍射則約矢,侍投則擁矢。勝則洗而以請,客亦如之。不角,不擢馬。
執君之乘車則坐。僕者右帶劍,負良綏,申之面,扡諸幦,以散綏升,執轡然後步。
請見不請退。朝廷曰退,燕遊曰歸,師役曰罷。
侍坐於君子,君子欠伸,運笏,澤劍首,還屨,問日之蚤莫,雖請退可也。
事君者量而后入,不入而后量;凡乞假於人,爲人從事者亦然。然,故上無怨,而下遠罪也。不窺密,不旁狎,不道舊故,不戯色。
爲人臣下者,有諫而無訕,有亡而無疾,頌而無讇,諫而無驕;怠則張而相之,廢則埽而更之;謂之社稷之役。
毋拔來,毋報往,毋瀆神,毋循枉,毋測未至。士依於德,游於藝;工依於法,游於說。毋訾衣服成器,毋身質言語。言語之美,穆穆皇皇;朝廷之美,濟濟翔翔;祭祀之美,齊齊皇皇;車馬之美,匪匪翼翼;鸞和之美,肅肅雍雍。
問國君之子長幼,長,則曰:“能從社稷之事矣。”幼,則曰:“能御;未能御。”問大夫之子長幼,長,則曰:“能從樂人之事矣。”幼,則曰:“能正於樂人;未能正於樂人。”問士之子長幼,長,則曰:“能耕矣。”幼,則曰:“能負薪;未能負薪。”
執玉,執龜策,不趨;堂上,不趨;城上,不趨。武車不式,介者不拜。
婦人吉事,雖有君賜,肅拜。爲尸坐,則不手拜,肅拜。爲喪主,則不手拜。葛絰而麻帶。取俎進俎,不坐。
執虛如執盈,入虛如有人。凡祭於室中,堂上無跣,燕則有之。未嘗不食新。
僕於君子,君子升下則授綏;始乘則式君子下行,然後還立。
乘貳車,則式;佐車,則否。貳車者,諸侯七乘,上大夫五乘,下大夫三乘。有貳車者之乘馬,服車,不齒。觀君子之衣服,服劍,乘馬,弗賈。其以乘壺酒,束脩,一犬,賜人,若獻人,則陳酒執脩以將命,亦曰乘壺酒,束脩,一犬。其以鼎肉,則執以將命。其禽加於一雙,則執一雙以將命,委其餘。犬則執緤。守犬,田犬,則授擯者,既受,乃問犬名。牛則執紖,馬則執靮,皆右之。臣則左之。車則說綏,執以將命。甲若有以前之,則執以將命。無以前之,則袒櫜奉胄。器則執蓋。弓則以左手屈韣執拊。劍則啟櫝,蓋襲之,加夫襓與劍焉。笏、書、脩、苞苴、弓、茵、席、枕、几、熲、杖、琴、瑟、戈(有刃者)、櫝、策、籥,其執之皆尚左手。刀卻刃授穎。削授拊。凡有刺刃者,以授人則辟刃。
乘兵車,出先刃,入後刃。軍尚左,卒尚右。賔客主恭,祭祀主敬,喪事主哀,會同主詡。軍旅思險,隱情以虞。
燕侍食於君子,則先飯而後已。毋放飯,毋流歠。小飯而亟之。數噍,毋爲口容。客自徹,辭焉則止。
客爵居左,其飲居右,介爵、酢爵、僎爵皆居右。
羞濡魚者進尾。冬右腴,夏右鰭,祭膴。
凡齊,執之以右,居之於左。
賛幣自左,詔辭自右。
酌尸之僕,如君之僕。其在車,則左執轡,右受爵,祭左右,軌范,乃飲。
凡羞有俎者,則於俎內祭。君子不食圂腴。小子走而不趨,舉爵則坐祭立飲。凡洗必盥。牛羊之肺,離而不提心。凡羞有湇者,不以齊。爲君子擇葱薤,則絕其本末。羞首者,進喙祭耳。尊者以酌者之左爲上尊。尊壺者面其鼻。飲酒者、禨者、醮者,有折俎不坐。未步爵,不嘗羞。牛與羊、魚之腥,聶而切之爲膾。麋鹿爲菹,野豕爲軒,皆聶而不切。麕爲辟雞,兔爲宛脾,皆聶而切之。切葱若薤實之,醯以柔之。
其有折俎者,取祭肺,反之,不坐。燔亦如之。尸則坐。
衣服在躬,而不知其名爲罔。其未有燭而有後至者,則以在者告。道瞽亦然。凡飲酒,爲獻主者,執燭抱燋,客作而辭,然後以授人。執燭不讓,不辭,不歌。洗,盥,執食飲者,勿氣,有問焉,則辟咡而對。爲人祭,曰致福。爲己祭而致膳於君子,曰膳。祔練,曰告。凡膳,告於君子,主人展之,以授使者于阼階之南,南面再拜稽首送。反命,主人又再拜稽首。其禮:大牢則以牛左肩、臂臑、折九个,少牢則以羊左肩七个,特豕則以豕左肩五个。
國家靡敝,則車不雕幾,甲不組縢,食器不刻鏤,君子不履絲屨,馬不常秣。
學記第十八
卷36
發慮憲,求善良,足以謏聞,不足以動眾。就賢體遠,足以動眾,未足以化民。君子如欲化民成俗,其必由學乎!
玉不琢,不成器;人不學,不知道。是故,古之王者建國君民,教學爲先。《兌命》曰:“念終始典于學。”其此之謂乎!
雖有嘉肴,弗食,不知其旨也;雖有至道,弗學,不知其善也。是故,學然後知不足,教然後知困。知不足,然後能自反也;知困,然後能自强也。故曰:教學相長也。《兌命》曰:“學學半。”其此之謂乎!
古之教者,家有塾,黨有庠,術有序,國有學。比年入學,中年考校。一年視離經辨志,三年視敬業樂羣,五年視博習親師,七年視論學取友,謂之小成。九年知類通達,強立而不反,謂之大成。夫然後足以化民易俗,近者說服,而遠者懷之。此大學之道也。《記》曰:“蛾子時術之。”其此之謂乎!
大學始教,皮弁祭菜,示敬道也;《宵雅》肄三,官其始也;入學鼓篋,孫其業也;夏楚二物,收其威也;未卜禘,不視學,游其志也;時觀而弗語,存其心也;幼者聽而弗問,學不躐等也。此七者,教之大倫也。《記》曰:“凡學,官先事,士先志。”其此之謂乎!
大學之教也,時教必有正業,退息必有居學。不學操縵,不能安弦;不學博依,不能安《詩》;不學雜服,不能安禮;不興其藝,不能樂學。故君子之於學也,藏焉,脩焉,息焉,遊焉。夫然,故安其學而親其師,樂其友而信其道,是以雖離師輔而不反。《兌命》曰:“敬孫務時敏,厥脩乃來。”其此之謂乎!
今之教者,呻其佔畢,多其訊言;及于數進,而不顧其安;使人不由其誠,教人不盡其材;其施之也悖,其求之也佛。夫然,故隱其學而疾其師,苦其難而不知其益也。雖終其業,其去之必速。教之不刑,其此之由乎!
大學之法,禁於未發之謂豫,當其可之謂時,不陵節而施之謂孫,相觀而善之謂摩。此四者,教之所由興也。
發然後禁,則扞格而不勝;時過然後學,則勤苦而難成;雜施而不孫,則壞亂而不脩;獨學而無友,則孤陋而寡聞;燕朋逆其師;燕辟廢其學。此六者,教之所由廢也。
君子既知教之所由興,又知教之所由廢,然後可以爲人師也。故君子之教喻也:道而弗牽,强而弗抑,開而弗達。道而弗牽則和,强而弗抑則易,開而弗達則思。和易以思,可謂善喻矣。
學者有四失,教者必知之。人之學也,或失則多,或失則寡,或失則易,或失則止。此四者,心之莫同也。知其心,然後能救其失也。教也者,長善而救其失者也。
善歌者使人繼其聲,善教者使人繼其志。其言也,約而達,微而臧,罕譬而喻,可謂繼志矣。
君子知至學之難易,而知其美惡,然後能博喻;能博喻,然後能爲師;能爲師,然後能爲長;能爲長,然後能爲君。故師也者,所以學爲君也。是故擇師不可不慎也。《記》曰:“三王四代唯其師。”此之謂乎!
凡學之道,嚴師爲難。師嚴然後道尊,道尊然後民知敬學。是故君之所不臣於其臣者二:當其爲尸,則弗臣也;當其爲師,則弗臣也。大學之禮,雖詔於天子,無北面,所以尊師也。
善學者,師逸而功倍,又從而庸之;不善學者,師勤而功半,又從而怨之。善問者如攻堅木,先其易者,後其節目,及其久也,相說以解。不善問者反此。善待問者如撞鐘,叩之以小者則小鳴,叩之以大者則大鳴,待其從容,然後盡其聲。不善荅問者反此。此皆進學之道也。
記問之學,不足以爲人師。必也其聽語乎。力不能問,然後語之;語之而不知,雖舍之可也。
良冶之子,必學爲裘;良弓之子,必學爲箕;始駕馬者反之,車在馬前。君子察於此三者,可以有志於學矣。
古之學者,比物醜類。鼓無當於五聲,五聲弗得不和。水無當於五色,五色弗得不章。學無當於五官,五官弗得不治。師無當於五服,五服弗得不親。
君子大德不官,大道不器,大信不約,大時不齊。察於此四者,可以有志於學矣。
三王之祭川也,皆先河而後海,或源也,或委也,此之謂務本。
樂記第十九
卷37
說明:鄭謂“十一篇略有分”,則自《魏文侯》《賔牟賈》《師乙》三篇確然可見者外,其餘分篇,鄭氏原無明說,孔疏亦言“仔細不可的知”。疏中及《史記正義》分篇之說,皆本於皇氏,雖未有以知其必然,然別無可攷證,今姑從之。(《禮記集解》清孫希旦)
(1.樂本)
凡音之起,由人心生也。人心之動,物使之然也。感於物而動,故形於聲。聲相應,故生變;變成方,謂之音;比音而樂之,及干戚羽旄,謂之樂。
樂者,音之所由生也,其本在人心之感於物也。是故,其哀心感者,其聲噍以殺。其樂心感者,其聲嘽以緩。其喜心感者,其聲發以散。其怒心感者,其聲粗以厲。其敬心感者,其聲直以廉。其愛心感者,其聲和以柔。六者非性也,感於物而后動。是故,先王慎所以感之者。
故禮以道其志,樂以和其聲,政以一其行,刑以防其姦。禮樂刑政,其極一也,所以同民心而出治道也。
凡音者,生人心者也。情動於中,故形於聲。聲成文,謂之音。是故,治世之音安以樂,其政和;亂世之音怨以怒,其政乖;亡國之音哀以思,其民困。聲音之道,與政通矣。
宮爲君,商爲臣,角爲民,徵爲事,羽爲物。五者不亂,則無怗懘之音矣。宮亂則荒,其君驕。商亂則陂,其官壞。角亂則憂,其民怨。徵亂則哀,其事勤。羽亂則危,其財匱。五者皆亂,迭相陵,謂之慢。如此,則國之滅亡無日矣。
鄭、衞之音,亂世之音也,比於慢矣。桑間、濮上之音,亡國之音也,其政散,其民流,誣上行私而不可止也。
凡音者,生於人心者也。樂者,通倫理者也。是故,知聲而不知音者,禽獸是也;知音而不知樂者,眾庶是也。唯君子爲能知樂。是故,審聲以知音,審音以知樂,審樂以知政,而治道備矣。是故,不知聲者不可與言音,不知音者不可與言樂。知樂,則幾於禮矣。禮樂皆得,謂之有德。德者,得也。
是故,樂之隆,非極音也;食饗之禮,非致味也。清廟之瑟,朱弦而疏越,壹倡而三歎,有遺音者矣。大饗之禮,尚玄酒而俎腥魚。大羹不和,有遺味者矣。是故,先王之制禮樂也,非以極口腹耳目之欲也,將以教民平好惡,而反人道之正也。
人生而靜,天之性也;感於物而動,性之欲也。物至知知,然後好惡形焉。好惡無節於內,知誘於外,不能反躬,天理滅矣。夫物之感人無窮,而人之好惡無節,則是物至而人化物也。人化物也者,滅天理而窮人欲者也。於是有悖逆詐僞之心,有淫泆作亂之事。是故,強者脅弱,眾者暴寡,知者詐愚,勇者苦怯,疾病不養,老幼孤獨不得其所,此大亂之道也。
是故,先王之制禮樂,人爲之節;衰麻哭泣,所以節喪紀也;鐘鼓干戚,所以和安樂也;昏姻冠笄,所以別男女也;射鄉食饗,所以正交接也。禮節民心,樂和民聲,政以行之,刑以防之。禮樂刑政,四達而不悖,則王道備矣。
(2.樂論)
樂者爲同,禮者爲異。同則相親,異則相敬。樂勝則流,禮勝則離。合情飾貌者,禮樂之事也。禮義立,則貴賤等矣;樂文同,則上下和矣;好惡著,則賢不肖別矣。刑禁暴,爵舉賢,則政均矣。仁以愛之,義以正之,如此則民治行矣。
樂由中出,禮自外作。樂由中出,故靜;禮自外作,故文。大樂必易,大禮必簡。樂至則無怨,禮至則不爭。揖讓而治天下者,禮樂之謂也。暴民不作,諸侯賔服,兵革不試,五刑不用,百姓無患,天子不怒,如此則樂達矣。合父子之親,明長幼之序,以敬四海之內。天子如此,則禮行矣。
大樂與天地同和,大禮與天地同節。和,故百物不失;節,故祀天祭地。明,則有禮樂;幽,則有鬼神。如此,則四海之內合敬同愛矣。禮者,殊事合敬者也。樂者,異文合愛者也。禮樂之情同,故明王以相沿也。故事與時并,名與功偕。
故鐘鼓管磬,羽籥干戚,樂之器也。屈伸俯仰,綴兆舒疾,樂之文也。簠簋俎豆,制度文章,禮之器也。升降上下,周還裼襲,禮之文也。故知禮樂之情者能作,識禮樂之文者能述。作者之謂聖,述者之謂明。明聖者,述作之謂也。
樂者,天地之和也;禮者,天地之序也。和,故百物皆化;序,故羣物皆別。樂由天作,禮以地制。過制則亂,過作則暴。明於天地,然後能興禮樂也。
論倫無患,樂之情也。欣喜歡愛,樂之官也。中正無邪,禮之質也。莊敬恭順,禮之制也。若夫禮樂之施於金石,越於聲音,用於宗廟社稷,事乎山川鬼神,則此所與民同也。
(3.樂禮)
王者功成作樂,治定制禮。其功大者其樂備,其治辯者其禮具。干戚之舞,非備樂也。孰亨而祀,非達禮也。五帝殊時,不相沿樂。三王異世,不相襲禮。樂極則憂,禮粗則偏矣。及夫敦樂而無憂,禮備而不偏者,其唯大聖乎?
天高地下,萬物散殊,而禮制行矣。流而不息,合同而化,而樂興焉。春作夏長,仁也。秋斂冬藏,義也。仁近於樂,義近於禮。樂者敦和,率神而從天。禮者別宜,居鬼而從地。故聖人作樂以應天,制禮以配地。禮樂明備,天地官矣。
天尊地卑,君臣定矣。卑高已陳,貴賤位矣。動靜有常,小大殊矣。方以類聚,物以羣分,則性命不同矣。在天成象,在地成形。如此,則禮者,天地之別也。
地氣上齊,天氣下降,隂陽相摩,天地相蕩,鼓之以雷霆,奮之以風雨,動之以四時,煖之以日月,而百化興焉。如此,則樂者,天地之和也。
化不時則不生,男女無辨則亂升,天地之情也。及夫禮樂之極乎天而蟠乎地,行乎隂陽而通乎鬼神,窮高極遠而測深厚。
樂著大始,而禮居成物。著不息者,天也。著不動者,地也。一動一靜者,天地之間也。故聖人曰禮樂云。
卷38
(4.樂施)
昔者,舜作五弦之琴,以歌《南風》;夔始制樂,以賞諸侯。故天子之爲樂也,以賞諸侯之有德者也。德盛而教尊,五穀時熟,然後賞之以樂。故其治民勞者,其舞行綴遠;其治民逸者,其舞行綴短。故觀其舞,知其德,聞其謚,知其行也。
《大章》,章之也。《咸池》,備矣。《韶》,繼也。《夏》,大也。殷、周之樂,盡矣。
天地之道,寒暑不時則疾,風雨不節則饑。教者,民之寒暑也;教不時,則傷世。事者,民之風雨也;事不節,則無功。然則先王之爲樂也,以法治也,善則行象德矣。
夫豢豕爲酒,非以爲禍也,而獄訟益繁,則酒之流生禍也。是故,先王因爲酒禮:壹獻之禮,賔主百拜,終日飲酒而不得醉焉,此先王之所以備酒禍也。故酒食者,所以合歡也。
樂者,所以象德也。禮者,所以綴淫也。是故,先王有大事,必有禮以哀之;有大福,必有禮以樂之。哀樂之分,皆以禮終。樂也者,聖人之所樂也,而可以善民心。其感人深,其移風易俗,故先王著其教焉。
(5.樂言)
夫民有血氣心知之性,而無哀樂喜怒之常,應感起物而動,然後心術形焉。是故,志微、噍殺之音作,而民思憂。嘽諧、慢易、繁文、簡節之音作,而民康樂。粗厲、猛起、奮末、廣賁之音作,而民剛毅。廉直、勁正、莊誠之音作,而民肅敬。寬裕、肉好、順成、和動之音作,而民慈愛。流辟、邪散、狄成、滌濫之音作,而民淫亂。
是故,先王本之情性,稽之度數,制之禮義。合生氣之和,道五常之行,使之陽而不散,隂而不密,剛氣不怒,柔氣不懾,四暢交於中而發作於外,皆安其位而不相奪也。然後立之學等,廣其節奏,省其文采,以繩德厚,律小大之稱,比終始之序,以象事行,使親疏貴賤、長幼、男女之理,皆形見於樂。故曰:“樂觀其深矣。”
土敝則草木不長,水煩則魚鼈不大,氣衰則生物不遂,世亂則禮慝而樂淫。是故,其聲哀而不莊,樂而不安,慢易以犯節,流湎以忘本。廣則容姦,狹則思欲,感條暢之氣,而滅平和之德,是以君子賤之也。
(6.樂象)
凡姦聲感人,而逆氣應之;逆氣成象,而淫樂興焉。正聲感人,而順氣應之;順氣成象,而和樂興焉。倡和有應,回邪曲直,各歸其分,而萬物之理,各以其類相動也。
是故,君子反情以和其志,比類以成其行。姦聲亂色,不留聰明;淫樂慝禮,不接心術;惰慢邪辟之氣,不設於身體。使耳、目、鼻、口、心知、百體,皆由順正,以行其義。然後發以聲音,而文以琴瑟,動以干戚,飾以羽旄,從以簫管,奮至德之光,動四氣之和,以著萬物之理。
是故,清明象天,廣大象地,終始象四時,周還象風雨;五色成文而不亂,八風從律而不姦,百度得數而有常;小大相成,終始相生,倡和清濁,迭相爲經。故樂行而倫清,耳目聰明,血氣和平,移風易俗,天下皆寧。
故曰:樂者,樂也。君子樂得其道,小人樂得其欲。以道制欲,則樂而不亂;以欲忘道,則惑而不樂。
是故,君子反情以和其志,廣樂以成其教,樂行而民鄉方,可以觀德矣。德者,性之端也。樂者,德之華也。金石絲竹,樂之器也。詩,言其志也。歌,詠其聲也。舞,動其容也。三者本於心,然後樂器從之。是故,情深而文明,氣盛而化神;和順積中,而英華發外。唯樂不可以爲僞。
樂者,心之動也。聲者,樂之象也。文采節奏,聲之飾也。君子動其本,樂其象,然後治其飾。是故,先鼓以警戒,三步以見方,再始以著往,復亂以飭歸。奮疾而不拔,極幽而不隱。獨樂其志,不厭其道;備舉其道,不私其欲。是故,情見而義立,樂終而德尊。君子以好善,小人以聽過。故曰:生民之道,樂爲大焉。
樂也者,施也。禮也者,報也。樂,樂其所自生;而禮,反其所自始。樂章德,禮報情,反始也。所謂大輅者,天子之車也。龍旂九旒,天子之旌也。青黑緣者,天子之寶龜也。從之以牛羊之羣,則所以贈諸侯也。
(7.樂情)
樂也者,情之不可變者也。禮也者,理之不可易者也。樂統同,禮辨異。禮樂之說,管乎人情矣。
窮本知變,樂之情也。著誠去僞,禮之經也。禮樂偩天地之情,達神明之德,降興上下之神,而凝是精粗之體,領父子君臣之節。
是故,大人舉禮樂,則天地將爲昭焉。天地訢合,陰陽相得,煦嫗覆育萬物,然後草木茂,區萌達,羽翼奮,角觡生,蟄蟲昭蘇,羽者嫗伏,毛者孕鬻,胎生者不殰,而卵生者不殈,則樂之道歸焉耳。
樂者,非謂黃鐘大呂弦歌干揚也,樂之末節也,故童者舞之。鋪筵席,陳尊俎,列籩豆,以升降爲禮者,禮之末節也,故有司掌之。樂師辨乎聲詩,故北面而弦;宗祝辨乎宗廟之禮,故後尸;商祝辨乎喪禮,故後主人。
是故,德成而上,藝成而下,行成而先,事成而後。是故,先王有上有下,有先有後,然後可以有制於天下也。
(8.魏文侯)
魏文侯問於子夏曰:“吾端冕而聽古樂,則唯恐臥;聽鄭、衞之音,則不知倦。敢問:古樂之如彼,何也?新樂之如此,何也?”
子夏對曰:“今夫古樂,進旅退旅,和正以廣,弦匏笙簧,會守拊鼓,始奏以文,復亂以武,治亂以相,訊疾以雅。君子於是語,於是道古,脩身及家,平均天下。此古樂之發也。
卷39
“今夫新樂,進俯退俯,奸聲以濫,溺而不止;及優侏儒,獶雜子女,不知父子。樂終不可以語,不可以道古。此新樂之發也。今君之所問者,樂也;所好者,音也!夫樂者,與音相近而不同。”
文侯曰:“敢問何如?”
子夏對曰:“夫古者,天地順而四時當,民有德而五穀昌,疾疢不作而無妖祥,此之謂大當。然後聖人作,爲父子君臣,以爲紀綱。紀綱既正,天下大定。天下大定,然後正六律,和五聲,弦歌詩頌,此之謂德音。德音之謂樂。《詩》云:‘莫其德音,其德克明。克明克類,克長克君,王此大邦;克順克俾,俾於文王,其德靡悔。既受帝祉,施於孫子。’此之謂也。今君之所好者,其溺音乎?”
文侯曰:“敢問溺音何從出也?”
子夏對曰:“鄭音好濫淫志,宋音燕女溺志,衞音趨數煩志,齊音敖辟喬志。此四者,皆淫於色而害於德,是以祭祀弗用也。《詩》云:‘肅雍和鳴,先祖是聽。’夫肅肅,敬也;雍雍,和也。夫敬以和,何事不行?爲人君者,謹其所好惡而已矣。君好之,則臣爲之;上行之,則民從之。《詩》云:‘誘民孔易。’此之謂也。
“然後,聖人作爲鞉、鼓、椌、楬、壎、篪。此六者,德音之音也。然後鐘、磬、竽、瑟以和之,干、戚、旄、狄以舞之,此所以祭先王之廟也,所以獻酬酳酢也,所以官序貴賤各得其宜也,所以示後世有尊卑長幼之序也。
“鐘聲鏗,鏗以立號,號以立橫,橫以立武。君子聽鐘聲,則思武臣。石聲磬,磬以立辨,辨以致死。君子聽磬聲,則思死封疆之臣。絲聲哀,哀以立廉,廉以立志。君子聽琴、瑟之聲,則思志義之臣。竹聲濫,濫以立會,會以聚眾。君子聽竽、笙、簫、管之聲,則思畜聚之臣。鼓鼙之聲讙,讙以立動,動以進眾。君子聽鼓鼙之聲,則思將帥之臣。君子之聽音,非聽其鏗鎗而已也,彼亦有所合之也。”
(9.賔牟賈)
賔牟賈侍坐於孔子。
孔子與之言,及樂,曰:“夫《武》之備戒之已久,何也?”
對曰:“病不得眾也。”
“咏歎之,淫液之,何也?”
對曰:“恐不逮事也。”
“發揚蹈厲之已蚤,何也?”
對曰:“及時事也。”
“武坐致右憲左,何也?”
對曰:“非武坐也。”
“聲淫及商,何也?”
對曰:“非《武》音也。”
子曰:“若非《武》音,則何音也?”
對曰:“有司失其傳也。若非有司失其傳,則武王之志荒矣。”
子曰:“唯!丘之聞諸萇弘,亦若吾子之言是也。”
賔牟賈起,免席而請曰:“夫《武》之備戒之已久,則既聞命矣。敢問:遲之遲而又久,何也?”
子曰:“居!吾語汝。夫樂者,象成者也。揔干而山立,武王之事也。發揚蹈厲,大公之志也。《武》亂皆坐,周、召之治也。且夫《武》,始而北出,再成而滅商,三成而南,四成而南國是疆,五成而分周公左、召公右,六成復綴以崇。天子夾振之而駟伐,盛威於中國也。分夾而進,事早濟也。久立於綴,以待諸侯之至也。且女獨未聞牧野之語乎?武王克殷反商,未及下車而封黃帝之後於薊,封帝堯之後於祝,封帝舜之後於陳;下車而封夏后氏之後於杞,投殷之後於宋,封王子比干之墓,釋箕子之囚,使之行商容而復其位。庶民弛政,庶士倍祿。濟河而西,馬散之華山之陽而弗復乘,牛散之桃林之野而弗復服,車甲衅而藏之府庫而弗復用。倒載干戈,包之以虎皮。將帥之士,使爲諸侯,名之曰建櫜。然後天下知武王之不復用兵也。
散軍而郊射,左射《貍首》,右射《騶虞》,而貫革之射息也。裨冕搢笏,而虎賁之士說劍也。祀乎明堂,而民知孝。朝覲,然後諸侯知所以臣。耕藉,然後諸侯知所以敬。五者,天下之大教也。
食三老五更於大學,天子袒而割牲,執醬而饋,執爵而酳,冕而揔干,所以教諸侯之弟也。若此,則周道四達,禮樂交通。則夫《武》之遲久,不亦宜乎!”
(10.樂化)
君子曰:禮樂不可斯須去身。致樂以治心,則易、直、子、諒之心油然生矣。易、直、子、諒之心生則樂,樂則安,安則久,久則天,天則神。天則不言而信,神則不怒而威,致樂以治心者也。
致禮以治躬則莊敬,莊敬則嚴威。心中斯須不和不樂,而鄙詐之心入之矣。外貌斯須不莊不敬,而易慢之心入之矣。故樂也者,動於內者也;禮也者,動於外者也。樂極和,禮極順。內和而外順,則民瞻其顏色而弗與爭也,望其容貌而民不生易僈焉。故德煇動於內,而民莫不承聽;理發諸外,而民莫不承順。故曰:致禮樂之道,舉而錯之,天下無難矣。
樂也者,動於內者也。禮也者,動於外者也。故禮主其減,樂主其盈。禮減而進,以進爲文。樂盈而反,以反爲文。禮減而不進則銷,樂盈而不反則放,故禮有報而樂有反。禮得其報則樂,樂得其反則安。禮之報,樂之反,其義一也。
夫樂者,樂也,人情之所不能免也。樂必發於聲音,形於動靜,人之道也。聲音動靜,性術之變,盡於此矣。故人不耐無樂,樂不耐無形。形而不爲道,不耐無亂。先王恥其亂,故制《雅》《頌》之聲以道之,使其聲足樂而不流,使其文足論而不息,使其曲直繁瘠、廉肉、節奏、足以感動人之善心而已矣,不使放心邪氣得接焉,是先王立樂之方也。
是故,樂在宗廟之中,君臣上下同聽之,則莫不和敬;在族長鄉里之中,長幼同聽之,則莫不和順;在閨門之內,父子兄弟同聽之,則莫不和親。故樂者,審一以定和,比物以飾節,節奏合以成文,所以合和父子、君臣,附親萬民也,是先王立樂之方也。
故聽其《雅》《頌》之聲,志意得廣焉。執其干、戚,習其俯、仰、詘、伸,容貌得莊焉。行其綴兆,要其節奏,行列得正焉,進退得齊焉。故樂者,天地之命,中和之紀,人情之所不能免也。
夫樂者,先王之所以飾喜也。軍旅鈇鉞者,先王之所以飾怒也。故先王之喜怒,皆得其儕焉。喜則天下和之,怒則暴亂者畏之。先王之道,禮樂可謂盛矣。
(11.師乙)
子贛見師乙而問焉,曰:“賜聞聲歌各有宜也,如賜者,宜何歌也?”
師乙曰:“乙賤工也,何足以問所宜?請誦其所聞,而吾子自執焉。爱者,宜歌商。溫良而能斷者,宜歌齊。夫歌者,直己而陳德也,動己而天地應焉,四時和焉,星辰理焉,萬物育焉。故商者,五帝之遺聲也。寬而靜、柔而正者,宜歌《頌》。廣大而靜、疏達而信者,宜歌《大雅》。恭儉而好禮者,宜歌《小雅》。正直而靜、廉而謙者,宜歌《風》。
“肆直而慈愛,商之遺聲也。商人識之,故謂之商。齊者,三代之遺聲也。齊人識之,故謂之齊。明乎商之音者,臨事而屢斷。明乎齊之音者,見利而讓。臨事而屢斷,勇也。見利而讓,義也。有勇有義,非歌孰能保此?故歌者,上如抗,下如隊,曲如折,止如稁木,倨中矩,句中鉤,纍纍乎端如貫珠。
“故歌之爲言也,長言之也。說之,故言之。言之不足,故長言之。長言之不足,故嗟歎之。嗟歎之不足,故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。”
子貢問樂。
雜記上第二十
卷40
諸侯行而死於館,則其復如於其國。如於道,則升其乘車之左轂,以其綏復。其輤有裧,緇布裳帷,素錦以爲屋而行。至於廟門,不毀墻,遂入適所殯,唯輤爲說,於廟門外。
大夫、士死於道,則升其乘車之左轂,以其綏復。如於館死,則其復如於家。大夫以布爲輤而行,至於家而說輤,載以輲車,入自門,至於阼階下而說車,舉自阼階,升適所殯。士輤,葦席以爲屋,蒲席以爲裳帷。
凡訃於其君,曰:“君之臣某死。”父母、妻、長子,曰:“君之臣某之某死。”君訃於他國之君,曰:“寡君不祿,敢告於執事。”夫人,曰:“寡小君,不祿。”大子之喪,曰:“寡君之適子某死。”大夫訃於同國,適者曰:“某不祿。”訃於士,亦曰:“某不祿。”訃於他國之君,曰:“君之外臣寡大夫某死。”訃於適者,曰:“吾子之外私寡大夫某不祿,使某實。”訃於士,亦曰:“吾子之外私寡大夫某不祿,使某實。”士訃於同國大夫,曰:“某死。”訃於士,亦曰:“某死。”訃於他國之君,曰:“君之外臣某死。”訃於大夫,曰:“吾子之外私某死”,訃於士,亦曰:“吾子之外私某死。”大夫次於公館以終喪,士練而歸。士次於公館,大夫居廬,士居堊室。大夫爲其父母兄弟之未爲大夫者之喪服如士服,士爲其父母兄弟之爲大夫者之喪服如士服。大夫之適子,服大夫之服。
大夫之庶子爲大夫,則爲其父母服大夫服;其位,與未爲大夫者齒。
士之子爲大夫,則其父母弗能主也,使其子主之。無子,則爲之置後。
大夫卜宅與葬日,有司麻衣、布衰、布帶,因喪屨,緇布冠不蕤。占者皮弁。如筮,則史練冠長衣以筮。占者朝服。大夫之喪,既薦馬。薦馬者,哭踊,出乃包奠而讀書。大夫之喪,大宗人相,小宗人命龜,卜人作龜。內子以鞠衣,素沙,下大夫以襢衣,其餘如士。復,諸侯以褒衣,冕服,爵弁服,夫人稅衣揄狄,狄稅素沙。復西上。大夫不揄絞,屬於池下。大夫附於士,士不附於大夫,附於大夫之昆弟。無昆弟,則從其昭穆。雖王父母在,亦然。婦附於其夫之所附之妃。無妃,則亦從其昭穆之妃。妾附於妾祖姑,無妾祖姑,則亦從其昭穆之妾。男子附於王父,則配;女子附於王母,則不配。公子附於公子。君薨,大子號稱子,待猶君也。
卷41
有三年之練冠,則以大功之麻易之,唯杖屨不易。有父母之喪,尚功衰,而附兄弟之殤,則練冠附於殤。稱陽童某甫,不名神也。
凡異居,始聞兄弟之喪,唯以哭對,可也。其始麻,散帶絰。未服麻而奔喪,及主人之未成絰也。疏者與主人皆成之,親者終其麻帶絰之日數。
主妾之喪,則自祔,至於練祥,皆使其子主之。其殯,祭,不於正室。君不撫僕妾。
女君死,則妾爲女君之黨服。攝女君,則不爲先女君之黨服。
聞兄弟之喪,大功以上,見喪者之鄉而哭。適兄弟之送葬者弗及,遇主人於道,則遂之於墓。凡主兄弟之喪,雖疏亦虞之。
凡喪服未畢,有弔者,則爲位而哭拜踊。大夫之哭大夫,弁絰;大夫與殯,亦弁絰。大夫有私喪之葛,則於其兄弟之輕喪,則弁絰。
爲長子杖,則其子不以杖即位。爲妻,父母在,不杖,不稽顙。母在,不稽顙。稽顙者,其贈也拜。違諸侯,之大夫,不反服。違大夫,之諸侯,不反服。喪冠條屬,以別吉凶。三年之練冠,亦條屬,右縫。小功以下左,緦冠繰纓。大功以上散帶。朝服十五升,去其半而緦,加灰錫也。
諸侯相襚,以後路與冕服。先路與褒衣,不以襚。遣車視牢具。疏布輤,四面有章,置於四隅。載粻,有子曰:“非禮也。喪奠,脯醢而已。”祭稱孝子、孝孫,喪稱哀子、哀孫。端衰,喪車,皆無等。大白冠,緇布之冠,皆不蕤。委武玄縞而后蕤。大夫冕而祭於公,弁而祭於己。士弁而祭於公,冠而祭於己。士弁而親迎,然則士弁而祭於己可也。
暢臼以椈,杵以梧。枇以桑,長三尺,或曰五尺。畢用桑,長三尺,刊其柄與末。率帶,諸侯、大夫皆五采,士二采。醴者,稻醴也。甕、甒、筲、衡,實見間而后折入。重,既虞而埋之。
凡婦人,從其夫之爵位。小斂、大斂、啟,皆辯拜。
朝夕哭,不帷。無柩者不帷。
君若載而后弔之,則主人東面而拜,門右北面而踊。出待,反而后奠。子羔之襲也:繭衣裳,與稅衣,纁袡爲一,素端一,皮弁一,爵弁一,玄冕一。曾子曰:“不襲婦服。”
爲君使而死,公館復,私館不復。公館者,公宮與公所爲也。私館者,自卿大夫以下之家也。
公七踊,大夫五踊,婦人居間;士三踊,婦人皆居間。公襲卷衣一,玄端一,朝服一,素積一,纁裳一,爵弁二,玄冕一,褒衣一。朱綠帶,申加大帶於上。小斂,環絰,公、大夫、士,一也。公視大斂,公升,商祝鋪席,乃斂。魯人之贈也,三玄二纁,廣尺,長終幅。
弔者即位於門西,東面;其介在其東南,北面西上,西於門。主孤西面。相者受命曰:“孤某使某請事。”客曰:“寡君使某,如何不淑!”相者入告,出曰:“孤某須矣。”弔者入,主人升堂,西面。弔者升自西階,東面,致命,曰:“寡君聞君之喪,寡君使某,如何不淑!”子拜稽顙,弔者降,反位。含者執璧將命,曰:“寡君使某含。”相者入告,出曰:“孤某須矣。”含者入,升堂,致命。再拜稽顙。含者坐委于殯東南,有葦席;既葬,蒲席。降,出,反位。宰朝服,即喪屨,升自西階,西面,坐取璧,降自西階以東。襚者曰:“寡君使某襚。”相者入告,出曰:“孤某須矣。”襚者執冕服;左執領,右執要,入,升堂致命,曰:“寡君使某襚。”子拜稽顙。委衣於殯東。襚者降,受爵弁服而門內霤,將命,子拜稽顙,如初。受皮弁服於中庭。自西階受朝服,自堂受玄端,將命,子拜稽顙,皆如初。襚者降,出反位。宰夫五人,舉以東。降自西階。其舉亦西面。上介賵,執圭將命,曰:“寡君使某賵。”相者入告,反命曰:“孤某須矣。”陳乘黃大路於中庭,北輈。執圭將命。客使自下,由路西。子拜稽顙,坐委於殯東南隅。宰舉以東。凡將命,鄉殯將命,子拜稽顙。西面而坐,委之。宰舉璧與圭,宰夫舉襚,升自西階,西面,坐取之,降自西階。賵者出,反位于門外。上客臨曰:“寡君有宗廟之事,不得承事,使一介老某相執綍。”相者反命,曰:“孤某須矣。”臨者入門右,介者皆從之,立於其左,東上。宗人納賔,升。受命於君,降,曰:“孤敢辭吾子之辱,請吾子之復位。”客對曰:“寡君命某,毋敢視賔客,敢辭。”宗人反命,曰:“孤敢固辭,吾子之辱,請吾子之復位。”客對曰:“寡君命某,毋敢視賔客,敢固辭。”宗人反命,曰:“孤敢固辭,吾子之辱,請吾子之復位。”客對曰:“寡君命使臣某,毋敢視賔客,是以敢固辭。固辭不獲命,敢不敬從。”客立於門西,介立於其左,東上。孤降自阼階,拜之,升哭,與客拾踊三。客出,送於門外,拜稽顙。
其國有君喪,不敢受弔。
外宗房中南面,小臣鋪席,商祝鋪絞紟衾,士盥於盤北。舉遷尸于斂上,卒斂,宰告,子馮之踊。夫人東面坐馮之,興踊。士喪有與天子同者三,其終夜燎,及乘人,專道而行。
雜記下第二一
卷42
有父之喪,如未沒喪而母死,其除父之喪也,服其除服。卒事,反喪服。
雖諸父昆弟之喪,如當父母之喪,其除諸父昆弟之喪也,皆服其除喪之服。卒事,反喪服。如三年之喪,則既顈,其練祥皆行。王父死,未練祥而孫又死,猶是附於王父也。
有殯,聞外喪,哭之他室。入奠,卒奠,出,改服即位,如始即位之禮。
大夫、士將與祭於公,既視濯,而父母死,則猶是與祭也,次於異宮。既祭,釋服出公門外,哭而歸。其它如奔喪之禮。如未視濯,則使人告。告者反,而后哭。如諸父昆弟姑姊妹之喪,則既宿,則與祭。卒事,出公門,釋服而后歸。其它如奔喪之禮。如同宮,則次于異宮。
曾子問曰:“卿、大夫將爲尸於公,受宿矣,而有齊衰內喪,則如之何?”孔子曰:“出舍乎公宮以待事,禮也。”孔子曰:“尸弁冕而出,卿、大夫、士皆下之。尸必式,必有前驅。”
父母之喪,將祭,而昆弟死,既殯而祭。如同宮,則雖臣妾,葬而后祭。祭主人之升降散等,執事者亦散等。雖虞附亦然。自諸侯達諸士,小祥之祭,主人之酢也,嚌之;眾賔兄弟,則皆啐之。大祥:主人啐之,眾賔兄弟皆飲之,可也。
凡侍祭喪者,告賔祭薦而不食。
子貢問喪。子曰:“敬爲上,哀次之,瘠爲下。顏色稱其情,戚容稱其服。”請問兄弟之喪。子曰:“兄弟之喪,則存乎書策矣。”君子不奪人之喪,亦不可奪喪也。孔子曰:“少連、大連善居喪,三日不怠,三月不解,期悲哀,三年憂。東夷之子也。”
三年之喪,言而不語,對而不問。廬,堊室之中,不與人坐焉。在堊室之中,非時見乎母也,不入門。疏衰皆居堊室,不廬。廬,嚴者也。
妻視叔父母,姑姊妹視兄弟,長、中、下殤視成人。
親喪外除,兄弟之喪內除。視君之母與妻,比之兄弟。發諸顏色者,亦不飲食也。
免喪之外,行於道路,見似目瞿,聞名心瞿。弔死而問疾,顏色戚容,必有以異於人也。如此而后可以服三年之喪。其餘則直道而行之,是也。
祥,主人之除也,於夕爲期,朝服。祥因其故服。子游曰:“既祥,雖不當縞者必縞,然後反服。”當袒,大夫至,雖當踊,絕踊而拜之,反改成踊,乃襲。於士,既事成踊,襲而后拜之,不改成踊。上大夫之虞也,少牢。卒哭成事,附,皆大牢。下大夫之虞也,特牲。卒哭成事,附,皆少牢。
祝稱卜葬虞,子孫曰哀,夫曰乃,兄弟曰某,卜葬其兄弟曰伯子某。
古者,貴賤皆杖。叔孫武叔朝,見輪人以其杖關轂而輠輪者,於是有爵而后杖也。
鑿巾以飯,公羊賈爲之也。
冒者何也?所以揜形也。自襲以至小斂,不設冒則形,是以襲而后設冒也。
或問於曾子曰:“夫既遣而包其餘,猶既食而裹其餘與?君子既食,則裹其餘乎?”曾子曰:“吾子不見大饗乎?夫大饗,既饗,卷三牲之俎歸于賔館。父母而賔客之,所以爲哀也!子不見大饗乎!”
非爲人喪,問與?賜與?
三年之喪,以其喪拜;非三年之喪,以吉拜。三年之喪,如或遺之酒肉,則受之,必三辭。主人衰絰而受之。如君命,則不敢辭,受而薦之。喪者不遺人,人遺之,雖酒肉,受也。從父昆弟以下,既卒哭,遺人可也。縣子曰:“三年之喪,如斬。期之喪,如剡。”期之喪,十一月而練,十三月而祥,十五月禫。三年之喪,雖功衰不弔,自諸侯達諸士。如有服而將往哭之,則服其服而往。練則弔。既葬,大功弔,哭而退,不聽事焉。期之喪,未喪,弔於鄉人。哭而退,不聽事焉。功衰弔,待事不執事。小功、緦,執事不與於禮。
相趨也,出宮而退。相揖也,哀次而退。相問也,既封而退。相見也。反哭而退。朋友,虞附而退。
弔,非從主人也。四十者執綍。鄉人,五十者從反哭,四十者待盈坎。
喪食雖惡,必充饑。饑而廢事,非禮也;飽而忘哀,亦非禮也。視不明,聽不聦,行不正,不知哀,君子病之。故有疾飲酒食肉,五十不致毀,六十不毀,七十飲酒食肉,皆爲疑死。
有服,人召之食,不往。大功以下,既葬適人,人食之,其黨也食之,非其黨弗食也。功衰食菜果,飲水漿,無鹽酪。不能食食,鹽酪可也。孔子曰:“身有瘍則浴,首有創則沐,病則飲酒食肉。毀瘠爲病,君子弗爲也。毀而死,君子謂之無子。”
非從柩與反哭,無免於堩。
凡喪,小功以上,非虞附練祥,無沐浴。
疏衰之喪,既葬,人請見之,則見;不請見人。小功,請見人可也。大功不以執摯。唯父母之喪,不辟涕泣而見人。
三年之喪,祥而從政;期之喪,卒哭而從政;九月之喪,既葬而從政;小功、緦之喪,既殯而從政。曾申問於曾子曰:“哭父母有常聲乎?”曰:“中路嬰兒失其母焉,何常聲之有?”
卒哭而諱。王父母、兄弟、世父、叔父、姑、姊、妹,子與父同諱。母之諱,宮中諱。妻之諱,不舉諸其側,與從祖昆弟同名則諱。以喪冠者,雖三年之喪,可也。既冠於次,入哭踊,三者三,乃出。大功之末,可以冠子,可以嫁子。父,小功之末,可以冠子,可以嫁子,可以取婦。己雖小功,既卒哭,可以冠,取妻;下殤之小功,則不可。
卷43
凡弁絰,其衰侈袂。
父有服,宮中子不與於樂。母有服,聲聞焉不舉樂。妻有服,不舉樂於其側。大功將至,辟琴瑟。小功至,不絕樂。
姑姊妹,其夫死,而夫黨無兄弟,使夫之族人主喪。妻之黨,雖親弗主。夫若無族矣,則前後家,東西家;無有,則里尹主之。或曰:主之,而附於夫之黨。
麻者不紳,執玉不麻。麻不加於采。
國禁哭則止,朝夕之奠即位,自因也。童子哭不偯,不踊,不杖,不菲,不廬。孔子曰:“伯母、叔母,疏衰,踊不絕地。姑姊妹之大功,踊絕於地。如知此者,由文矣哉!由文矣哉!”
世柳之母死,相者由左。世柳死,其徒由右相。由右相,世柳之徒爲之也。
天子飯,九貝;諸侯七,大夫五,士三。士三月而葬,是月也卒哭;大夫三月而葬,五月而卒哭;諸侯五月而葬,七月而卒哭。士三虞,大夫五,諸侯七。諸侯使人弔,其次含襚賵臨,皆同日而畢事者也,其次如此也。卿大夫疾,君問之無算,士一問之。君於卿大夫,比葬不食肉,比卒哭不舉樂;爲士,比殯不舉樂。
升正柩,諸侯執綍五百人,四綍,皆銜枚,司馬執鐸,左八人,右八人,匠人執羽葆御柩。大夫之喪,其升正柩也,執引者三百人,執鐸者左右各四人,御柩以茅。
孔子曰:“管仲鏤簋而朱紘,旅樹而反坫,山節而藻棁。賢大夫也,而難爲上也。晏平仲祀其先人,豚肩不揜豆,賢大夫也,而難爲下也。君子上不僭上,下不偪下。”
婦人非三年之喪,不踰封而弔。如三年之喪,則君夫人歸。夫人其歸也,以諸侯之弔禮;其待之也,若待諸侯然。夫人至,入自闈門,升自側階,君在阼。其他如奔喪禮然。
嫂不撫叔,叔不撫嫂。
君子有三患:未之聞,患弗得聞也;既聞之,患弗得學也;既學之,患弗能行也。君子有五恥:居其位,無其言,君子恥之;有其言,無其行,君子恥之;既得之,而又失之,君子恥之;地有餘,而民不足,君子恥之;眾寡均,而倍焉,君子恥之。
孔子曰:“凶年則乘駑馬,祀以下牲。”
恤由之喪,哀公使孺悲之孔子,學士喪禮,士喪禮於是乎書。
子貢觀於蜡。孔子曰:“賜也樂乎?”對曰:“一國之人皆若狂,賜未知其樂也!”子曰:“百日之蜡,一日之澤,非爾所知也。張而不弛,文武弗能也;弛而不張,文武弗爲也。一張一弛,文武之道也。”
孟獻子曰:“正月日至,可以有事於上帝。七月日至,可有事於祖。”七月而禘,獻子爲之也。
夫人之不命於天子,自魯昭公始也。外宗爲君夫人,猶內宗也。
廄焚,孔子拜鄉人爲火來者。拜之,士壹,大夫再,亦相弔之道也。
孔子曰:“管仲遇盜,取二人焉,上以爲公臣,曰:‘其所與遊辟也,可人也!’管仲死,桓公使爲之服。宦於大夫者之爲之服也,自管仲始也,有君命焉爾也。”
過而舉君之諱,則起。與君之諱同,則稱字。
內亂不與焉,外患弗辟也。
賛,大行曰圭。公九寸,侯、伯七寸,子、男五寸。博三寸,厚半寸。剡上,左右各寸半,玉也。藻三采六等。
哀公問子羔曰:“子之食奚當?”對曰:“文公之下執事也。”
成廟則釁之。其禮:祝、宗人、宰夫、雍人,皆爵弁純衣。雍人拭羊,宗人視之,宰夫北面於碑南,東上。雍人舉羊升屋,自中,中屋南面,刲羊,血流於前,乃降。門、夾室皆用雞。先門而後夾室。其衈皆于屋下。割雞,門當門,夾室中室。有司皆鄉室而立,門則有司當門北面。既事,宗人告事畢,乃皆退。反命於君曰:“釁某廟事畢。”反命於寢,君南鄉于門內,朝服。既反命,乃退。路寢成,則考之而不釁。釁屋者,交神明之道也。凡宗廟之器,其名者,成則釁之以豭豚。
諸侯出夫人,夫人比至于其國,以夫人之禮行;至,以夫人入。使者將命,曰:“寡君不敏,不能從而事社稷宗廟,使使臣某,敢告於執事。”主人對曰:“寡君固前辭不教矣,寡君敢不敬須以俟命。”有司官陳器皿,主人有司亦官受之。妻出,夫使人致之,曰:“某不敏,不能從而共粢盛,使某也敢告於侍者。”主人對曰:“某之子不肖,不敢辟誅,敢不敬須以俟命。”使者退,主人拜送之。如舅在,則稱舅;舅沒,則稱兄;無兄,則稱夫。主人之辭曰:“某之子不肖。”如姑姊妹,亦皆稱之。
孔子曰:“吾食於少施氏而飽,少施氏食我以禮。吾祭,作而辭曰:‘疏食不足祭也。’吾飧,作而辭曰:‘疏食也,不敢以傷吾子。’”
納幣一束:束五兩,兩五尋。婦見舅姑,兄弟、姑姊妹,皆立於堂下,西面北上,是見已。見諸父,各就其寢。女雖未許嫁,年二十而笄,禮之,婦人執其禮。燕則鬈首。
韠:長三尺,下廣二尺,上廣一尺。會去上五寸,紕以爵韋六寸,不至下五寸。純以素,紃以五采。
喪大記第二二
卷44
疾病,外內皆埽。君大夫徹縣,士去琴瑟。寢東首於北牖下。廢牀。徹褻衣,加新衣,體一人。男女改服。屬纊以俟絕氣。男子不死於婦人之手,婦人不死於男子之手。君夫人卒於路寢,大夫世婦卒於適寢,內子未命,則死於下室。遷尸於寢,士、士之妻皆死於寢。
復,有林麓,則虞人設階;無林麓,則狄人設階。小臣復,復者朝服。君以卷,夫人以屈狄;大夫以玄赬,世婦以襢衣;士以爵弁,士妻以稅衣。皆升自東榮,中屋履危,北面三號,捲衣投于前,司命受之,降自西北榮。其爲賔,則公館復,私館不復;其在野,則升其乘車之左轂而復。復衣不以衣尸,不以斂。婦人復,不以袡。凡復,男子稱名,婦人稱字。唯哭先復,復而後行死事。
始卒,主人啼,兄弟哭,婦人哭踊。既正尸,子坐於東方,卿大夫父兄子姓,立於東方;有司庶士,哭於堂下北面;夫人坐於西方,內命婦姑姊妹子姓,立於西方,外命婦率外宗,哭於堂上北面。大夫之喪,主人坐於東方,主婦坐於西方,其有命夫命婦則坐,無則皆立。士之喪,主人父兄子姓皆坐於東方,主婦姑姊妹子姓,皆坐於西方。凡哭尸於室者,主人二手承衾而哭。
君之喪,未小斂,爲寄公國賔出;大夫之喪,未小斂,爲君命出;士之喪,於大夫,不當斂而出。凡主人之出也,徒跣,扱衽,拊心,降自西階。君拜寄公國賔于位;大夫於君命,迎於寢門外,使者升堂致命,主人拜于下;士於大夫親弔,則與之哭;不逆於門外。夫人爲寄公夫人出,命婦爲夫人之命出,士妻不當斂,則爲命婦出。
小斂,主人即位於戶內,主婦東面,乃斂。卒斂,主人馮之踊,主婦亦如之。主人袒,說髦,括髮以麻,婦人髽,帶麻於房中。徹帷,男女奉尸夷於堂,降拜:君拜寄公國賔,大夫士拜卿大夫於位,於士旁三拜;夫人亦拜寄公夫人於堂上,大夫內子士妻,特拜命婦,泛拜眾賔於堂上。主人即位,襲帶絰踊─-母之喪,即位而免,乃奠。弔者襲裘,加武,帶絰,與主人拾踊。君喪,虞人出木角,狄人出壺,雍人出鼎,司馬縣之,乃官代哭,大夫官代哭,不縣壺。士代哭,不以官。君堂上二燭、下二燭,大夫堂上一燭,下二燭,士堂上一燭,下一燭。賔出徹帷。哭尸於堂上,主人在東方,由外來者在西方,諸婦南鄉。婦人迎客送客不下堂,下堂不哭。男子出寢門見人,不哭。其無女主,則男主拜女賔於寢門內;其無男主,則女主拜男賔於阼階下。子幼,則以衰抱之,人爲之拜;爲後者不在,則有爵者辭,無爵者人爲之拜。在竟內,則俟之;在竟外,則殯葬可也。喪有無後,無無主。
君之喪:三日,子、夫人杖,五日既殯,授大夫世婦杖。子、大夫寢門之外杖,寢門之內輯之;夫人世婦,在其次則杖,即位則使人執之。子有王命則去杖,國君之命則輯杖,聽卜有事於尸則去杖。大夫於君所則輯杖,於大夫所則杖。
大夫之喪:三日之朝,既殯,主人主婦室老皆杖。大夫有君命則去杖,大夫之命則輯杖;內子爲夫人之命去杖,爲世婦之命授人杖。
士之喪:二日而殯,三日而朝,主人杖,婦人皆杖。於君命,夫人之命,如大夫。於大夫,世婦之命,如大夫。子皆杖,不以即位。大夫、士哭殯則杖,哭柩則輯杖。棄杖者,斷而棄之於隱者。
始死,遷尸於牀,幠用斂衾,去死衣,小臣楔齒用角柶,綴足用燕几,君、大夫、士,一也。
管人汲,不說繘,屈之,盡階不升堂,授御者。御者入浴:小臣四人抗衾,御者二人浴,浴水用盆,沃水用枓,浴用絺巾,挋用浴衣,如它日;小臣爪足,浴餘水棄于坎。其母之喪,則內御者抗衾而浴。
管人汲,授御者,御者差沐于堂上--君沐粱,大夫沐稷,士沐粱。甸人爲垼于西墻下,陶人出重鬲,管人受沐,乃煑之,甸人取所徹廟之西北厞,薪用爨之。管人授御者沐,乃沐。沐用瓦盤,挋用巾,如它日;小臣爪手翦須,濡濯棄于坎。
君設大盤造冰焉,大夫設夷盤造冰焉,士并瓦盤無冰,設牀襢笫,有枕。含一牀,襲一牀遷尸於堂又一牀,皆有枕席--君大夫士一也。
君之喪,子、大夫、公子、眾士皆三日不食。子、大夫、公子食粥,納財,朝一溢米,莫一溢米,食之無筭;士疏食水飲,食之無筭;夫人、世婦、諸妻,皆疏食水飲,食之無筭。
大夫之喪,主人室老子姓,皆食粥;眾士,疏食水飲;妻妾,疏食水飲。士亦如之。既葬,主人疏食水飲,不食菜果;婦人亦如之。君、大夫、士,一也。練而食菜果,祥而食肉。食粥於盛,不盥。食於篹者,盥。食菜以醯醬。始食肉者,先食乾肉。始飲酒者,先飲醴酒。期之喪,三不食。食:疏食水飲,不食菜果。三月既葬,食肉飲酒。期,終喪,不食肉,不飲酒,父在爲母,爲妻。九月之喪,食飲猶期之喪也,食肉飲酒,不與人樂之。五月三月之喪,壹不食,再不食,可也。比葬,食肉飲酒,不與人樂之。叔母、世母、故主、宗子食肉飲酒。不能食粥,羹之以菜可也。有疾,食肉飲酒可也。五十不成喪,七十唯衰麻在身。既葬,若君食之,則食之;大夫父之友食之,則食之矣。不辟粱肉,若有酒醴則辭。
小斂於戶內,大斂於阼。君以簟席,大夫以蒲席,士以葦席。小斂:布絞,縮者一,橫者三。君錦衾,大夫縞衾,士緇衾,皆一。衣十有九稱,君陳衣于序東;大夫士陳衣于房中;皆西領北上。絞紟不在列。
卷45
大斂:布絞,縮者三,橫者五,布紟二衾。君大夫士,一也。君陳衣于庭,百稱,北領西上;大夫陳衣于序東,五十稱,西領南上;士陳衣于序東,三十稱,西領南上。絞紟如朝服,絞一幅爲三,不辟,紟五幅、無紞。
小斂之衣,祭服不倒。君無襚,大夫士畢主人之祭服。親戚之衣,受之不以即陳。小斂,君大夫士皆用複衣複衾。大斂,君大夫士祭服無筭,君褶衣褶衾,大夫士猶小斂也。袍必有表,不禪,衣必有裳,謂之一稱。凡陳衣者實之篋,取衣者亦以篋升,降者自西階。凡陳衣,不詘,非列采不入,絺綌紵不入。
凡斂者袒,遷尸者襲。君之喪,大胥是斂,眾胥佐之;大夫之喪,大胥侍之,眾胥是斂;士之喪,胥爲侍,士是斂。小斂大斂,祭服不倒,皆左衽結絞不紐。斂者既斂,必哭。士與其執事則斂,斂焉則爲之壹不食。凡斂者六人。君錦冒黼殺,綴旁七;大夫玄冒黼殺,綴旁五;士緇冒赬殺,綴旁三。凡冒質長與手齊,殺三尺,自小斂以往用夷衾,夷衾質殺之,裁猶冒也。
君將大斂,子弁絰,即位于序端,卿大夫即位于堂廉楹西,北面東上,父兄堂下北面,夫人命婦尸西東面,外宗房中南面。小臣鋪席,商祝鋪絞紟衾衣,士盥于盤,上士舉遷尸于斂上。卒斂,宰告,子馮之踊,夫人東面亦如之。
大夫之喪,將大斂,既鋪絞紟衾衣。君至,主人迎,先入門右,巫止於門外,君釋菜,祝先入升堂,君即位于序端,卿大夫即位于堂廉楹西,北面東上;主人房外南面,主婦尸西,東面。遷尸,卒斂,宰告,主人降,北面于堂下,君撫之,主人拜稽顙,君降,升主人馮之,命主婦馮之。士之喪,將大斂,君不在,其餘禮猶大夫也。鋪絞紟,踊;鋪衾,踊;鋪衣,踊;遷尸,踊;斂衣,踊;斂衾,踊;斂絞紟,踊。
君撫大夫,撫內命婦;大夫撫室老,撫姪娣。君大夫馮父母、妻、長子,不馮庶子;士馮父母、妻、長子、庶子,庶子有子,則父母不馮其尸。凡馮尸者,父母先,妻子後。君於臣,撫之。父母於子,執之。子於父母,馮之。婦於舅姑,奉之。舅姑於婦,撫之。妻於夫,拘之。夫於妻、於昆弟,執之。馮尸不當君所。凡馮尸,興必踊。
父母之喪,居倚廬、不塗,寢苫枕凷,非喪事不言。君爲廬宮之,大夫士襢之。既葬柱楣,塗廬不於顯者。君、大夫、士皆宮之。凡非適子者,自未葬以於隱者爲廬。既葬,與人立:君言王事,不言國事;大夫士言公事,不言家事。君既葬,王政入於國,既卒哭而服王事;大夫、士既葬,公政入於家,既卒哭,弁絰帶,金革之事無辟也。既練,居堊室,不與人居。君謀國政,大夫、士謀家事。既祥,黝堊。祥而外無哭者,禫而內無哭者,樂作矣故也。禫而從御,吉祭而復寢。
期居廬,終喪不御於內者,父在爲母爲妻;齊衰期者,大功布衰九月者,皆三月不御於內。婦人不居廬,不寢苫。喪父母,既練而歸;期九月者,既葬而歸。公之喪,大夫俟練,士卒哭而歸。大夫、士父母之葬,既練而歸。朔月忌日,則歸哭于宗室。諸父兄弟之喪,既卒哭而歸。父不次於子,兄不次於弟。
君於大夫、世婦大斂焉;爲之賜,則小斂焉。於外命婦,既加蓋而君至。
於士,既殯而往;爲之賜,大斂焉。夫人於世婦,大斂焉;爲之賜,小斂焉。於諸妻,爲之賜,大斂焉。於大夫外命婦,既殯而往。大夫、士既殯而君往焉,使人戒之,主人具殷奠之禮,俟于門外。見馬首,先入門右,巫止于門外,祝代之先,君釋菜于門內。祝先升自阼階,負墉南面。君即位于阼。小臣二人執戈立于前,二人立于後。擯者進,主人拜稽顙。君稱言,視祝而踊,主人踊。
大夫則奠可也。士則出俟于門外,命之反奠,乃反奠。卒奠,主人先俟於門外。君退,主人送于門外,拜稽顙。君於大夫疾,三問之,在殯,三往焉。士疾,壹問之,在殯,壹往焉。君弔,則復殯服。夫人弔於大夫、士,主人出迎于門外,見馬首,先入門右。夫人入,升堂即位。主婦降自西階,拜稽顙于下。夫人視世子而踊。奠如君至之禮。夫人退,主婦送于門內,拜稽顙。主人送于大門之外,不拜。大夫君不迎于門外。入即位于堂下。主人北面,眾主人南面,婦人即位于房中。若有君命,命夫命婦之命,四鄰賔客,其君後主人而拜。君弔,見尸柩而后踊。大夫、士若君不戒而往,不具殷奠,君退必奠。
君大棺八寸,屬六寸,椑四寸。上大夫大棺八寸,屬六寸。下大夫大棺六寸,屬四寸,士棺六寸。君裏棺用朱綠,用雜金鐕。大夫裏棺用玄綠,用牛骨鐕;士不綠。君蓋用漆,三衽三束。大夫蓋用漆,二衽二束。士蓋不用漆,二衽二束。君、大夫鬊爪,實于綠中;士埋之。君殯用輴,欑至于上,畢塗屋;大夫殯以幬,欑置于西序,塗不暨于棺;士殯見衽,塗上帷之。熬,君四種八筐,大夫三種六筐,士二種四筐,加魚腊焉。
飾棺,君龍帷三池,振容。黼荒,火三列,黼三列。素錦褚,加僞荒。纁紐六。齊,五采五貝。黼翣二,黻翣二,畫翣二,皆戴圭。魚躍拂池。君纁戴六,纁披六。大夫畫帷二池,不振容。畫荒,火三列,黻三列。素錦褚。纁紐二,玄紐二。齊,三采三貝。黻翣二,畫翣二,皆戴綏。魚躍拂池。大夫戴前纁後玄,披亦如之。士布帷布荒,一池,揄絞。纁紐二,緇紐二。齊,三采一貝。畫翣二,皆戴綏。士戴前纁後緇,二披用纁。
君葬用輴,四綍二碑,御棺用羽葆。大夫葬用輴,二綍二碑,御棺用茅。士葬用國車。二綍無碑,比出宮,御棺用功布。
凡封,用綍去碑負引,君封以衡,大夫士以咸。君命毋譁,以鼓封;大夫命,毋哭;士哭者,相止也。君松椁,大夫柏椁,士雜木椁。棺椁之間,君容柷,大夫容壺,士容甒。君里椁虞筐,大夫不裏椁,士不虞筐。
祭法第二十三
卷46
祭法:有虞氏禘黃帝而郊嚳,祖顓頊而宗堯;夏后氏亦禘黃帝而郊鯀,祖顓頊而宗禹;殷人禘嚳而郊冥,祖契而宗湯;周人禘嚳而郊稷,祖文王而宗武王。
燔柴於泰壇,祭天也;瘞埋於泰折,祭地也;用騂犢。埋少牢於泰昭,祭時也;相近於坎壇,祭寒暑也。王宮,祭日也;夜明,祭月也;幽宗,祭星也;雩宗,祭水旱也;四坎壇,祭四時也。
山林、川谷、丘陵能出雲爲風雨,見怪物,皆曰神。有天下者,祭百神。諸侯在其地則祭之,亡其地則不祭。大凡生於天地之間者,皆曰命。其萬物死,皆曰折;人死,曰鬼,此五代之所不變也。七代之所以更立者,禘、郊、宗、祖,其餘不變也。
天下有王,分地建國,置都立邑,設廟祧壇墠而祭之,乃爲親疏多少之數。是故:王立七廟,一壇一墠,曰考廟,曰王考廟,曰皇考廟,曰顯考廟,曰祖考廟,皆月祭之。遠廟爲祧,有二祧,享嘗乃止。去祧爲壇,去壇爲墠。壇墠,有禱焉,祭之,無禱乃止。去墠曰鬼。
諸侯立五廟,一壇一墠。曰考廟,曰王考廟,曰皇考廟,皆月祭之;顯考廟,祖考廟,享嘗乃止。去祖爲壇,去壇爲墠。壇墠,有禱焉,祭之,無禱乃止。去墠爲鬼。大夫立三廟二壇,曰考廟,曰王考廟,曰皇考廟,享嘗乃止。顯考祖考無廟,有禱焉,爲壇祭之。去壇爲鬼。適士二廟一壇,曰考廟,曰王考廟,享嘗乃止。顯考無廟,有禱焉,爲壇祭之。去壇爲鬼。官師一廟,曰考廟。王考無廟而祭之,去王考曰鬼。庶士庶人無廟,死曰鬼。
王爲羣姓立社,曰大社。王自爲立社,曰王社。諸侯爲百姓立社,曰國社。諸侯自立社,曰侯社。大夫以下成羣立社,曰置社。
王爲羣姓立七祀:曰司命,曰中霤,曰國門,曰國行,曰泰厲,曰戶,曰竈。王自爲立七祀。諸侯爲國立五祀,曰司命,曰中霤,曰國門,曰國行,曰公厲。諸侯自爲立五祀。大夫立三祀:曰族厲,曰門,曰行。適士立二祀:曰門,曰行。庶士、庶人立一祀,或立戶,或立竈。
王下祭殤五:適子、適孫、適曾、適玄孫、適來孫。諸侯下祭三,大夫下祭二,適士及庶人,祭子而止。
夫聖王之制祭祀也,法施於民則祀之,以死勤事則祀之,以勞定國則祀之,能禦大菑則祀之,能捍大患則祀之。是故,厲山氏之有天下也,其子曰農,能殖百穀。夏之衰也,周棄繼之,故祀以爲稷。共工氏之霸九州也,其子曰后土,能平九州,故祀以爲社。帝嚳能序星辰,以著眾。堯能賞均刑法,以義終。舜勤眾事,而野死。鯀鄣鴻水而殛死,禹能脩鯀之功。黃帝正名百物,以明民共財,顓頊能脩之。契爲司徒而民成,冥勤其官而水死。湯以寬治民而除其虐,文王以文治,武王以武功,去民之菑。此皆有功烈於民者也。及夫日月星辰,民所瞻仰也;山林川谷丘陵,民所取材用也。非此族也,不在祀典。
祭義第二四
卷47
祭不欲數,數則煩,煩則不敬。祭不欲疏,疏則怠,怠則忘。是故,君子合諸天道,春禘秋嘗。霜露既降,君子履之,必有凄愴之心,非其寒之謂也。春,雨露既濡,君子履之,必有怵惕之心,如將見之。樂以迎來,哀以送往,故禘有樂而嘗無樂。
致齊於內,散齊於外。齊之日:思其居處,思其笑語,思其志意,思其所樂,思其所嗜。齊三日,乃見其所爲齊者。祭之日:入室,僾然必有見乎其位,周還出戶,肅然必有聞乎其容聲,出戶而聽,愾然必有聞乎其歎息之聲。是故,先王之孝也,色不忘乎目,聲不絕乎耳,心志嗜欲不忘乎心。致愛則存,致愨則著。著存不忘乎心,夫安得不敬乎?
君子生則敬養,死則敬享,思終身弗辱也。君子有終身之喪,忌日之謂也。忌日不用,非不祥也。言夫日,志有所至,而不敢盡其私也。唯聖人爲能饗帝,孝子爲能饗親。饗者,鄉也。鄉之,然後能饗焉。是故,孝子臨尸而不怍。君牽牲,夫人奠盎。君獻尸,夫人薦豆。卿大夫相君,命婦相夫人。齊齊乎其敬也,愉愉乎其忠也,勿勿諸其欲其饗之也。
文王之祭也,事死者如事生,思死者如不欲生,忌日必哀,稱諱如見親。祀之忠也,如見親之所愛,如欲色然,其文王與?《詩》云:“明發不寐,有懷二人。”文王之詩也。祭之明日,明發不寐,饗而致之,又從而思之。祭之日,樂與哀半;饗之必樂,已至必哀。
仲尼嘗,奉薦而進其親也愨,其行趨趨以數。已祭,子贛問曰:“子之言祭,濟濟漆漆然;今子之祭,無濟濟漆漆,何也?”子曰:“濟濟者,容也,遠也。漆漆者,容也,自反也。容以遠,若容以自反也,夫何神明之及交,夫何濟濟漆漆之有乎?反饋,樂成,薦其薦俎,序其禮樂,備其百官。君子致其濟濟漆漆,夫何慌惚之有乎?夫言,豈一端而已?夫各有所當也。”
孝子將祭,慮事不可以不豫,比時具物不可以不備,虛中以治之。宮室既脩,墻屋既設,百物既備,夫婦齊戒沐浴,盛服奉承而進之。洞洞乎,屬屬乎,如弗勝,如將失之,其孝敬之心至也與!薦其薦俎,序其禮樂,備其百官,奉承而進之。於是諭其志意,以其恍惚以與神明交,庶或饗之。庶或饗之,孝子之志也。
孝子之祭也,盡其愨而愨焉,盡其信而信焉,盡其敬而敬焉,盡其禮而不過失焉。進退必敬,如親聽命,則或使之也。孝子之祭,可知也。其立之也敬以詘,其進之也敬以愉,其薦之也敬以欲。退而立,如將受命。已徹而退,敬齊之色不絕於面。孝子之祭也,立而不詘,固也;進而不愉,疏也;薦而不欲,不愛也;退立而不如受命,敖也;已徹而退,無敬齊之色,而忘本也。如是而祭,失之矣。
孝子之有深愛者,必有和氣;有和氣者,必有愉色;有愉色者,必有婉容。孝子如執玉,如奉盈,洞洞屬屬然,如弗勝,如將失之。嚴威儼恪,非所以事親也,成人之道也。
先王之所以治天下者五:貴有德,貴貴,貴老,敬長,慈幼。此五者,先王之所以定天下也。貴有德,何爲也?爲其近於道也。貴貴,爲其近於君也。貴老,爲其近於親也。敬長,爲其近於兄也。慈幼,爲其近於子也。是故,至孝近乎王,至弟近乎霸。至孝近乎王,雖天子,必有父;至弟近乎霸,雖諸侯,必有兄。先王之教,因而弗改,所以領天下國家也。
子曰:“立愛自親始,教民睦也。立教自長始,教民順也。教以慈睦,而民貴有親;教以敬長,而民貴用命。孝以事親,順以聽命,錯諸天下,無所不行。”
郊之祭也,喪者不敢哭,凶服者不敢入國門,敬之至也。祭之日,君牽牲,穆荅君,卿大夫序從。既入廟門,麗於碑,卿大夫祖,而毛牛尚耳,鸞刀以刲,取膟膋,乃退。爓祭,祭腥而退,敬之至也。
郊之祭,大報天而主日,配以月。夏后氏祭其闇,殷人祭其陽,周人祭日,以朝及闇。祭日於壇,祭月於坎,以別幽明,以制上下。祭日於東,祭月於西,以別外內,以端其位。日出於東,月生於西。隂陽長短,終始相巡,以致天下之和。
天下之禮,致反始也,致鬼神也,致和用也,致義也,致讓也。致反始,以厚其本也。致鬼神,以尊上也。致物用,以立民紀也。致義,則上下不悖逆矣。致讓,以去爭也。合此五者,以治天下之禮也。雖有奇邪,而不治者則微矣。
宰我曰:“吾聞鬼神之名,而不知其所謂。”子曰:“氣也者,神之盛也。魄也者,鬼之盛也。合鬼與神,教之至也。眾生必死,死必歸土,此之謂鬼。骨肉斃于下,隂爲野土。其氣發揚于上,爲昭明,焄蒿,凄愴,此百物之精也,神之著也。因物之精,制爲之極,明命鬼神,以爲黔首則。百眾以畏,萬明以服。”
聖人以是爲未足也,筑爲宮室,謂爲宮祧,以別親疏遠邇,教民反古復始,不忘其所由生也。眾之服自此,故聽且速也。二端既立,報以二禮。建設朝事,燔燎羶薌,見以蕭光,以報氣也。此教眾反始也。薦黍稷,羞肝肺首心,見間以俠甒,加以鬱鬯,以報魄也。教民相愛,上下用情,禮之至也。
卷48
君子反古復始,不忘其所由生也。是以致其敬,發其情,竭力從事,以報其親,不敢弗盡也。是故,昔者天子爲藉千畝,冕而朱紘,躬秉耒。諸侯爲藉百畝,冕而青紘,躬秉耒。以事天地、山川、社稷、先古,以爲醴酪齊盛,於是乎取之,敬之至也。
古者天子、諸侯必有養獸之官,及歲時,齊戒沐浴而躬朝之。犧牷祭牲,必於是取之,敬之至也。君召牛,納而視之,擇其毛而卜之,吉,然後養之。君皮弁素積,朔月,月半,君巡牲,所以致力,孝之至也。
古者天子、諸侯必有公桑、蠶室,近川而爲之。築宮仞有三尺,棘墻而外閉之。及大昕之朝,君皮弁素積,卜三宮之夫人、世婦之吉者,使入蠶于蠶室,奉種浴于川,桑於公桑,風戾以食之。歲既單矣,世婦卒蠶,奉繭以示于君,遂獻繭于夫人。夫人曰:“此所以爲君服與?”遂副褘而受之,因少牢以禮之。古之獻繭者,其率用此與!及良日,夫人繅,三盆手,遂布于三宮夫人、世婦之吉者使繅,遂朱綠之,玄黃之,以爲黼黻、文章。服既成,君服以祀先王先公,敬之至也。
君子曰:禮樂不可斯須去身。致樂以治心,則易、直、子、諒之心,油然生矣。易、直、子、諒之心生則樂,樂則安,安則久,久則天,天則神。天則不言而信,神則不怒而威,致樂以治心者也。致禮以治躬則莊敬,莊敬則嚴威。心中斯須不和不樂,而鄙詐之心入之矣;外貌斯須不莊不敬,而慢易之心入之矣。故樂也者,動於內者也;禮也者,動於外者也。樂極和,禮極順。內和而外順,則民瞻其顏色,而不與爭也;望其容貌,而眾不生慢易焉。故德煇動乎內,而民莫不承聽;理發乎外,而眾莫不承順。故曰:致禮樂之道,而天下塞焉,舉而措之,無難矣。樂也者,動於內者也;禮也者,動於外者也。故禮主其減,樂主其盈。禮減而進,以進爲文;樂盈而反,以反爲文。禮減而不進則銷,樂盈而不反則放。故禮有報,而樂有反。禮得其報則樂,樂得其反則安。禮之報,樂之反,其義一也。
曾子曰:“孝有三:大孝尊親,其次弗辱,其下能養。”公明儀問於曾子曰:“夫子可以爲孝乎?”曾子曰:“是何言與!是何言與!君子之所爲孝者,先意承志,諭父母於道。參直養者也,安能爲孝乎?”
曾子曰:“身也者,父母之遺體也。行父母之遺體,敢不敬乎?居處不莊,非孝也。事君不忠,非孝也。涖官不敬,非孝也。朋友不信,非孝也。戰陳無勇,非孝也。五者不遂,烖及於親,敢不敬乎?亨孰羶薌,嘗而薦之,非孝也,養也。君子之所謂孝也者,國人稱願然,曰:‘幸哉有子!’如此,所謂孝也已。眾之本教曰孝,其行曰養。養,可能也,敬爲難。敬,可能也,安爲難。安,可能也,卒爲難。父母既沒,慎行其身,不遺父母惡名,可謂能終矣。仁者,仁此者也。禮者,履此者也。義者,宜此者也。信者,信此者也。強者,強此者也。樂自順此生,刑自反此作。”
曾子曰:“夫孝,置之而塞乎天地,溥之而橫乎四海,施諸後世而無朝夕,推而放諸東海而準,推而放諸西海而準,推而放諸南海而準,推而放諸北海而準。《詩》云:‘自西自東,自南自北,無思不服。’此之謂也。”
曾子曰:“樹木以時伐焉,禽獸以時殺焉。夫子曰:‘斷一樹,殺一獸,不以其時,非孝也。’孝有三:小孝用力,中孝用勞,大孝不匱。思慈愛忘勞,可謂用力矣。尊仁安義,可謂用勞矣。博施備物,可謂不匱矣。父母愛之,嘉而弗忘。父母惡之,懼而無怨。父母有過,諫而不逆。父母既沒,必求仁者之粟以祀之。此之謂禮終。”
樂正子春下堂而傷其足,數月不出,猶有憂色。門弟子曰:“夫子之足瘳矣,數月不出,猶有憂色,何也?”樂正子春曰:“善,如爾之問也!善,如爾之問也!吾聞諸曾子,曾子聞諸夫子曰:‘天之所生,地之所養,無人爲大。’父母全而生之,子全而歸之,可謂孝矣。不虧其體,不辱其身,可謂全矣。故君子頃步而弗敢忘孝也。今予忘孝之道,予是以有憂色也。壹舉足而不敢忘父母,壹出言而不敢忘父母。壹舉足而不敢忘父母,是故,道而不徑,舟而不游,不敢以先父母之遺體行殆。壹出言而不敢忘父母,是故,惡言不出於口,忿言不反於身。不辱其身,不羞其親,可謂孝矣。”
昔者,有虞氏貴德而尚齒,夏后氏貴爵而尚齒,殷人貴富而尚齒,周人貴親而尚齒。虞、夏、殷、周,天下之盛王也,未有遺年者。年之貴乎天下,久矣,次乎事親也。是故,朝廷同爵則尚齒。七十杖於朝,君問則席;八十不俟朝,君問則就之,而弟達乎朝廷矣。行,肩而不併,不錯則隨。見老者則車徒辟,斑白者不以其任行乎道路,而弟達乎道路矣。居鄉以齒,而老窮不遺,強不犯弱,眾不暴寡,而弟達乎州巷矣。古之道,五十不爲甸徒,頒禽隆諸長者,而弟達乎獀狩矣。軍旅什伍,同爵則尚齒,而弟達乎軍旅矣。孝弟發諸朝廷,行乎道路,至乎州巷,放乎獀狩,脩乎軍旅,眾以義死之而弗敢犯也。
祀乎明堂,所以教諸侯之孝也。食三老五更於大學,所以教諸侯之弟也。祀先賢於西學,所以教諸侯之德也。耕藉,所以教諸侯之養也。朝覲,所以教諸侯之臣也。五者,天下之大教也。食三老五更於大學,天子袒而割牲,執醬而饋,執爵而酳,冕而揔干,所以教諸侯之弟也。是故,鄉里有齒,而老窮不遺,強不犯弱,眾不暴寡,此由大學來者也。天子設四學,當入學,而大子齒。
天子巡守,諸侯待于竟。天子先見百年者。八十九十者東行,西行者弗敢過;西行,東行者弗敢過。欲言政者,君就之可也。壹命齒于鄉里,再命齒于族,三命不齒。族有七十者,弗敢先。七十者,不有大故不入朝;若有大故而入,君必與之揖讓,而后及爵者。
天子有善,讓德於天;諸侯有善,歸諸天子;卿大夫有善,薦於諸侯;士、庶人有善,本諸父母,存諸長老;祿爵慶賞,成諸宗廟:所以示順也。昔者,聖人建隂陽天地之情,立以爲《易》。《易》抱龜南面,天子卷冕北面,雖有明知之心,必進斷其志焉,示不敢專,以尊天也。善則稱人,過則稱己,教不伐,以尊賢也。
孝子將祭祀,必有齊莊之心以慮事,以具報物,以脩宮室,以治百事。及祭之日,顏色必溫,行必恐,如懼不及愛然。其奠之也,容貌必溫,身必詘,如語焉而未之然。宿者皆出,其立卑靜以正,如將弗見然。及祭之後,陶陶遂遂,如將復入然。是故,愨善不違身,耳目不違心,思慮不違親。結諸心,形諸色,而術省之,孝子之志也。
建國之神位,右社稷,而左宗廟。
祭統第二五
卷49
凡治人之道,莫急於禮。禮有五經,莫重於祭。
夫祭者,非物自外至者也,自中出,生於心也,心怵而奉之以禮。是故,唯賢者能盡祭之義。賢者之祭也,必受其福,非世所謂福也。福者,備也。備者,百順之名也。無所不順者,謂之備,言內盡於己而外順於道也。忠臣以事其君,孝子以事其親,其本一也。上則順於鬼神,外則順於君長,內則以孝於親,如此之謂備。唯賢者能備,能備然後能祭。是故,賢者之祭也,致其誠信與其忠敬,奉之以物,道之以禮,安之以樂,參之以時,明薦之而已矣,不求其爲。此孝子之心也。
祭者,所以追養繼孝也。孝者,畜也。順於道不逆於倫,是之謂畜。是故,孝子之事親也,有三道焉:生則養,沒則喪,喪畢則祭。養則觀其順也,喪則觀其哀也,祭則觀其敬而時也。盡此三道者,孝子之行也。
既內自盡,又外求助,昏禮是也。故國君取夫人之辭曰:“請君之玉女與寡人共有敝邑,事宗廟社稷。”此求助之本也。夫祭也者,必夫婦親之,所以備外內之官也。官備則具備。水草之菹,陸產之醢,小物備矣;三牲之俎,八簋之實,美物備矣;昆蟲之異,草木之實,隂陽之物備矣。凡天之所生,地之所長,茍可薦者,莫不咸在,示盡物也。外則盡物,內則盡志,此祭之心也。是故,天子親耕於南郊,以共齊盛;王后蠶於北郊,以共純服。諸侯耕於東郊,亦以共齊盛。夫人蠶於北郊,以共冕服。天子、諸侯非莫耕也,王后、夫人非莫蠶也,身致其誠信。誠信之謂盡,盡之謂敬,敬盡然後可以事神明,此祭之道也。
及時將祭,君子乃齊。齊之爲言,齊也。齊不齊,以致齊者也。是以君子非有大事也,非有恭敬也,則不齊。不齊則於物無防也,嗜欲無止也。及其將齊也,防其邪物,訖其嗜欲,耳不聽樂。故《記》曰,“齊者不樂”,言不敢散其志也。心不茍慮,必依於道;手足不茍動,必依於禮。是故,君子之齊也,專致其精明之德也。故散齊七日以定之,致齊三日以齊之。定之之謂齊。齊者,精明之至也,然後可以交於神明也。是故,先期旬有一日,宮宰宿夫人,夫人亦散齊七日,致齊三日。君致齊於外,夫人致齊於內,然後會於大廟。君純冕立於阼,夫人副褘立於東房。君執圭瓚裸尸,大宗執璋瓚亞裸。及迎牲,君執紖,卿大夫從士執芻。宗婦執盎從夫人薦涚水。君執鸞刀羞嚌,夫人薦豆,此之謂夫婦親之。
及入舞,君執干戚,就舞位。君爲東上,冕而揔干,率其羣臣,以樂皇尸。是故,天子之祭也,與天下樂之;諸侯之祭也,與竟內樂之。冕而揔干,率其羣臣,以樂皇尸,此與竟內樂之之義也。夫祭有三重焉:獻之屬莫重於裸,聲莫重於升歌,舞莫重於《武宿夜》,此周道也。凡三道者,所以假於外,而以增君子之志也,故與志進退:志輕則亦輕,志重則亦重。輕其志而求外之重也,雖聖人弗能得也。是故,君子之祭也,必身自盡也,所以明重也。道之以禮,以奉三重,而薦諸皇尸,此聖人之道也。
夫祭有餕,餕者,祭之末也,不可不知也。是故,古之人有言曰:“善終者如始。”餕其是已。是故,古之君子曰:“尸亦餕,鬼神之餘也,惠術也,可以觀政矣。”是故,尸謖,君與卿四人餕。君起,大夫六人餕,臣餕君之餘也。大夫起,士八人餕,賤餕貴之餘也。士起,各執其具以出,陳于堂下,百官進,徹之,下餕上之餘也。凡餕之道,每變以眾,所以別貴賤之等,而興施惠之象也。是故,以四簋黍見其脩於廟中也。廟中者,竟內之象也。祭者,澤之大者也。是故,上有大澤,則惠必及下,顧上先下後耳。非上積重,而下有凍餒之民也。是故,上有大澤,則民夫人待于下流,知惠之必將至也,由餕見之矣。故曰:“可以觀政矣。”
夫祭之爲物大矣,其興物備矣,順以備者也,其教之本與?是故,君子之教也,外則教之以尊其君長,內則教之以孝於其親。是故,明君在上,則諸臣服從;崇事宗廟社稷,則子孫順孝。盡其道,端其義,而教生焉。是故,君子之事君也,必身行之。所不安於上,則不以使下;所惡於下,則不以事上。非諸人,行諸己,非教之道也。是故,君子之教也,必由其本,順之至也,祭其是與?故曰,祭者,教之本也已。夫祭有十倫焉:見事鬼神之道焉,見君臣之義焉,見父子之倫焉,見貴賤之等焉,見親疏之殺焉,見爵賞之施焉,見夫婦之別焉,見政事之均焉,見長幼之序焉,見上下之際焉。此之謂十倫。
鋪筵設同几,爲依神也;詔祝於室,而出于祊,此交神明之道也。君迎牲而不迎尸,別嫌也。尸在廟門外,則疑於臣;在廟中,則全於君。君在廟門外,則疑於君;入廟門,則全於臣,全於子。是故,不出者,明君臣之義也。夫祭之道,孫爲王父尸。所使爲尸者,於祭者子行也。父北面而事之,所以明子事父之道也。此父子之倫也。尸飲五,君洗玉爵獻卿;尸飲七,以瑤爵獻大夫;尸飲九,以散爵獻士及羣有司。皆以齒,明尊卑之等也。
夫祭,有昭穆。昭穆者,所以別父子、遠近、長幼、親疏之序而無亂也。是故,有事於大廟,則羣昭羣穆咸在,而不失其倫,此之謂親疏之殺也。
古者,明君爵有德而祿有功,必賜爵祿於大廟,示不敢專也。故祭之日,一獻,君降,立于阼階之南,南鄉。所命北面,史由君右,執策命之。再拜稽首,受書以歸,而舍奠于其廟。此爵賞之施也。
君卷冕立于阼,夫人副褘立于東房。夫人薦豆執校,執醴授之執鐙。尸酢夫人執柄,夫人受尸執足。夫婦相授受,不相襲處,酢必易爵。明夫婦之別也。
凡爲俎者,以骨爲主。骨有貴賤:殷人貴髀,周人貴肩;凡前貴於後。俎者,所以明祭之必有惠也。是故,貴者取貴骨,賤者取賤骨。貴者不重,賤者不虛,示均也。惠均則政行,政行則事成,事成則功立。功之所以立者,不可不知也。俎者,所以明惠之必均也。善爲政者如此,故曰,見政事之均焉。
凡賜爵,昭爲一,穆爲一。昭與昭齒,穆與穆齒,凡羣有司皆以齒,此之謂長幼有序。夫祭有畀煇胞翟閽者,惠下之道也。唯有德之君爲能行此,明足以見之,仁足以與之。畀之爲言與也,能以其餘畀其下者也。煇者,甲吏之賤者也。胞者,肉吏之賤者也。翟者,樂吏之賤者也。閽者,守門之賤者也。古者,不使刑人守門。此四守者,吏之至賤者也。尸又至尊,以至尊既祭之末,而不忘至賤,而以其餘畀之。是故,明君在上,則竟內之民無凍餒者矣,此之謂上下之際。
凡祭,有四時:春祭曰礿,夏祭曰禘,秋祭曰嘗,冬祭曰烝。礿、禘,陽義也;嘗、烝,隂義也。禘者,陽之盛也。嘗者,隂之盛也。故曰:莫重於禘、嘗。古者於禘也,發爵賜服,順陽義也;於嘗也,出田邑,發秋政,順隂義也。故《記》曰:“嘗之日,發公室,示賞也。草艾則墨。未發秋政,則民弗敢草也。”故曰:禘、嘗之義大矣。治國之本也,不可不知也。明其義者,君也;能其事者,臣也。不明其義,君人不全。不能其事,爲臣不全。夫義者,所以濟志也,諸德之發也。是故,其德盛者其志厚,其志厚者其義章。其義章者,其祭也敬。祭敬,則竟內之子孫莫敢不敬矣。是故,君子之祭也,必身親涖之;有故,則使人可也。雖使人也,君不失其義者,君明其義故也。其德薄者,其志輕,疑於其義而求祭;使之必敬也,弗可得已。祭而不敬,何以爲民父母矣?
夫鼎有銘。銘者,自名也。自名以稱揚其先祖之美,而明著之後世者也。爲先祖者,莫不有美焉,莫不有惡焉。銘之義,稱美而不稱惡,此孝子孝孫之心也,唯賢者能之。銘者,論譔其先祖之有德善、功烈、勛勞、慶賞、聲名列於天下,而酌之祭器。自成其名焉,以祀其先祖者也。顯揚先祖,所以崇孝也。身比焉,順也。明示後世,教也。
夫銘者,壹稱而上下皆得焉耳矣。是故,君子之觀於銘也,既美其所稱,又美其所爲。爲之者,明足以見之,仁足以與之,知足以利之,可謂賢矣。賢而勿伐,可謂恭矣。故衞孔悝之鼎銘曰:六月丁亥,公假于大廟。公曰:“叔舅!乃祖莊叔,左右成公。成公乃命莊叔隨難于漢陽,即宮于宗周,奔走無射。啟右獻公。獻公乃命成叔,纂乃祖服。乃考文叔,興舊耆欲,作率慶士,躬恤衞國,其勤公家,夙夜不解,民咸曰:‘休哉!’”公曰:“叔舅!予女銘:若纂乃考服。”悝拜稽首,曰:“對揚以辟之,勤大命施于烝彝鼎。”此衞孔悝之鼎銘也。古之君子論譔其先祖之美,而明著之後世者也。以比其身,以重其國家如此。
子孫之守宗廟社稷者,其先祖無美而稱之,是誣也;有善而弗知,不明也;知而弗傳,不仁也。此三者,君子之所恥也。昔者,周公旦有勳勞於天下。周公既沒,成王、康王追念周公之所以勳勞者,而欲尊魯,故賜之以重祭。外祭,則郊社是也;內祭,則大嘗禘是也。夫大嘗禘,升歌《清廟》,下而管《象》;朱干玉戚,以舞《大武》;八佾,以舞《大夏》。此天子之樂也。康周公,故以賜魯也。子孫纂之,至于今不廢,所以明周公之德,而又以重其國也。
經解第二六
卷50
孔子曰:“入其國,其教可知也。
其爲人也,
--溫柔敦厚,《詩》教也;
--疏通知遠,《書》教也;
--廣博易良,《樂》教也;
--絜靜精微,《易》教也;
--恭儉莊敬,《禮》教也;
--屬辭比事,《春秋》教也。
故《詩》之失,愚;
《書》之失,誣;
《樂》之失,奢;
《易》之失,賊;
《禮》之失,煩;
《春秋》之失,亂。
其爲人也,
--溫柔敦厚而不愚,則深於《詩》者也;
--疏通知遠而不誣,則深於《書》者也;
--廣博易良而不奢,則深於《樂》者也;
--絜靜精微而不賊,則深於《易》者也;
--恭儉莊敬而不煩,則深於《禮》者也;
--屬辭比事而不亂,則深於《春秋》者也。”
天子者,與天地參。故德配天地,兼利萬物,與日月並明,明照四海而不遺微小。其在朝廷,則道仁聖禮義之序;燕處,則聽《雅》《頌》之音;行步,則有環佩之聲;升車,則有鸞和之音。居處有禮,進退有度,百官得其宜,萬事得其序。《詩》云:“淑人君子,其儀不忒。其儀不忒,正是四國。”此之謂也。
發號出令而民說,謂之和。上下相親,謂之仁。民不求其所欲而得之,謂之信。除去天地之害,謂之義。義與信,和與仁,霸王之器也。有治民之意而無其器,則不成。
禮之於正國也,猶衡之於輕重也,繩墨之於曲直也,規矩之於方圜也。故衡誠縣,不可欺以輕重;繩墨誠陳,不可欺以曲直;規矩誠設,不可欺以方圜;君子審禮,不可誣以姦詐。是故,隆禮由禮,謂之有方之士;不隆禮,不由禮,謂之無方之民。敬讓之道也。故以奉宗廟則敬,以入朝廷則貴賤有位,以處室家則父子親,兄弟和,以處鄉里則長幼有序。孔子曰:“安上治民,莫善於禮。”此之謂也。
故朝覲之禮,所以明君臣之義也;聘問之禮,所以使諸侯相尊敬也;喪祭之禮,所以明臣子之恩也;鄉飲酒之禮,所以明長幼之序也;昏姻之禮,所以明男女之別也。夫禮,禁亂之所由生,猶坊止水之所自來也。故以舊坊爲無所用而壞之者,必有水敗;以舊禮爲無所用而去之者,必有亂患。故昏姻之禮廢,則夫婦之道苦,而淫辟之罪多矣;鄉飲酒之禮廢,則長幼之序失,而爭鬭之獄繁矣;喪祭之禮廢,則臣子之恩薄,而倍死忘生者眾矣;聘覲之禮廢,則君臣之位失,諸侯之行惡,而倍畔侵陵之敗起矣。
故禮之教化也微,其止邪也於未形,使人日徙善遠罪而不自知也,是以先王隆之也。《易》曰:“君子慎始,差若豪氂,繆以千里。”此之謂也。
哀公問第二七
哀公問於孔子曰:“大禮何如?君子之言禮,何其尊也?”
孔子曰:“丘也小人,不足以知禮。”
君曰:“否!吾子言之也。”
孔子曰:“丘聞之:民之所由生,禮爲大。非禮無以節事天地之神也,非禮無以辨君臣、上下、長幼之位也,非禮無以別男女、父子、兄弟之親,昏姻疏數之交也。君子以此之爲尊敬然,然後以其所能教百姓,不廢其會節。有成事,然後治其雕鏤文章黼黻以嗣。其順之,然後言其喪筭,備其鼎俎,設其豕腊,脩其宗廟,歲時以敬祭祀,以序宗族。即安其居,節醜其衣服,卑其宮室,車不雕幾,器不刻鏤,食不貳味,以與民同利。昔之君子之行禮者如此。”
公曰:“今之君子胡莫行之也?”
孔子曰:“今之君子,好實無厭,淫德不倦,荒怠敖慢,固民是盡,午其眾以伐有道;求得當欲,不以其所。昔之用民者由前,今之用民者由後。今之君子莫爲禮也。”
孔子侍坐於哀公。哀公曰:“敢問人道誰爲大?”
孔子愀然作色而對曰:“君之及此言也,百姓之德也!固臣敢無辭而對?人道,政爲大。”
公曰:“敢問何謂爲政?”
孔子對曰:“政者正也。君爲正,則百姓從政矣。君之所爲,百姓之所從也。君所不爲,百姓何從?”
公曰:“敢問爲政如之何?”
孔子對曰:“夫婦別,父子親,君臣嚴。三者正,則庶物從之矣。”
公曰:“寡人雖無似也,願聞所以行三言之道,可得聞乎?”
孔子對曰:“古之爲政,愛人爲大;所以治愛人,禮爲大;所以治禮,敬爲大;敬之至矣,大昏爲大。大昏至矣!大昏既至,冕而親迎,親之也。親之也者,親之也。是故,君子興敬爲親;舍敬,是遺親也。弗愛不親,弗敬不正。愛與敬,其政之本與?”
公曰:“寡人願有言。然冕而親迎,不已重乎?”
孔子愀然作色而對曰:“合二姓之好,以繼先聖之後,以爲天地宗廟社稷之主,君何謂已重乎?”
公曰:“寡人固!不固,焉得聞此言也。寡人欲問,不得其辭,請少進!”
孔子曰:“天地不合,萬物不生。大昏,萬世之嗣也,君何謂已重焉!”
孔子遂言曰:“內以治宗廟之禮,足以配天地之神明;出以治直言之禮,足以立上下之敬。物恥足以振之,國恥足以興之。爲政先禮。禮,其政之本與!”
孔子遂言曰:“昔三代明王之政,必敬其妻子也,有道。妻也者,親之主也,敢不敬與?子也者,親之後也,敢不敬與?君子無不敬也,敬身爲大。身也者,親之枝也,敢不敬與?不能敬其身,是傷其親;傷其親,是傷其本;傷其本,枝從而亡。三者,百姓之象也。身以及身,子以及子,妃以及妃,君行此三者,則愾乎天下矣,大王之道也。如此,國家順矣。”
公曰:“敢問何謂敬身?”
孔子對曰:“君子過言,則民作辭;過動,則民作則。君子言不過辭,動不過則,百姓不命而敬恭,如是則能敬其身。能敬其身,則能成其親矣。”
公曰:“敢問何謂成親?”
孔子對曰:“君子也者,人之成名也。百姓歸之名,謂之君子之子,是使其親爲君子也,是爲成其親之名也已!”
孔子遂言曰:“古之爲政,愛人爲大。不能愛人,不能有其身;不能有其身,不能安土;不能安土,不能樂天;不能樂天,不能成其身。”
公曰:“敢問何謂成身?”
孔子對曰:“不過乎物。”
公曰:“敢問君子何貴乎天道也?”
孔子對曰:“貴其‘不已’。如日月東西相從而不已也,是天道也;不閉其久,是天道也;無爲而物成,是天道也;已成而明,是天道也。”
公曰:“寡人蠢愚,冥煩子志之心也。”
孔子蹴然辟席而對曰:“仁人不過乎物,孝子不過乎物。是故,仁人之事親也如事天,事天如事親。是故,孝子成身。”
公曰:“寡人既聞此言也,無如後罪何?”
孔子對曰:“君之及此言也,是臣之福也。”
仲尼燕居第二八
仲尼燕居,子張、子貢、言游侍,縱言至於禮。
子曰:“居!女三人者,吾語女禮,使女以禮周流無不徧也。”
子貢越席而對曰:“敢問何如?”
子曰:“敬而不中禮,謂之野;恭而不中禮,謂之給;勇而不中禮,謂之逆。”
子曰:“給奪慈仁。”
子曰:“師,爾過;而商也不及。子產猶眾人之母也,能食之,不能教也。”
子貢越席而對曰:“敢問將何以爲此中者也?”
子曰:“禮乎,禮!夫禮,所以制中也。”
子貢退,言游進曰:“敢問禮也者,領惡而全好者與?”
子曰:“然。”
“然則何如?”
子曰:“郊社之義,所以仁鬼神也。嘗禘之禮,所以仁昭穆也。饋奠之禮,所以仁死喪也。射鄉之禮,所以仁鄉黨也。食饗之禮,所以仁賔客也。”
子曰:“明乎郊社之義,嘗禘之禮,治國其如指諸掌而已乎!是故,以之居處有禮,故長幼辨也;以之閨門之內有禮,故三族和也;以之朝廷有禮,故官爵序也;以之田獵有禮,故戎事閑也;以之軍旅有禮,故武功成也。是故,宮室得其度,量鼎得其象,味得其時,樂得其節,車得其式,鬼神得其饗,喪紀得其哀,辨說得其黨,官得其體,政事得其施;加於身而錯於前,凡眾之動,得其宜。”
子曰:“禮者,何也?即事之治也。君子有其事,必有其治。治國而無禮,譬猶瞽之無相與?倀倀其何之?譬如終夜有求於幽室之中,非燭何見?若無禮,則手足無所錯,耳目無所加,進退揖讓無所制。是故,以之居處,長幼失其別;閨門,三族失其和;朝廷,官爵失其序;田獵,戎事失其策;軍旅,武功失其制;宮室,失其度;量鼎,失其象;味,失其時;樂,失其節;車,失其式;鬼神,失其饗;喪紀,失其哀;辨說,失其黨;官,失其體;政事,失其施;加於身而錯於前,凡眾之動,失其宜。如此,則無以祖洽於眾也。”
子曰:“慎聽之!女三人者,吾語女。禮猶有九焉,大饗有四焉。茍知此矣,雖在畎畝之中事之,聖人已。兩君相見,揖讓而入門,入門而縣興,揖讓而升堂,升堂而樂闋。下管《象》《武》,《夏》《籥》序興。陳其薦俎,序其禮樂,備其百官。如此,而后君子知仁焉。行中規,還中矩,和鸞中采齊,客出以雍,徹以振羽。是故,君子無物而不在禮矣。入門而金作,示情也。升歌《清廟》,示德也。下而管《象》,示事也。是故,古之君子不必親相與言也,以禮樂相示而已。”
子曰:“禮也者,理也。樂也者,節也。君子無理不動,無節不作。不能《詩》,於禮繆。不能樂,於禮素。薄於德,於禮虛。”
子曰:“制度在禮,文爲在禮,行之,其在人乎!”
子貢越席而對曰:“敢問夔其窮與?”
子曰:“古之人與?古之人也。達於禮而不達於樂,謂之素;達於樂而不達於禮,謂之偏。夫夔,達於樂而不達於禮,是以傳於此名也,古之人也。”
子張問政。
子曰:“師乎!前,吾語女乎。君子明於禮樂,舉而錯之而已。”
子張復問。
子曰:“師,爾以爲必鋪几筵,升降酌獻酬酢,然後謂之禮乎?爾以爲必行綴兆,興羽籥,作鐘鼓,然後謂之樂乎?言而履之,禮也。行而樂之,樂也。君子力此二者,以南面而立,夫是以天下大平也。諸侯朝,萬物服體,而百官莫敢不承事矣。禮之所興,眾之所治也。禮之所廢,眾之所亂也。目巧之室,則有奧阼,席則有上下,車則有左右,行則有隨,立則有序,古之義也。室而無奧阼,則亂於堂室也。席而無上下,則亂於席上也。車而無左右,則亂於車也。行而無隨,則亂於塗也。立而無序,則亂於位也。昔聖帝明王諸侯,辨貴賤、長幼、遠近、男女、外內,莫敢相踰越,皆由此塗出也。”
三子者,既得聞此言也於夫子,昭然若發矇矣。
孔子閒居第二九
卷51
孔子閒居,子夏侍。
子夏曰:“敢問:《詩》云:‘凱弟君子,民之父母。’何如斯可謂民之父母矣?”
孔子曰:“夫民之父母乎,必達於禮樂之原,以致五至而行三無,以橫於天下;四方有敗,必先知之。此之謂民之父母矣。”
子夏曰:“民之父母,既得而聞之矣,敢問何謂‘五至’?”
孔子曰:“志之所至,詩亦至焉。詩之所至,禮亦至焉。禮之所至,樂亦至焉。樂之所至,哀亦至焉。哀樂相生。是故,正明目而視之,不可得而見也;傾耳而聽之,不可得而聞也;志氣塞乎天地。此之謂‘五至’。”
子夏曰:“‘五至’既得而聞之矣,敢問何謂‘三無’?”
孔子曰:“無聲之樂,無體之禮,無服之喪,此之謂‘三無’。”
子夏曰:“‘三無’既得畧而聞之矣,敢問何詩近之?”
孔子曰:“‘夙夜其命宥密’,無聲之樂也。‘威儀逮逮,不可選也’,無體之禮也。‘凡民有喪,匍匐救之’,無服之喪也。”
子夏曰:“言則大矣!美矣!盛矣!言盡於此而已乎?”
孔子曰:“何爲其然也!君子之服之也,猶有‘五起’焉。”
子夏曰:“何如?”
孔子曰:“
無聲之樂,氣志不違;
無體之禮,威儀遲遲;
無服之喪,內恕孔悲。
無聲之樂,氣志既得;
無體之禮,威儀翼翼;
無服之喪,施及四國。
無聲之樂,氣志既從;
無體之禮,上下和同;
無服之喪,以畜萬邦。
無聲之樂,日聞四方;
無體之禮,日就月將;
無服之喪,純德孔明。
無聲之樂,氣志既起;
無體之禮,施及四海;
無服之喪,施于孫子。
”
子夏曰:“三王之德,參於天地。敢問:何如斯可謂參於天地矣?”
孔子曰:“奉三無私以勞天下。”
子夏曰:“敢問何謂三無私?”
孔子曰:“天無私覆,地無私載,日月無私照。奉斯三者以勞天下,此之謂三無私。其在《詩》曰:‘帝命不違,至於湯齊。湯降不遲,聖敬日齊。昭假遲遲,上帝是祗。帝命式於九圍。’是湯之德也。
“天有四時,春秋冬夏,風雨霜露,無非教也。地載神氣,神氣風霆,風霆流形,庶物露生,無非教也。清明在躬,氣志如神。嗜欲將至,有開必先。天降時雨,山川出雲。其在《詩》曰:‘嵩高惟嶽,峻極于天。惟嶽降神,生甫及申。惟申及甫,惟周之翰。四國于蕃,四方于宣。’此文武之德也。
“三代之王也,必先令聞。《詩》云:‘明明天子,令聞不已。’三代之德也。‘弛其文德,協此四國。’大王之德也。”
子夏蹶然而起,負牆而立曰:“弟子敢不承乎!”
坊記第三十
(1)
子言之:“君子之道,辟則坊與?坊民之所不足者也。”大爲之坊,民猶踰之。故君子禮以坊德,刑以坊淫,命以坊欲。
(2)
子云:“小人貧斯約,富斯驕;約斯盜,驕斯亂。”禮者,因人之情而爲之節文,以爲民坊者也。故聖人之制富貴也,使民富不足以驕,貧不至於約,貴不慊於上,故亂益亡。
子云:“貧而好樂,富而好禮,眾而以寧者,天下其幾矣。《詩》云:‘民之貪亂,寧爲荼毒。’”故制,國不過千乘,都城不過百雉,家富不過百乘。
以此坊民,諸侯猶有畔者。
(3)
子云:“夫禮者,所以章疑別微,以爲民坊者也。”故貴賤有等,衣服有別,朝廷有位,則民有所讓。
子云:“天無二日,土無二王,家無二主,尊無二上,示民有君臣之別也。”《春秋》不稱楚越之王喪。禮,君不稱天,大夫不稱君,恐民之惑也。《詩》云:“相彼盍旦,尚猶患之。”
子云:“君不與同姓同車,與異姓同車不同服,示民不嫌也。”
以此坊民,民猶得同姓以弒其君。
(4)
子云:“君子辭貴不辭賤,辭富不辭貧,則亂益亡。”故君子與其使食浮於人也,寧使人浮於食。
子云:“觴酒豆肉,讓而受惡,民猶犯齒;衽席之上,讓而坐下,民猶犯貴;朝廷之位,讓而就賤,民猶犯君。”《詩》云:“民之無良,相怨一方;受爵不讓,至于已斯亡。”
子云:“君子貴人而賤己,先人而後己,則民作讓。”故稱人之君曰君,自稱其君曰寡君。
子云:“利祿,先死者而後生者,則民不偝;先亡者而後存者,則民可以託。”《詩》云:“先君之思,以畜寡人。”
以此坊民,民猶偝死而號無告。
(5)
子云:“有國家者,貴人而賤祿,則民興讓;尚技而賤車,則民興藝。”故君子約言,小人先言。
子云:“上酌民言,則下天上施;上不酌民言,則犯也;下不天上施,則亂也。”故君子信讓以涖百姓,則民之報禮重。《詩》云:“先民有言,詢于芻蕘。”
子云:“善則稱人,過則稱己,則民不爭;善則稱人,過則稱己,則怨益亡。”《詩》云:“爾卜爾筮,履無咎言。”
子云:“善則稱人,過則稱己,則民讓善。”《詩》云:“考卜惟王,度是鎬京;惟龜正之,武王成之。”
子云:“善則稱君,過則稱己,則民作忠。”《君陳》曰:“爾有嘉謀嘉猷,入告爾君于內,女乃順之于外,曰:此謀此猷,惟我君之德。於乎!是惟良顯哉。”
子云:“善則稱親,過則稱己,則民作孝。”《大誓》曰:“予克紂,非予武,惟朕文考無罪;紂克予,非朕文考有罪,惟予小子無良。”
子云:“君子弛其親之過,而敬其美。”《論語》曰:“三年無改於父之道,可謂孝矣。”高宗云:“三年其惟不言,言乃讙。”
子云:“從命不忿,微諫不倦,勞而不怨,可謂孝矣。”《詩》云:“孝子不匱。”
子云:“睦於父母之黨,可謂孝矣。故君子因睦以合族。”《詩》云:“此令兄弟,綽綽有裕;不令兄弟,交相爲瘉。”
子云:“於父之執,可以乘其車,不可以衣其衣。君子以廣孝也。”
子云:“小人皆能養其親。君子不敬,何以辨?”
子云:“父子不同位,以厚敬也。”《書》云:“厥辟不辟,忝厥祖。”
子云:“父母在,不稱老,言孝不言慈;閨門之內,戲而不歎。”
君子以此坊民,民猶薄於孝而厚於慈。
(6)
子云:“長民者,朝廷敬老,則民作孝。”
子云:“祭祀之有尸也,宗廟之主也,示民有事也。脩宗廟,敬祀事,教民追孝也。”
以此坊民,民猶忘其親。
(7)
子云:“敬則用祭器。故君子不以菲廢禮,不以美沒禮。”故食禮:主人親饋,則客祭;主人不親饋,則客不祭。故君子茍無禮,雖美不食焉。《易》曰:“東鄰殺牛,不如西鄰之禴祭,實受其福。”《詩》云:“既醉以酒,既飽以德。”
以此示民,民猶爭利而忘義。
(8)
子云:“七日戒,三日齊,承一人焉以爲尸,過之者趨走,以教敬也。”醴酒在室,醍酒在堂,澄酒在下,示民不淫也。尸飲三,眾賔飲一,示民有上下也。因其酒肉,聚其宗族,以教民睦也。故堂上觀乎室,堂下觀乎上。《詩》云:“禮儀卒度,笑語卒獲。”
子云:“賔禮每進以讓,喪禮每加以遠。”浴於中霤,飯於牖下,小斂於戶內,大斂於阼,殯於客位,祖於庭,葬於墓,所以示遠也。殷人弔於壙,周人弔於家,示民不偝也。
子云:“死,民之卒事也,吾從周。”
以此坊民,諸侯猶有薨而不葬者。
(9)
子云:“升自客階,受弔於賔位,教民追孝也。”未沒喪不稱君,示民不爭也。故魯《春秋》記晉喪曰:“殺其君之子奚齊及其君卓。”
以此坊民,子猶有弒其父者。
(10)
子云:“孝以事君,弟以事長。”示民不貳也。故君子有君不謀仕,唯卜之日稱二君。喪父三年,喪君三年,示民不疑也。父母在,不敢有其身,不敢私其財,示民有上下也。故天子四海之內無客禮,莫敢爲主焉。故君適其臣,升自阼階,即位於堂,示民不敢有其室也。父母在,饋獻不及車馬,示民不敢專也。
以此坊民,民猶忘其親而貳其君。
(11)
子云:“禮之先幣帛也,欲民之先事而後祿也。”先財而後禮,則民利;無辭而行情,則民爭。故君子於有饋者,弗能見,則不視其饋。《易》曰:“不耕獲,不菑畬,凶。”
以此坊民,民猶貴祿而賤行。
(12)
子云:“君子不盡利以遺民。”《詩》云:“彼有遺秉,此有不斂穧,伊寡婦之利。”故君子仕則不稼,田則不漁;食時不力珍,大夫不坐羊,士不坐犬。《詩》云:“采葑采菲,無以下體。德音莫違,及爾同死。”
以此坊民,民猶忘義而爭利,以亡其身。
(13)
子云:“夫禮,坊民所淫,章民之別,使民無嫌,以爲民紀者也。”故男女無媒不交,無幣不相見,恐男女之無別也。
以此坊民,民猶有自獻其身。
《詩》云:“伐柯如之何?匪斧不克。取妻如之何?匪媒不得。蓺麻如之何?橫從其畝。取妻如之何?必告父母。”
(14)
子云:“取妻不取同姓,以厚別也。”故買妾不知其姓,則卜之。
以此坊民,魯《春秋》猶去夫人之姓曰吳,其死曰孟子卒。
(15)
子云:“禮,非祭,男女不交爵。”
以此坊民,陽侯猶殺繆侯,而竊其夫人。故大饗廢夫人之禮。
(16)
子云:“寡婦之子,不有見焉,則弗友也,君子以辟遠也。”故朋友之交,主人不在,不有大故,則不入其門。
以此坊民,民猶以色厚於德。
(17)
子云:“好德如好色。”諸侯不下漁色,故君子遠色以爲民紀,故男女授受不親。御婦人,則進左手。姑姊妹女子子已嫁而反,男子不與同席而坐。寡婦不夜哭。婦人疾,問之,不問其疾。
以此坊民,民猶淫泆而亂於族。
(18)
子云:“昏禮,壻親迎,見於舅姑。舅姑承子以授壻,恐事之違也。”
以此坊民,婦猶有不至者。
中庸第三十一
卷52
天命之謂性,率性之謂道,脩道之謂教。
道也者,不可須臾離也,可離非道也。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,恐懼乎其所不聞。莫見乎隱,莫顯乎微,故君子慎其獨也。
喜怒哀樂之未發,謂之中;發而皆中節,謂之和。中也者,天下之大本也;和也者,天下之達道也。致中和,天地位焉,萬物育焉。
仲尼曰:“君子中庸,小人反中庸。君子之中庸也,君子而時中;小人之中庸也,小人而無忌憚也。”
子曰:“中庸其至矣乎!民鮮能久矣。”
子曰:“道之不行也,我知之矣。知者過之,愚者不及也。道之不明也,我知之矣。賢者過之,不肖者不及也。人莫不飲食也,鮮能知味也。”
子曰:“道其不行矣夫!”
子曰:“舜其大知也與!舜好問而好察邇言,隱惡而揚善,執其兩端,用其中於民,其斯以爲舜乎!”
子曰:“人皆曰予知,驅而納諸罟擭陷阱之中,而莫之知辟也。人皆曰予知,擇乎中庸,而不能期月守也。”
子曰:“回之爲人也,擇乎中庸,得一善,則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。”
子曰:“天下國家可均也,爵祿可辭也,白刃可蹈也,中庸不可能也。”
子路問强。子曰:“南方之强與?北方之强與?抑而强與?寬柔以教,不報無道,南方之强也,君子居之。衽金革,死而不厭,北方之强也,而强者居之。故君子和而不流,强哉矯!中立而不倚,强哉矯!國有道,不變塞焉,强哉矯!國無道,至死不變,强哉矯!”
子曰:“素隱行怪,後世有述焉,吾弗爲之矣。君子遵道而行,半塗而廢,吾弗能已矣。君子依乎中庸,遯世不見知而不悔,唯聖者能之。
君子之道費而隱,夫婦之愚,可以與知焉,及其至也,雖聖人亦有所不知焉;夫婦之不肖,可以能行焉,及其至也,雖聖人亦有所不能焉。天地之大也,人猶有所憾。故君子語大,天下莫能載焉;語小,天下莫能破焉。《詩》云:“鳶飛戾天,魚躍于淵。”言其上下察也。君子之道,造端乎夫婦,及其至也,察乎天地。
子曰:“道不遠人。人之爲道而遠人,不可以爲道。《詩》云:‘伐柯伐柯,其則不遠。’執柯以伐柯,睨而視之,猶以爲遠。故君子以人治人,改而止。忠恕違道不遠,施諸己而不願,亦勿施於人。君子之道四,丘未能一焉:所求乎子以事父,未能也;所求乎臣以事君,未能也;所求乎弟以事兄,未能也;所求乎朋友先施之,未能也。庸德之行,庸言之謹;有所不足,不敢不勉;有餘,不敢盡;言顧行,行顧言。君子胡不慥慥爾!”
君子素其位而行,不願乎其外。素富貴,行乎富貴;素貧賤,行乎貧賤;素夷狄,行乎夷狄;素患難,行乎患難:君子無入而不自得焉。
在上位不陵下,在下位不援上,正己而不求於人,則無怨。上不怨天,下不尤人。故君子居易以俟命,小人行險以徼幸。子曰:“射有似乎君子。失諸正鵠,反求諸其身。”
君子之道,辟如行遠必自邇,辟如登高必自卑。《詩》曰:“妻子好合,如鼓瑟琴。兄弟既翕,和樂且耽。宜爾室家,樂爾妻帑。”子曰:“父母其順矣乎!”
子曰:“鬼神之爲德,其盛矣乎!視之而弗見,聽之而弗聞,體物而不可遺。使天下之人齊明盛服,以承祭祀。洋洋乎如在其上,如在其左右。《詩》曰:‘神之格思,不可度思!矧可射思!’夫微之顯,誠之不可揜如此夫。”
子曰:“舜其大孝也與!德爲聖人,尊爲天子,富有四海之內,宗廟饗之,子孫保之。故大德必得其位,必得其祿,必得其名,必得其壽。故天之生物,必因其材而篤焉。故栽者培之,傾者覆之。《詩》曰:‘嘉樂君子,憲憲令德。宜民宜人,受祿于天。保佑命之,自天申之。’故大德者必受命。”
子曰:“無憂者,其唯文王乎!以王季爲父,以武王爲子,父作之,子述之。武王纘大王、王季、文王之緒,壹戎衣而有天下,身不失天下之顯名,尊爲天子,富有四海之內,宗廟饗之,子孫保之。武王末受命,周公成文、武之德,追王大王、王季,上祀先公以天子之禮。斯禮也,達乎諸侯、大夫及士、庶人。父爲大夫,子爲士,葬以大夫,祭以士。父爲士,子爲大夫,葬以士,祭以大夫。期之喪,達乎大夫;三年之喪,達乎天子;父母之喪,無貴賤,一也。”
子曰:“武王、周公其達孝矣乎!夫孝者,善繼人之志,善述人之事者也。春秋,脩其祖廟,陳其宗器,設其裳衣,薦其時食。宗廟之禮,所以序昭穆也;序爵,所以辨貴賤也;序事,所以辨賢也;旅酬下爲上,所以逮賤也;燕毛,所以序齒也。踐其位,行其禮,奏其樂,敬其所尊,愛其所親,事死如事生,事亡如事存,孝之至也。郊社之禮,所以事上帝也。宗廟之禮,所以祀乎其先也。明乎郊社之禮,禘嘗之義,治國其如示諸掌乎?”
哀公問政。子曰:“文武之政,布在方策。其人存,則其政舉;其人亡,則其政息。人道敏政,地道敏樹。夫政也者,蒲盧也。故爲政在人,取人以身,脩身以道,脩道以仁。仁者,人也,親親爲大;義者,宜也,尊賢爲大。親親之殺,尊賢之等,禮所生也。在下位不獲乎上,民不可得而治矣,故君子不可以不脩身;思脩身,不可以不事親;思事親,不可以不知人;思知人,不可以不知天。天下之達道五,所以行之者三。曰,君臣也,父子也,夫婦也,昆弟也,朋友之交也。五者,天下之達道也。知、仁、勇三者,天下之達德也。所以行之者,一也。或生而知之,或學而知之,或困而知之,及其知之,一也。或安而行之,或利而行之,或勉强而行之,及其成功,一也。”
子曰:“好學近乎知,力行近乎仁,知恥近乎勇。知斯三者,則知所以脩身;知所以脩身,則知所以治人;知所以治人,則知所以治天下國家矣。”
凡爲天下國家有九經,曰:脩身也,尊賢也,親親也,敬大臣也,體羣臣也,子庶民也,來百工也,柔遠人也,懷諸侯也。脩身則道立,尊賢則不惑,親親則諸父昆弟不怨,敬大臣則不眩,體羣臣則士之報禮重,子庶民則百姓勸,來百工則財用足,柔遠人則四方歸之,懷諸侯則天下畏之。
齊明盛服,非禮不動,所以脩身也。去讒遠色,賤貨而貴德,所以勸賢也。尊其位,重其祿,同其好惡,所以勸親親也。官盛任使,所以勸大臣也。忠信重祿,所以勸士也。時使薄斂,所以勸百姓也。日省月試,既禀稱事,所以勸百工也。送往迎來,嘉善而矜不能,所以柔遠人也。繼絕世,舉廢國,治亂持危,朝聘以時,厚往而薄來,所以懷諸侯也。凡爲天下國家有九經,所以行之者一也。
凡事豫則立,不豫則廢。言前定則不跲,事前定則不困,行前定則不疚,道前定則不窮。
卷53
在下位不獲乎上,民不可得而治矣;獲乎上有道,不信乎朋友,不獲乎上矣;信乎朋友有道,不順乎親,不信乎朋友矣;順乎親有道,反諸身不誠,不順乎親矣;誠身有道,不明乎善,不誠乎身矣。
誠者,天之道也;誠之者,人之道也。誠者,不勉而中,不思而得。從容中道,聖人也。誠之者,擇善而固執之者也。
博學之,審問之,慎思之,明辨之,篤行之。有弗學,學之弗能,弗措也;有弗問,問之弗知,弗措也;有弗思,思之弗得,弗措也;有弗辨,辨之弗明,弗措也;有弗行,行之弗篤,弗措也。人一能之,己百之;人十能之,己千之。果能此道矣,雖愚必明,雖柔必強。
自誠明,謂之性。自明誠,謂之教。誠則明矣,明則誠矣。唯天下至誠,爲能盡其性;能盡其性,則能盡人之性;能盡人之性,則能盡物之性;能盡物之性,則可以賛天地之化育;可以賛天地之化育,則可以與天地參矣。
其次致曲。曲能有誠,誠則形,形則著,著則明,明則動,動則變,變則化。唯天下至誠爲能化。
至誠之道,可以前知。國家將興,必有禎祥;國家將亡,必有妖孽。見乎蓍龜,動乎四體。禍福將至:善,必先知之;不善,必先知之。故至誠如神。
誠者,自成也;而道,自道也。誠者,物之終始,不誠無物,是故,君子誠之爲貴。誠者,非自成己而已也,所以成物也。成己,仁也,成物,知也,性之德也,合外內之道也,故時措之宜也。
故至誠無息。不息則久,久則徵,徵則悠遠,悠遠則博厚,博厚則高明。博厚,所以載物也。高明,所以覆物也。悠久,所以成物也。博厚配地,高明配天,悠久無疆。如此者,不見而章,不動而變,無爲而成。
天地之道,可壹言而盡也。其爲物不貳,則其生物不測。天地之道,博也,厚也,高也,明也,悠也,久也。今夫天,斯昭昭之多;及其無窮也,日月星辰繫焉,萬物覆焉。今夫地,一撮土之多;及其廣厚,載華嶽而不重,振河海而不洩,萬物載焉。今夫山,一卷石之多;及其廣大,草木生之,禽獸居之,寶藏興焉。今夫水,一勺之多;及其不測,黿鼉、蛟龍、魚鼈生焉,貨財殖焉。《詩》曰:“惟天之命,於穆不已!”蓋曰天之所以爲天也。“於乎不顯!文王之德之純!”蓋曰文王之所以爲文也,純亦不已。
大哉,聖人之道!洋洋乎發育萬物,峻極于天。優優大哉!《禮儀》三百,威儀三千,待其人然後行。故曰:茍不至德,至道不凝焉。故君子尊德性而道問學,致廣大而盡精微,極高明而道中庸。溫故而知新,敦厚以崇禮。是故,居上不驕,爲下不倍。國有道,其言足以興;國無道,其默足以容。《詩》曰:“既明且哲,以保其身。”其此之謂與!
子曰:“愚而好自用,賤而好自專,生乎今之世,反古之道。如此者,烖及其身者也。”
非天子,不議禮,不制度,不考文。今天下車同軌,書同文,行同倫。雖有其位,茍無其德,不敢作禮樂焉;雖有其德,茍無其位,亦不敢作禮樂焉。
子曰:“吾說夏禮,杞不足徵也。吾學殷禮,有宋存焉。吾學周禮,今用之,吾從周。”
王天下有三重焉,其寡過矣乎!上焉者,雖善無徵,無徵不信,不信民弗從。下焉者,雖善不尊,不尊不信,不信民弗從。故君子之道,本諸身,徵諸庶民,考諸三王而不繆,建諸天地而不悖,質諸鬼神而無疑,百世以俟聖人而不惑。質諸鬼神而無疑,知天也;百世以俟聖人而不惑,知人也。是故,君子動而世爲天下道,行而世爲天下法,言而世爲天下則,遠之則有望,近之則不厭。《詩》曰:“在彼無惡,在此無射。庶幾夙夜,以永終譽。”君子未有不如此,而蚤有譽於天下者也。
仲尼祖述堯舜,憲章文武,上律天時,下襲水土。辟如天地之無不持載,無不覆幬;辟如四時之錯行,如日月之代明。萬物並育而不相害,道並行而不相悖,小德川流,大德敦化,此天地之所以爲大也。
唯天下至聖,爲能聰明睿知,足以有臨也;寬裕溫柔,足以有容也;發強剛毅,足以有執也;齊莊中正,足以有敬也;文理密察,足以有別也。溥博淵泉,而時出之。溥博如天,淵泉如淵。見而民莫不敬,言而民莫不信,行而民莫不說。是以聲名洋溢乎中國,施及蠻貊。舟車所至,人力所通,天之所覆,地之所載,日月所照,霜露所隊,凡有血氣者,莫不尊親,故曰配天。
唯天下至誠,爲能經綸天下之大經,立天下之大本,知天地之化育。夫焉有所倚?肫肫其仁!淵淵其淵!浩浩其天!茍不固聰明聖知達天德者,其孰能知之?
《詩》曰:“衣錦尚絅。”惡其文之著也。故君子之道,闇然而日章;小人之道,的然而日亡。君子之道,淡而不厭,簡而文,溫而理,知遠之近,知風之自,知微之顯,可與入德矣。
《詩》云:“潛雖伏矣,亦孔之昭!”故君子內省不疚,無惡於志。君子所不可及者,其唯人之所不見乎?
《詩》云:“相在爾室,尚不愧于屋漏。”故君子不動而敬,不言而信。
《詩》曰:“奏假無言,時靡有爭。”是故,君子不賞而民勸,不怒而民威於鈇鉞。
《詩》曰:“不顯惟德!百辟其刑之。”是故,君子篤恭而天下平。
《詩》曰:“予懷明德,不大聲以色。”子曰:“聲色之於以化民,末也。”
《詩》曰:“德輶如毛。”毛猶有倫。
“上天之載,無聲無臭。”至矣!
表記第三二
卷54
子言之:“歸乎!君子隱而顯,不矜而莊,不厲而威,不言而信。”
子曰:“君子不失足於人,不失色於人,不失口於人。是故,君子貌足畏也,色足憚也,言足信也。《甫刑》曰:‘敬忌,而罔有擇言在躬。’”
子曰:“裼襲之不相因也,欲民之毋相瀆也。”
子曰:“祭極敬,不繼之以樂。朝極辨,不繼之以倦。”
子曰:“君子慎以辟禍,篤以不揜,恭以遠恥。”
子曰:“君子莊敬日強,安肆日偷。君子不以一日使其躬儳焉如不終日。”
子曰:“齊戒以事鬼神,擇日月以見君,恐民之不敬也。”
子曰:“狎侮,死焉而不畏也。”
子曰:“無辭不相接也,無禮不相見也,欲民之毋相褻也。《易》曰:‘初筮告,再三瀆,瀆則不告。’”
子言之:“仁者,天下之表也。義者,天下之制也。報者,天下之利也。”
子曰:“以德報德,則民有所勸。以怨報怨,則民有所懲。《詩》曰:‘無言不讎,無德不報。’《大甲》曰:‘民非后,無能胥以寧。后非民,無以辟四方。’”
子曰:“以德報怨,則寬身之仁也。以怨報德,則刑戮之民也。”
子曰:“無欲而好仁者,無畏而惡不仁者,天下一人而已矣。是故,君子議道自己,而置法以民。”
子曰:“仁有三,與仁同功而異情。與仁同功,其仁未可知也。與仁同過,然後其仁可知也。仁者安仁,知者利仁,畏罪者強仁。仁者,右也。道者,左也。仁者,人也。道者,義也。厚於仁者薄於義,親而不尊。厚於義者薄於仁,尊而不親。道有至,義有考。至道以王,義道以霸,考道以爲無失。”
子言之:“仁有數,義有長短小大。中心憯怛,愛人之仁也。率法而強之,資仁者也。《詩》云:‘豐水有芑,武王豈不仕!詒厥孫謀,以燕翼子,武王烝哉!’數世之人也。《國風》曰:‘我今不閱,皇恤我後。’終身之仁也。”
子曰:“仁之爲器重,其爲道遠,舉者莫能勝也,行者莫能致也。取數多者,仁也。夫勉於仁者,不亦難乎?是故,君子以義度人,則難爲人。以人望人,則賢者可知已矣。”
子曰:“中心安仁者,天下一人而已矣。《大雅》曰:‘德輶如毛,民鮮克舉之;我儀圖之,惟仲山甫舉之,愛莫助之。’《小雅》曰:‘高山仰止,景行行止。’”
子曰:“《詩》之好仁如此。鄉道而行,中道而廢,忘身之老也。不知年數之不足,俛焉日有孳孳,斃而後已。”
子曰:“仁之難成久矣!人人失其所好。故仁者之過,易辭也。”
子曰:“恭近禮,儉近仁,信近情。敬讓以行此,雖有過,其不甚矣。夫恭寡過,情可信,儉易容也。以此失之者,不亦鮮乎?《詩》曰:‘溫溫恭人,惟德之基。’”
子曰:“仁之難成久矣,惟君子能之。是故,君子不以其所能者病人,不以人之所不能者愧人。是故,聖人之制行也,不制以己,使民有所勸勉愧恥,以行其言。禮以節之,信以結之,容貌以文之,衣服以移之,朋友以極之,欲民之有壹也。《小雅》曰:‘不愧于人,不畏於天。’是故,君子服其服,則文以君子之容;有其容,則文以君子之辭;遂其辭,則實以君子之德。是故,君子恥服其服而無其容,恥有其容而無其辭,恥有其辭而無其德,恥有其德而無其行。是故,君子衰絰則有哀色,端冕則有敬色,甲胄則有不可辱之色。《詩》云:‘惟鵜在梁,不濡其翼。彼記之子,不稱其服。’”
子言之:“君子之所謂義者,貴賤皆有事於天下。天子親耕,粢盛秬鬯以事上帝,故諸侯勤以輔事於天子。”
子曰:“下之事上也,雖有庇民之大德,不敢有君民之心,仁之厚也。是故,君子恭儉以求役仁,信讓以求役禮,不自尚其事,不自尊其身,儉於位而寡於欲,讓於賢,卑己而尊人,小心而畏義,求以事君,得之自是,不得自是,以聽天命。《詩》云:‘莫莫葛藟,施于條枚。凱弟君子,求福不回。’其舜、禹、文王、周公之謂與!有君民之大德,有事君之小心。《詩》云:‘惟此文王,小心翼翼。昭事上帝,聿懷多福。厥德不回,以受方國。’”
子曰:“先王謚以尊名,節以壹惠,恥名之浮於行也。是故,君子不自大其事,不自尚其功,以求處情;過行弗率,以求處厚;彰人之善,而美人之功,以求下賢。是故,君子雖自卑,而民敬尊之。”
子曰:“后稷,天下之爲烈也,豈一手一足哉!唯欲行之浮於名也,故自謂便人。”
子言之:“君子之所謂仁者,其難乎!《詩》云:‘凱弟君子,民之父母。’凱以強教之,弟以說安之。樂而毋荒,有禮而親,威莊而安,孝慈而敬。使民有父之尊,有母之親。如此,而后可以爲民父母矣。非至德,其孰能如此乎?今父之親子也,親賢而下無能;母之親子也,賢則親之,無能則憐之。母,親而不尊。父,尊而不親。水之於民也,親而不尊;火,尊而不親。土之於民也,親而不尊;天,尊而不親。命之於民也,親而不尊;鬼,尊而不親。”
子曰:“夏道尊命,事鬼敬神而遠之,近人而忠焉,先祿而後威,先賞而後罰,親而不尊。其民之敝,憃而愚,喬而野,朴而不文。殷人尊神,率民以事神,先鬼而後禮,先罰而後賞,尊而不親。其民之敝,蕩而不靜,勝而無恥。周人尊禮尚施,事鬼敬神而遠之,近人而忠焉,其賞罰用爵列,親而不尊。其民之敝,利而巧,文而不慙,賊而蔽。”
子曰:“夏道未瀆辭,不求備,不大望於民,民未厭其親。殷人未瀆禮,而求備於民。周人強民,未瀆神,而賞爵刑罰窮矣。”
子曰:“虞、夏之道,寡怨於民。殷、周之道,不勝其敝。”
子曰:“虞、夏之質,殷、周之文,至矣。虞、夏之文不勝其質,殷、周之質不勝其文。”
子言之曰:“後世雖有作者,虞帝弗可及也已矣。君天下,生無私,死不厚其子;子民如父母,有憯怛之愛,有忠利之教;親而尊,安而敬,威而愛,富而有禮,惠而能散;其君子尊仁畏義,恥費輕實,忠而不犯,義而順,文而靜,寬而有辨。《甫刑》曰:‘德威惟威,德明惟明。’非虞帝,其孰能如此乎?”
子言之:“事君,先資其言,拜自獻其身,以成其信。是故,君有責於其臣,臣有死於其言。故其受祿不誣,其受罪益寡。”
子曰:“事君,大言入則望大利,小言入則望小利。故君子不以小言受大祿,不以大言受小祿。《易》曰:‘不家食,吉。’”
子曰:“事君不下達,不尚辭,非其人弗自。《小雅》曰:‘靖共爾位,正直是與。神之聽之,式穀以女。’”
子曰:“事君遠而諫,則讇也;近而不諫,則尸利也。”
子曰:“邇臣守和,宰正百官,大臣慮四方。”
子曰:“事君欲諫不欲陳。《詩》云:‘心乎愛矣,瑕不謂矣。中心藏之,何日忘之?’”
子曰:“事君難進而易退,則位有序;易進而難退,則亂也。故君子三揖而進,一辭而退,以遠亂也。”
子曰:“事君三違而不出竟,則利祿也。人雖曰不要,吾弗信也。”
子曰:“事君慎始而敬終。”
子曰:“事君可貴可賤,可富可貧,可生可殺,而不可使爲亂。”
子曰:“事君,軍旅不辟難,朝廷不辭賤。處其位而不履其事,則亂也。故君使其臣得志,則慎慮而從之;否,則孰慮而從之。終事而退,臣之厚也。《易》曰:‘不事王侯,高尚其事。’”
子曰:“唯天子受命于天,士受命于君。故君命順,則臣有順命;君命逆,則臣有逆命。《詩》曰:‘鵲之姜姜,鶉之賁賁。人之無良,我以爲君。’”
子曰:“君子不以辭盡人。故天下有道,則行有枝葉;天下無道,則辭有枝葉。是故,君子於有喪者之側,不能賻焉,則不問其所費;於有病者之側,不能饋焉,則不問其所欲;有客不能館,則不問其所舍。故君子之接如水,小人之接如醴;君子淡以成,小人甘以壞。《小雅》曰:‘盜言孔甘,亂是用餤。’”
子曰:“君子不以口譽人,則民作忠。故君子問人之寒,則衣之;問人之饑,則食之;稱人之美,則爵之。《國風》曰:‘心之憂矣,於我歸說。’”
子曰:“口惠而實不至,怨菑及其身。是故,君子與其有諾責也,寧有已怨。《國風》曰:‘言笑晏晏,信誓旦旦,不思其反,反是不思,亦已焉哉!’”
子曰:“君子不以色親人。情疏而貌親,在小人則穿窬之盜也與?”
子曰:“情欲信,辭欲巧。”
子言之:“昔三代明王,皆事天地之神明,無非卜筮之用,不敢以其私褻事上帝。是故,不犯日月,不違卜筮。卜筮不相襲也。大事有時日,小事無時日,有筮。外事用剛日,內事用柔日,不違龜筮。”
子曰:“牲牷禮樂齊盛,是以無害乎鬼神,無怨乎百姓。”
子曰:“后稷之祀,易富也。其辭恭,其欲儉,其祿及子孫。《詩》曰:‘后稷兆祀,庶無罪悔,以迄于今。’”
子曰:“大人之器,威敬。天子無筮,諸侯有守筮。天子道以筮,諸侯非其國不以筮。卜宅寢室。天子不卜處大廟。”
子曰:“君子敬則用祭器。是以不廢日月,不違龜筮,以敬事其君長,是以上不瀆於民,下不褻於上。”
緇衣第三十三
卷55
子言之曰:“爲上易事也,爲下易知也,則刑不煩矣。”
子曰:“好賢如《緇衣》,惡惡如《巷伯》,則爵不瀆而民作愿,刑不試而民咸服。《大雅》曰:‘儀刑文王,萬國作孚。’”
子曰:“夫民,教之以德,齊之以禮,則民有格心;教之以政,齊之以刑,則民有遯心。故君民者,子以愛之,則民親之;信以結之,則民不倍;恭以涖之,則民有孫心。《甫刑》曰:‘苗民匪用命,制以刑,惟作五虐之刑,曰法。是以民有惡德,而遂絕其世也。’”
子曰:“下之事上也,不從其所令,從其所行。上好是物,下必有甚者矣。故上之所好惡,不可不慎也,是民之表也。”子曰:“禹立三年,百姓以仁遂焉,豈必盡仁?《詩》云:‘赫赫師尹,民具爾瞻。’《甫刑》云:‘一人有慶,兆民賴之。’《大雅》曰:‘成王之孚,下土之式。’”
子曰:“上好仁,則下之爲仁爭先人。故長民者章志、貞教、尊仁,以子愛百姓;民致行己,以說其上矣。《詩》云:‘有梏德行,四國順之。’”
子曰:“王言如絲,其出如綸。王言如綸,其出如綍。故大人不倡游言。可言也,不可行,君子弗言也;可行也,不可言,君子弗行也,則民言不危行,而行不危言矣。《詩》云:‘淑慎爾止,不諐于儀。’”
子曰:“君子道人以言,而禁人以行。故言必慮其所終,而行必稽其所敝,則民謹於言而慎於行。《詩》云:‘慎爾出話,敬爾威儀。’《大雅》曰:‘穆穆文王,於緝熙敬止。’”
子曰:“長民者,衣服不貳,從容有常,以齊其民,則民德壹。《詩》云:‘彼都人士,狐裘黃黃。其容不改,出言有章。行歸于周,萬民所望。’”
子曰:“爲上可望而知也,爲下可述而志也,則君不疑於其臣,而臣不惑於其君矣。《尹吉》曰:‘惟尹躬及湯,咸有壹德。’《詩》云:‘淑人君子,其儀不忒。’”
子曰:“有國者章善(疒亶,音dǎn)惡,以示民厚,則民情不貳。《詩》云:‘靖共爾位,好是正直。’”
子曰:“上人疑則百姓惑,下難知則君長勞。故君民者,章好以示民俗,慎惡以御民之淫,則民不惑矣。臣儀行,不重辭,不援其所不及,不煩其所不知,則君不勞矣。《詩》云:‘上帝板板,下民卒(疒亶)。’《小雅》曰:‘匪其止共,惟王之邛。’”
子曰:“政之不行也,教之不成也,爵祿不足勸也,刑罰不足恥也,故上不可以褻刑而輕爵。《康誥》曰:‘敬明乃罰。’《甫刑》曰:‘播刑之不迪。’”
子曰:“大臣不親,百姓不寧,則忠敬不足,而富貴已過也,大臣不治而邇臣比矣。故大臣不可不敬也,是民之表也;邇臣不可不慎也,是民之道也。君毋以小謀大,毋以遠言近,毋以內圖外,則大臣不怨,邇臣不疾,而遠臣不蔽矣。葉公之《顧命》曰:‘毋以小謀敗大作,毋以嬖御人疾莊后,毋以嬖御士疾莊士、大夫、卿士。’”
子曰:“大人不親其所賢,而信其所賤,民是以親失而教是以煩。《詩》云:‘彼求我則,如不我得。執我仇仇,亦不我力。’《君陳》曰:‘未見聖,若己弗克見。既見聖,亦不克由聖。’”
子曰:“小人溺於水,君子溺於口,大人溺於民,皆在其所褻也。夫水,近於人而溺人。德易狎而難親也,易以溺人。口費而煩,易出難悔,易以溺人。夫民,閉於人而有鄙心,可敬不可慢,易以溺人。故君子不可以不慎也。《太甲》曰:‘毋越厥命,以自覆也。若虞機張,往省括于厥度則釋。’《兌命》曰:‘惟口起羞,惟甲胄起兵,惟衣裳在笥,惟干戈省厥躬。’《太甲》曰:‘天作孽,可違也。自作孽,不可以逭。’《尹吉》曰:‘惟尹躬天,見於西邑;夏自周有終,相亦惟終。’”
子曰:“民以君爲心,君以民爲體。心莊則體舒,心肅則容敬。心好之,身必安之。君好之,民必欲之。心以體全,亦以體傷。君以民存,亦以民亡。《詩》云:‘昔吾有先正,其言明且清,國家以寧,都邑以成,庶民以生。誰能秉國成?不自爲正,卒勞百姓。《君雅》曰:‘夏日暑雨,小民惟曰怨。資冬祁寒,小民亦惟曰怨。’”
子曰:“下之事上也,身不正,言不信,則義不壹,行無類也。”子曰:“言有物而行有格也,是以生則不可奪志,死則不可奪名。故君子多聞,質而守之;多志,質而親之;精知,略而行之。《君陳》曰:‘出入自爾師虞,庶言同。’《詩》云:‘淑人君子,其儀一也。’”
子曰:“唯君子能好其正,小人毒其正。故君子之朋友有鄉,其惡有方。是故,邇者不惑,而遠者不疑也。《詩》云:‘君子好仇。’”
子曰:“輕絕貧賤,而重絕富貴,則好賢不堅,而惡惡不著也。人雖曰不利,吾不信也。《詩》云:‘朋有攸攝,攝以威儀。’”
子曰:“私惠不歸德,君子不自留焉。《詩》云:‘人之好我,示我周行。’”
子曰:“茍有車,必見其軾;茍有衣,必見其敝。人茍或言之,必聞其聲;茍或行之,必見其成。《葛覃》曰:‘服之無射。’”
子曰:“言從而行之,則言不可飾也;行從而言之,則行不可飾也。故君子寡言而行,以成其信,則民不得大其美而小其惡。《詩》云:‘自圭之玷,尚可磨也。斯言之玷,不可爲也。’《小雅》曰:‘允也君子,展也大成。’《君奭》曰:‘昔在上帝,周田觀文王之德,其集大命于厥躬。’”
子曰:“南人有言曰:‘人而無恒,不可以爲卜筮。’古之遺言與?龜筮猶不能知也,而況於人乎?《詩》云:‘我龜既厭,不我告猶。’《兌命》曰:‘爵無及惡德。民立而正事,純而祭祀,是爲不敬。事煩則亂,事神則難。’《易》曰:‘不恒其德,或承之羞。恒其德,偵。婦人吉,夫子凶。’”
奔喪第三四
卷56
奔喪之禮:始聞親喪,以哭荅使者,盡哀;問故,又哭,盡哀;遂行。日行百里,不以夜行。唯父母之喪,見星而行,見星而舍。若未得行,則成服而后行。過國至竟,哭盡哀而止。哭辟市朝。望其國竟,哭。至於家,入門左,升自西階,殯東,西面坐,哭盡哀,括髮,袒,降堂東,即位。西鄉哭,成踊,襲絰于序東,絞帶,反位。拜賔成踊,送賔,反位。有賔後至者,則拜之,成踊,送賔皆如初。眾主人兄弟皆出門,出門哭止;闔門,相者告就次。於又哭,括髮,袒,成踊。於三哭,猶括髮,袒,成踊。三日,成服,拜賔送賔皆如初。
奔喪者非主人,則主人爲之拜賔送賔。奔喪者,自齊衰以下,入門左,中庭北面,哭盡哀,免麻于序東,即位,袒,與主人哭,成踊。於又哭、三哭皆免袒。有賔,則主人拜賔送賔。丈夫婦人之待之也,皆如朝夕哭,位無變也。奔母之喪,西面,哭盡哀,括髮,袒,降堂東即位,西鄉哭,成踊,襲免絰于序東,拜賔送賔,皆如奔父之禮,於又哭,不括髮。
婦人奔喪,升自東階,殯東,西面坐,哭盡哀,東髽,即位,與主人拾踊。奔喪者不及殯,先之墓,北面坐,哭盡哀。主人之待之也,即位於墓左,婦人墓右,成踊,盡哀,括髮,東即主人位,絰,絞帶,哭成踊,拜賔,反位,成踊。相者告事畢。遂冠歸,入門左,北面哭,盡哀,括髮,袒,成踊,東即位,拜賔成踊。賔出,主人拜送。有賔後至者,則拜之成踊,送賔如初。眾主人兄弟皆出門,出門哭止。相者告就次。於又哭,括髮,成踊;於三哭,猶括髮,成踊。三日成服,於五哭。相者告事畢。爲母所以異於父者,壹括髮,其餘免,以終事,他如奔父之禮。
齊衰以下不及殯,先之墓,西面哭盡哀,免麻于東方,即位,與主人哭,成踊,襲。有賔,則主人拜賔送賔。賔有後至者,拜之如初。相者告事畢。遂冠歸,入門左,北面哭,盡哀,免袒,成踊,東即位,拜賔,成踊,賔出,主人拜送。於又哭,免袒,成踊;於三哭,猶免袒,成踊。三日成服,於五哭。相者告事畢。
聞喪不得奔喪,哭盡哀;問故,又哭盡哀。乃爲位,括髮,袒,成踊,襲絰、絞帶即位,拜賔,反位,成踊。賔出,主人拜送于門外,反位。若有賔後至者,拜之,成踊,送賔如初。於又哭,括髮,袒,成踊。於三哭,猶括髮,袒,成踊,三日成服,於五哭,拜賔送賔如初。若除喪而后歸,則之墓,哭,成踊,東括髮,袒,絰,拜賔成踊,送賔反位,又哭盡哀,遂除,於家不哭。主人之待之也,無變於服,與之哭,不踊。自齊衰以下,所以異者,免麻。
凡爲位,非親喪,齊衰以下,皆即位,哭盡哀,而東免絰,即位,袒,成踊,襲,拜賔反位,哭,成踊,送賔反位,相者告就次。三日,五哭卒,主人出送賔,眾主人兄弟皆出門,哭止。相者告事畢。成服,拜賔。若所爲位家遠,則成服而往。齊衰,望鄉而哭。大功,望門而哭。小功,至門而哭。緦麻,即位而哭。哭父之黨於廟,母妻之黨於寢,師於廟門外,朋友於寢門外,所識於野張帷。凡爲位不奠。哭天子九,諸侯七,卿大夫五,士三。大夫哭諸侯,不敢拜賔。諸臣在他國,爲位而哭,不敢拜賔。與諸侯爲兄弟,亦爲位而哭。凡爲位者,壹袒。所識者弔,先哭于家,而後之墓,皆爲之成踊,從主人,北面而踊。凡喪,父在,父爲主;父沒,兄弟同居,各主其喪。親同,長者主之;不同,親者主之。聞遠兄弟之喪,既除喪而后聞喪,免袒,成踊,拜賔則尚左手。無服而爲位者,唯嫂叔。及婦人降,而無服者,麻。凡奔喪,有大夫至,袒,拜之,成踊,而后襲;於士,襲而后拜之。
問喪第三五
親始死,雞斯徒跣,扱上衽,交手哭。惻怛之心,痛疾之意,傷腎、乾肝、焦肺。水漿不入口,三日不舉火,故鄰里爲之糜粥,以飲食之。夫悲哀在中,故形變於外也。痛疾在心,故口不甘味,身不安美也。
三日而斂,在牀曰尸,在棺曰柩,動尸舉柩,哭踊無數。惻怛之心,痛疾之意,悲哀志懣氣盛,故袒而踊之,所以動體安心下氣也。婦人不宜袒,故發胸、擊心、爵踊,殷殷田田,如壞墻然,悲哀痛疾之至也。故曰:“辟踊哭泣,哀以送之。送形而往,迎精而反也。”其往送也,望望然,汲汲然,如有追而弗及也。其反哭也,皇皇然,若有求而弗得也。故其往送也如慕,其反也如疑。求而無所得之也,入門而弗見也,上堂又弗見也,入室又弗見也。亡矣!喪矣!不可復見矣!故哭泣辟踊,盡哀而止矣。心悵焉,愴焉,惚焉,愾焉,心絕志悲而已矣。祭之宗廟,以鬼饗之,徼幸復反也。成壙而歸,不敢入處室,居於倚廬,哀親之在外也;寢苫枕塊,哀親之在土也。故哭泣無時,服勤三年,思慕之心,孝子之志也,人情之實也。
或問曰:“死三日而后斂者,何也?”曰:孝子親死,悲哀志懣,故匍匐而哭之,若將復生然,安可得奪而斂之也。故曰,三日而后斂者,以俟其生也;三日而不生,亦不生矣。孝子之心,亦益衰矣;家室之計,衣服之具,亦可以成矣;親戚之遠者,亦可以至矣。是故,聖人爲之斷決,以三日爲之禮制也。
或問曰:“冠者不肉袒,何也?”曰:冠,至尊也,不居肉袒之體也,故爲之免以代之也。然則禿者不免,傴者不袒,跛者不踊,非不悲也;身有錮疾,不可以備禮也。故曰,喪禮唯哀爲主矣。女子哭泣悲哀,擊胸傷心;男子哭泣悲哀,稽顙觸地無容,哀之至也。
或問曰:“免者以何爲也?”曰:不冠者之所服也。《禮》曰:“童子不緦,唯當室緦。”緦者,其免也,當室則免而杖矣。
或問曰:“杖者何也?”曰:竹、桐一也。故爲父苴杖。苴杖,竹也。爲母削杖。削杖,桐也。
或問曰:“杖者以何爲也?”曰:孝子喪親,哭泣無數,服勤三年,身病體羸,以杖扶病也。則父在不敢杖矣,尊者在故也;堂上不杖,辟尊者之處也;堂上不趨,示不遽也。此孝子之志也,人情之實也,禮義之經也,非從天降也,非從地出也,人情而已矣。
服問第三六
卷57
《傳》曰:“有從輕而重,公子之妻爲其皇姑。有從重而輕,爲妻之父母。有從無服而有服,公子之妻爲公子之外兄弟。有從有服而無服,公子爲其妻之父母。”
《傳》曰:“母出,則爲繼母之黨服。母死,則爲其母之黨服。爲其母之黨服,則不爲繼母之黨服。”三年之喪既練矣,有期之喪既葬矣,則帶其故葛帶,絰期之絰,服其功衰。有大功之喪亦如之,小功無變也。麻之有本者,變三年之葛。既練,遇麻斷本者,於免,絰之;既免,去絰。每可以絰,必絰;既絰,則去之。小功不易喪之練冠,如免,則絰其緦、小功之絰,因其初葛帶。緦之麻,不變小功之葛;小功之麻,不變大功之葛。以有本爲稅。
殤,長、中,變三年之葛。終殤之月筭,而反三年之葛。是非重麻,爲其無卒哭之稅。下殤則否。君爲天子三年,夫人如外宗之爲君也。世子不爲天子服。君所主,夫人、妻、大子適婦。大夫之適子爲君、夫人、大子,如士服。君之母,非夫人,則羣臣無服。唯近臣及僕驂乘從服,唯君所服,服也。公爲卿大夫錫衰以居,出亦如之。當事則弁絰。大夫相爲,亦然。爲其妻,往則服之,出則否。凡見人,無免絰;雖朝於君,無免絰。唯公門有稅齊衰。
《傳》曰:“君子不奪人之喪,亦不可奪喪也。”
《傳》曰:“罪多而刑五,喪多而服五,上附下附列也。”
間傳第三七
斬衰何以服苴?苴,惡貌也,所以首其內而見諸外也。斬衰貌若苴,齊衰貌若枲,大功貌若止,小功、緦麻容貌可也,此哀之發於容體者也。
斬衰之哭,若往而不反。齊衰之哭,若往而反。大功之哭,三曲而偯。小功、緦麻,哀容可也。此哀之發於聲音者也。
斬衰,唯而不對。齊衰,對而不言。大功,言而不議。小功、緦麻,議而不及樂。此哀之發於言語者也。
斬衰,三日不食。齊衰,二日不食。大功,三不食。小功、緦麻,再不食。士與斂焉,則壹不食。故父母之喪,既殯食粥,朝一溢米,莫一溢米;齊衰之喪,疏食,水飲,不食菜果;大功之喪,不食醯醬;小功、緦麻,不飲醴酒。此哀之發於飲食者也。
父母之喪,既虞卒哭,疏食,水飲,不食菜果;期而小祥,食菜果;又期而大祥,有醯醬;中月而禫,禫而飲醴酒。始飲酒者,先飲醴酒。始食肉者,先食乾肉。父母之喪,居倚廬,寢苫,枕塊,不說絰帶。齊衰之喪,居堊室,芐翦不納。大功之喪,寢有席。小功、緦麻,牀可也。此哀之發於居處者也。
父母之喪,旣虞卒哭,柱楣翦屏,芐翦不納;期而小祥,居堊室,寢有席;又期而大祥,居復寢;中月而禫,禫而牀。
斬衰三升。齊衰四升,五升,六升。大功七升,八升,九升。小功十升,十一升,十二升。緦麻十五升,去其半。有事其縷,無事其布,曰緦。此哀之發於衣服者也。
斬衰三升,旣虞卒哭,受以成布六升,冠七升;爲母疏衰四升,受以成布七升,冠八升。去麻服葛,葛帶三重。期而小祥,練冠縓緣,要絰不除,男子除乎首,婦人除乎帶。男子何爲除乎首也?婦人何爲除乎帶也?男子重首,婦人重帶。除服者,先重者;易服者,易輕者。又期而大祥,素縞麻衣。中月而禫,禫而纖,無所不佩。易服者何?爲易輕者也。斬衰之喪,旣虞卒哭,遭齊衰之喪,輕者包,重者特。旣練,遭大功之喪,麻葛重。齊衰之喪,旣虞卒哭,遭大功之喪,麻葛兼服之。斬衰之葛,與齊衰之麻同;齊衰之葛,與大功之麻同;大功之葛,與小功之麻同;小功之葛,與緦之麻同,麻同則兼服之。兼服之服重者,則易輕者也。
三年問第三八
卷58
三年之喪何也?曰:稱情而立文,因以飾羣,別親疏貴踐之節,而不可損益也。故曰,無易之道也。創鉅者其日久,痛甚者其愈遲,三年者,稱情而立文,所以爲至痛極也。斬衰苴杖,居倚廬,食粥,寢苫,枕塊,所以爲至痛飾也。三年之喪,二十五月而畢;哀痛未盡,思慕未忘,然而服以是斷之者,豈不送死者有已,復生有節哉?
凡生天地之間者,有血氣之屬必有知,有知之屬莫不知愛其類。今是大鳥獸,則失喪其羣匹,越月踰時焉,則必反巡,過其故鄉,翔回焉,鳴號焉,蹢躅焉,踟躕焉,然後乃能去之。小者至於燕雀,猶有啁噍之頃焉,然後乃能去之。故有血氣之屬者,莫知於人。故人於其親也,至死不窮。將由夫患邪淫之人與,則彼朝死而夕忘之,然而從之,則是曾鳥獸之不若也,夫焉能相與羣居而不亂乎?將由夫脩飾之君子與,則三年之喪,二十五月而畢,若駟之過隙,然而遂之,則是無窮也。故先王焉爲之立中制節,壹使足以成文理,則釋之矣。
然則何以至期也?曰:至親以期斷。
是何也?曰:天地則已易矣,四時則已變矣,其在天地之中者,莫不更始焉,以是象之也。
然則何以三年也?曰:加隆焉爾也,焉使倍之,故再期也。
由九月以下,何也?曰:焉使弗及也。故三年以爲隆,緦、小功以爲殺,期九月以爲間。上取象於天,下取法於地,中取則於人。人之所以羣居和壹之理,盡矣。故三年之喪,人道之至文者也,夫是之謂至隆。是百王之所同,古今之所壹也,未有知其所由來者也。
孔子曰:“子生三年,然後免於父母之懷;夫三年之喪,天下之達喪也。”
深衣第三九
古者深衣,蓋有制度,以應規、矩、繩、權、衡。短毋見膚,長毋被土。續衽,鉤邊。要縫半下;袼之高下,可以運肘;袂之長短,反詘之及肘。帶下毋厭髀,上毋厭脅,當無骨者。制:十有二幅以應十有二月;袂圜以應規;曲袷如矩以應方;負繩及踝以應直;下齊如權衡以應平。故規者,行舉手以爲容;負繩抱方者,以直其政,方其義也。故《易》曰:坤,“六二之動,直以方”也。下齊如權衡者,以安志而平心也。五法已施,故聖人服之。故規矩取其無私,繩取其直,權衡取其平,故先王貴之。故可以爲文,可以爲武,可以擯相,可以治軍旅,完且弗費,善衣之次也。具父母、大父母,衣純以繢。具父母,衣純以青。如孤子,衣純以素。純袂、緣、純邊,廣各寸半。
投壺第四十
投壺之禮,主人奉矢,司射奉中,使人執壺。
主人請曰:“某有枉矢哨壺,請以樂賔。”
賔曰:“子有旨酒嘉肴,某旣賜矣,又重以樂,敢辭。”
主人曰:“枉矢哨壺,不足辭也,敢以請。”
賔曰:“某旣賜矣,又重以樂,敢固辭。”
主人曰:“枉矢哨壺,不足辭也,敢固以請。”
賔曰:“某固辭,不得命,敢不敬從?”賔再拜,受。
主人般還,曰:“辟。”主人阼階上拜送。
賔盤還,曰:“辟。”
已拜,受矢,進即兩楹間,退反位,揖賔,就筵。司射進度壺,間以二矢半,反位,設中,東面,執八筭,興。
請賔曰:“順投爲入。比投不釋,勝飲不勝者,正爵既行,請爲勝者立馬,一馬從二馬,三馬既立,請慶多馬。”請主人亦如之。
命弦者曰:“請奏《貍首》,間若一。”
大師曰:“諾。”
左右告矢具,請拾投。有入者,則司射坐而釋一筭焉。賔黨於右,主黨於左。
卒投,司射執筭曰:“左右卒投,請數。”
二算爲純,一純以取,一筭爲奇。遂以奇筭告曰:“某賢於某若干純”。奇則曰奇,鈞則曰左右鈞。
命酌曰:“請行觴。”
酌者曰:“諾。”
當飲者皆跪奉觴,曰:“賜灌。”
勝者跪曰:“敬養。”
正爵旣行,請立馬。馬各直其算。一馬從二馬,以慶。慶禮曰:“三馬旣備,請慶多馬。”
賔主皆曰:“諾。”
正爵既行,請徹馬。
筭多少,視其坐。籌,室中五扶,堂上七扶,庭中九扶。筭長,尺二寸。壺,頸脩七寸,腹脩五寸,口徑二寸半;容斗五升。壺中實小豆焉,爲其矢之躍而出也。壺去席二矢半。矢以柘若棘,毋去其皮。
魯令弟子辭曰:毋幠,毋敖,毋偝立,毋踰言;偝立踰言,有常爵。薛令弟子辭曰:毋幠,毋敖,毋偝立,毋踰言,若是者浮。
皷○□○○□□○□○○□半○□○□○○○□□○□○魯皷○□○○○□□○□○○□□○□○○□□○半○□○○○□□○薛皷。
取半以下爲投壺禮,盡用之爲射禮。司射、庭長,及冠士立者,皆屬賔黨。樂人及使者、童子,皆屬主黨。
魯皷○□○○□□○○半○□○○□○○○○□○□○薛皷○□○○○○□○□○□○○○□○□○○□○半○□○□○○○○□○
儒行第四十一
魯哀公問於孔子曰:“夫子之服,其儒服與?”
孔子對曰:“丘少居魯,衣逢掖之衣。長居宋,冠章甫之冠。丘聞之也,君子之學也博,其服也鄉。丘不知儒服。”
哀公曰:“敢問儒行。”
孔子對曰:“遽數之不能終其物,悉數之,乃留更僕,未可終也。”
哀公命席。
孔子侍曰:“儒有席上之珍以待聘,夙夜強學以待問,懷忠信以待舉,力行以待取,其自立有如此者。
“儒有衣冠中,動作慎,其大讓如慢,小讓如僞,大則如威,小則如愧,其難進而易退也,粥粥若無能也。其容貌有如此者。
“儒有居處齊難,其坐起恭敬,言必先信,行必中正,道塗不爭險易之利,冬夏不爭隂陽之和,愛其死以有待也,養其身以有爲也。其備豫有如此者。
“儒有不寶金玉,而忠信以爲寶;不祈土地,立義以爲土地;不祈多積,多文以爲富。難得而易祿也,易祿而難畜也。非時不見,不亦難得乎?非義不合,不亦難畜乎?先勞而後祿,不亦易祿乎?其近人有如此者。
“儒有委之以貨財,淹之以樂好,見利不虧其義;劫之以眾,沮之以兵,見死不更其守;鷙蟲攫搏不程勇者,引重鼎不程其力;往者不悔,來者不豫;過言不再,流言不極;不斷其威,不習其謀。其特立有如此者。
“儒有可親而不可劫也,可近而不可迫也,可殺而不可辱也。其居處不淫,其飲食不溽,其過失可微辨而不可面數也。其剛毅有如此者。
“儒有忠信以爲甲胄,禮義以爲干櫓,戴仁而行,抱義而處,雖有暴政,不更其所。其自立有如此者。
“儒有一畝之宮,環堵之室,篳門圭窬,蓬戶甕牖;易衣而出,并日而食,上荅之不敢以疑,上不荅不敢以諂。其仕有如此者。
“儒有今人與居,古人與稽;今世行之,後世以爲楷;適弗逢世,上弗援,下弗推,讒諂之民有比黨而危之者,身可危也,而志不可奪也。雖危,起居竟信其志,猶將不忘百姓之病也。其憂思有如此者。
“儒有博學而不窮,篤行而不倦,幽居而不淫,上通而不困;禮之以和爲貴,忠信之美,優游之法,舉賢而容眾,毀方而瓦合。其寬裕有如此者。
“儒有內稱不辟親,外舉不辟怨,程功積事,推賢而進達之,不望其報;君得其志,茍利國家,不求富貴。其舉賢援能有如此者。
“儒有聞善以相告也,見善以相示也,爵位相先也,患難相死也。久相待也,遠相致也。其任舉有如此者。
“儒有澡身而浴德,陳言而伏,靜而正之,上弗知也;麤而翹之,又不急爲也;不臨深而爲高,不加少而爲多;世治不輕,世亂不沮;同弗與,異弗非也。其特立獨行有如此者。
“儒有上不臣天子,下不事諸侯;慎靜而尚寬,強毅以與人,博學以知服;近文章砥厲廉隅;雖分國如錙銖,不臣不仕。其規爲有如此者。
“儒有合志同方,營道同術;並立則樂,相下不厭;久不相見,聞流言不信;其行本方,立義同而進,不同而退。其交友有如此者。
“溫良者,仁之本也。敬慎者,仁之地也。寬裕者,仁之作也。孫接者,仁之能也。禮節者,仁之貌也。言談者,仁之文也。歌樂者,仁之和也。分散者,仁之施也。儒皆兼此而有之,猶且不敢言仁也。其尊讓有如此者。
“儒有不隕穫於貧賤,不充詘於富貴,不慁君王,不累長上,不閔有司,故曰儒。今眾人之命儒也妄,常以儒相詬病。”
孔子至舍,哀公館之,聞此言也,言加信,行加義。“終沒吾世,不敢以儒爲戲。”
大學第四十二
卷60
大學之道,在明明德,在親民,在止於至善。
知止而后有定,定而后能靜,靜而后能安,安而后能慮,慮而后能得。物有本末,事有終始,知所先後,則近道矣。
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,先治其國;欲治其國者,先齊其家;欲齊其家者,先脩其身;欲脩其身者,先正其心;欲正其心者,先誠其意;欲誠其意者,先致其知;致知在格物。物格而后知至,知至而后意誠,意誠而后心正,心正而后身脩,身脩而后家齊,家齊而后國治,國治而后天下平。
自天子以至於庶人,壹是皆以脩身為本。其本亂而末治者,否矣。其所厚者薄,而其所薄者厚,未之有也。此謂知本,此謂知之至也。
所謂誠其意者,毋自欺也。如惡惡臭,如好好色,此之謂自謙。故君子必慎其獨也。小人閒居為不善,無所不至。見君子而后厭然,揜其不善,而著其善。人之視己,如見其肺肝然,則何益矣?此謂誠於中,形於外,故君子必慎其獨也。曾子曰:“十目所視,十手所指,其嚴乎!”富潤屋,德潤身,心廣體胖,故君子必誠其意。
《詩》云:“瞻彼淇澳,菉竹猗猗。有斐君子,如切如磋,如琢如磨。瑟兮僴兮,赫兮喧兮。有斐君子,終不可諠兮。”“如切如磋”者,道學也。“如琢如磨”者,自脩也。“瑟兮僴兮”者,恂慄也。“赫兮喧兮”者,威儀也。“有斐君子,終不可諠兮”者,道盛德至善,民之不能忘也。
《詩》云:“於戲,前王不忘!”君子賢其賢而親其親,小人樂其樂而利其利,此以沒世不忘也。
《康誥》曰:“克明德。”《太甲》曰:“顧諟天之明命。”《帝典》曰:“克明峻德。”皆自明也。
湯之《盤銘》曰:“茍日新,日日新,又日新。”《康誥》曰:“作新民。”《詩》曰:“周雖舊邦,其命惟新。”是故,君子無所不用其極。
《詩》云:“邦畿千里,維民所止。”《詩》云:“緡蠻黃鳥,止于丘隅。”子曰:“於止,知其所止,可以人而不如鳥乎?”《詩》云:“穆穆文王,於緝熙敬止。”為人君,止於仁。為人臣,止於敬。為人子,止於孝。為人父,止於慈。與國人交,止於信。
子曰:“聽訟,吾猶人也,必也使無訟乎?”無情者不得盡其辭,大畏民志。此謂知本。
所謂脩身在正其心者:身有所忿懥,則不得其正;有所恐懼,則不得其正;有所好樂,則不得其正;有所憂患,則不得其正。心不在焉,視而不見,聽而不聞,食而不知其味,此謂脩身在正其心。
所謂齊其家在脩其身者:人之其所親愛而辟焉,之其所賤惡而辟焉,之其所畏敬而辟焉,之其所哀矜而辟焉,之其所敖惰而辟焉。故好而知其惡,惡而知其美者,天下鮮矣。故諺有之曰:“人莫知其子之惡,莫知其苗之碩。”此謂身不脩,不可以齊其家。
所謂治國必先齊其家者: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,無之。故君子不出家,而成教於國。孝者,所以事君也。弟者,所以事長也。慈者,所以使眾也。《康誥》曰:“如保赤子。”心誠求之,雖不中,不遠矣。未有學養子而後嫁者也。
一家仁,一國興仁;一家讓,一國興讓;一人貪戾,一國作亂:其機如此。此謂一言僨事,一人定國。堯、舜率天下以仁,而民從之。桀、紂率天下以暴,而民從之。其所令反其所好,而民不從。是故,君子有諸己,而后求諸人;無諸己,而后非諸人。所藏乎身不恕,而能喻諸人者,未之有也。故治國在齊其家。
《詩》云:“桃之夭夭,其葉蓁蓁。之子于歸,宜其家人。”“宜其家人”,而后可以教國人。《詩》云:“宜兄宜弟。”“宜兄宜弟”,而后可以教國人。《詩》云:“其儀不忒,正是四國。”其為父子兄弟足法,而后民法之也。此謂治國在齊其家。
所謂平天下在治其國者:上老老而民興孝,上長長而民興弟,上恤孤而民不倍。是以君子有絜矩之道也:所惡於上,毋以使下;所惡於下,毋以事上;所惡於前,毋以先後;所惡於後,毋以從前;所惡於右,毋以交於左;所惡於左,毋以交於右。此之謂絜矩之道。
《詩》云:“樂只君子,民之父母。”民之所好好之,民之所惡惡之,此之謂民之父母。《詩》云:“節彼南山,維石巖巖。赫赫師尹,民具爾瞻。”有國者不可以不慎,辟則為天下僇矣。
《詩》云:“殷之未喪師,克配上帝。儀監于殷,峻命不易。”道得眾則得國,失眾則失國。是故,君子先慎乎德。有德此有人,有人此有土,有土此有財,有財此有用。德者,本也。財者,末也。外本內末,爭民施奪。是故,財聚則民散,財散則民聚。是故,言悖而出者,亦悖而入;貨悖而入者,亦悖而出。
《康誥》曰:“惟命不于常。”道善則得之,不善則失之矣。《楚書》曰:“楚國無以為寶,惟善以為寶。”舅犯曰:“亡人無以為寶,仁親以為寶。”《秦誓》曰:“若有一介臣,斷斷兮無他技,其心休休焉,其如有容焉。人之有技,若己有之;人之彥聖,其心好之;不啻若自其口出,寔能容之。以能保我子孫黎民,尚亦有利哉。人之有技,媢嫉以惡之;人之彥聖,而違之俾不通,寔不能容。以不能保我子孫黎民,亦曰殆哉。”
唯仁人放流之,迸諸四夷,不與同中國。此謂唯仁人為能愛人,能惡人。見賢而不能舉,舉而不能先,命也。見不善而不能退,退而不能遠,過也。好人之所惡,惡人之所好,是謂拂人之性,菑必逮夫身。是故,君子有大道,必忠信以得之,驕泰以失之。
生財有大道:生之者眾,食之者寡;為之者疾,用之者舒,則財恒足矣。仁者以財發身,不仁者以身發財。未有上好仁,而下不好義者也;未有好義,其事不終者也;未有府庫財,非其財者也。孟獻子曰:“畜馬乘,不察於雞豚;伐冰之家,不畜牛羊;百乘之家,不畜聚斂之臣。與其有聚斂之臣,寧有盜臣。”此謂國不以利為利,以義為利也。長國家而務財用者,必自小人矣。彼為善之。小人之使為國家,菑害並至。雖有善者,亦無如之何矣。此謂國不以利為利,以義為利也。
冠義第四三
凡人之所以爲人者,禮義也。禮義之始,在於正容體,齊顏色,順辭令。容體正,顏色齊,辭令順,而后禮義備,以正君臣,親父子,和長幼。君臣正,父子親,長幼和,而后禮義立。
故冠而后服備,服備而后容體正,顏色齊,辭令順。故曰:冠者,禮之始也。是故,古者聖王重冠。古者冠禮,筮日筮賔,所以敬冠事,敬冠事所以重禮,重禮所以爲國本也。故冠於阼,以著代也;醮於客位,三加彌尊,加有成也;已冠而字之,成人之道也。見於母,母拜之;見於兄弟,兄弟拜之;成人而與爲禮也。玄冠、玄端奠摯於君,遂以摯見於鄉大夫、鄉先生,以成人見也。成人之者,將責成人禮焉也。責成人禮焉者,將責爲人子、爲人弟、爲人臣、爲人少者之禮行焉。將責四者之行於人,其禮可不重與?故孝弟忠順之行立,而后可以爲人;可以爲人,而后可以治人也。故聖王重禮。
故曰:冠者,禮之始也,嘉事之重者也。是故,古者重冠。重冠,故行之於廟。行之於廟者,所以尊重事,尊重事而不敢擅重事。不敢擅重事,所以自卑而尊先祖也。
昏義第四四
昏禮者,將合二姓之好,上以事宗廟,而下以繼後世也。故君子重之。
是以昏禮納采、問名、納吉、納徵、請期,皆主人筵几於廟,而拜迎於門外,入,揖讓而升,聽命於廟,所以敬慎重正昏禮也。父親醮子,而命之迎,男先於女也。子承命以迎,主人筵几於廟,而拜迎于門外。壻執雁入,揖讓升堂,再拜奠雁,蓋親受之於父母也。降,出御婦車,而壻授綏,御輪三周。先俟於門外,婦至,壻揖婦以入,共牢而食,合巹而酳,所以合體同尊卑以親之也。敬愼重正而后親之,禮之大體,而所以成男女之別,而立夫婦之義也。男女有別,而后夫婦有義;夫婦有義,而后父子有親;父子有親,而后君臣有正。故曰:昏禮者,禮之本也。
夫禮,始於冠,本於昏,重於喪祭,尊於朝聘,和於射鄉,此禮之大體也。夙興,婦沐浴以俟見。質明,贊見婦於舅姑,執笲、棗、栗、段脩以見,贊醴婦,婦祭脯醢,祭醴,成婦禮也。舅姑入室,婦以特豚饋,明婦順也。厥明,舅姑共饗,婦以一獻之禮奠酬。舅姑先降自西階,婦降自阼階,以著代也。成婦禮,明婦順,又申之以著代,所以重責婦順焉也。婦順者,順於舅姑,和於室人;而后當於夫,以成絲麻布帛之事,以審守委積蓋藏。是故,婦順備,而后內和理;內和理,而后家可長久也。故聖王重之。是以古者婦人先嫁三月,祖禰未毀,教于公宮;祖禰旣毀,教于宗室,教以婦德、婦言、婦容、婦功。教成祭之,牲用魚,芼之以蘋藻,所以成婦順也。
古者天子后立六宮、三夫人、九嬪、二十七世婦、八十一御妻,以聽天下之內治,以明章婦順,故天下內和而家理。天子立六官、三公、九卿、二十七大夫、八十一元士,以聽天下之外治,以明章天下之男教,故外和而國治。故曰:天子聽男教,后聽女順;天子理陽道,后治隂德;天子聽外治,后聽內職。教順成俗,外內和順,國家理治,此之謂盛德。
是故,男教不脩,陽事不得,適見於天,日爲之食;婦順不脩,隂事不得,適見於天,月爲之食。是故,日食則天子素服,而脩六官之職,蕩天下之陽事;月食,則后素服而脩六宮之職,蕩天下之隂事。故天子與后,猶日之與月,隂之與陽,相須而后成者也。天子脩男教,父道也;后脩女順,母道也。故曰:天子之與后,猶父之與母也。故爲天王服斬衰,服父之義也;爲后服資衰,服母之義也。
鄉飲酒義第四五
鄉飲酒之義:主人拜迎賔于庠門之外,入,三揖而后至階,三讓而后升,所以致尊讓也。盥洗揚觶,所以致絜也。拜至,拜洗,拜受,拜送,拜旣,所以致敬也。尊讓絜敬也者,君子之所以相接也。君子尊讓則不爭,潔敬則不慢。不慢不爭,則遠於鬭辨矣;不鬭辨,則無暴亂之禍矣。斯君子之所以免於人禍也,故聖人制之以道。
鄉人、士、君子,尊於房戶之間,賔主共之也。尊有玄酒,貴其質也。羞出自東房,主人共之也。洗當東榮,主人之所以自絜,而以事賔也。賔主,象天地也;介僎,象隂陽也;三賔,象三光也;讓之三也,象月之三日而成魄也;四面之坐,象四時也。天地嚴凝之氣,始於西南,而盛於西北,此天地之尊嚴氣也,此天地之義氣也。天地溫厚之氣,始於東北,而盛於東南,此天地之盛德氣也,此天地之仁氣也。
主人者尊賔,故坐賔於西北,而坐介於西南以輔賔,賔者接人以義者也,故坐於西北。主人者,接人以德厚者也,故坐於東南。而坐僎於東北,以輔主人也。仁義接,賔主有事,俎豆有數,曰聖。聖立,而將之以敬,曰禮。禮以體長幼,曰德。德也者,得於身也。故曰,古之學術道者,將以得身也。是故,聖人務焉。
祭薦,祭酒,敬禮也。嚌肺,嘗禮也。啐酒,成禮也。於席末,言是席之正,非專爲飲食也,爲行禮也,此所以貴禮而賤財也。卒觶,致實於西階上,言是席之上,非專爲飲食也,此先禮而後財之義也。先禮而後財,則民作敬讓,而不爭矣。
鄉飲酒之禮:六十者坐,五十者立侍,以聽政役,所以明尊長也。六十者三豆,七十者四豆,八十者五豆,九十者六豆,所以明養老也。民知尊長養老,而后乃能入孝弟。民入孝弟,出尊長養老,而后成教,成教而后國可安也。君子之所謂孝者,非家至而日見之也;合諸鄉射,教之鄉飲酒之禮,而孝弟之行立矣。
孔子曰:“吾觀於鄉,而知王道之易易也。”主人親速賔及介,而眾賔自從之。至于門外,主人拜賔及介,而眾賔自入,貴賤之義別矣。三揖至于階,三讓以賔升,拜至、獻、酬、辭讓之節繁。及介省矣。至于眾賔升受,坐祭,立飲。不酢而降,隆殺之義別矣。工入,升歌三終,主人獻之;笙入三終,主人獻之;間歌三終,合樂三終,工告樂備,遂出。一人揚觶,乃立司正焉,知其能和樂而不流也。賔酬主人,主人酬介,介酬眾賔,少長以齒,終於沃洗者焉,知其能弟長而無遺矣。降,說屨升坐,脩爵無數。飲酒之節,朝不廢朝,莫不廢夕。賔出,主人拜送,節文終遂焉,知其能安燕而不亂也。貴賤明,隆殺辨,和樂而不流,弟長而無遺,安燕而不亂,此五行者,足以正身安國矣,彼國安而天下安。故曰:“吾觀於鄉,而知王道之易易也。”
鄉飲酒之義:立賔以象天,立主以象地,設介僎以象日月,立三賔以象三光。古之制禮也,經之以天地,紀之以日月,參之以三光,政教之本也。亨狗於東方,祖陽氣之發於東方也。洗之在阼,其水在洗東,祖天地之左海也。尊有玄酒,教民不忘本也。賔必南鄉。
東方者春。春之爲言,蠢也;產萬物者,聖也。南方者夏。夏之爲言,假也;養之、長之、假之,仁也。西方者秋。秋之爲言,愁也;愁之以時察,守義者也。北方者冬。冬之爲言,中也;中者,藏也。是以天子之立也,左聖鄉仁,右義偝藏也。介必東鄉,介賔主也。主人必居東方,東方者春,春之爲言,蠢也,產萬物者也。主人者造之,產萬物者也。月者,三日則成魄,三月則成時,是以禮有三讓,建國必立三卿。三賔者,政教之本,禮之大參也。
射義第四六
卷62
古者諸侯之射也,必先行燕禮。卿、大夫、士之射也,必先行鄉飲酒之禮。故燕禮者,所以明君臣之義也;鄉飲酒之禮者,所以明長幼之序也。故射者,進退周還必中禮,內志正,外體直,然後持弓矢審固;持弓矢審固,然後可以言中,此可以觀德行矣。
其節:天子以《騶虞》爲節,諸侯以《貍首》爲節,卿大夫以《采蘋》爲節,士以《采繁》爲節。《騶虞》者,樂官備也。《貍首》者,樂會時也。《采蘋》者,樂循法也。《采繁》者,樂不失職也。是故,天子以備官爲節,諸侯以時會天子爲節,卿大夫以循法爲節,士以不失職爲節。故明乎其節之志,以不失其事,則功成而德行立,德行立則無暴亂之禍矣。功成則國安。故曰:射者,所以觀盛德也。
是故,古者天子以射選諸侯、卿、大夫、士。射者,男子之事也,因而飾之以禮樂也。故事之盡禮樂,而可數爲,以立德行者,莫若射,故聖王務焉。
是故,古者天子之制,諸侯歲獻貢士於天子,天子試之於射宮。其容體比於禮,其節比於樂,而中多者,得與於祭。其容體不比於禮,其節不比於樂,而中少者,不得與於祭。數與於祭而君有慶,數不與於祭而君有讓。數有慶而益地,數有讓而削地。故曰:射者,射爲諸侯也。是以諸侯君臣盡志於射,以習禮樂。夫君臣習禮樂而以流亡者,未之有也。
故《詩》曰:“曾孫侯氏,四正具舉。大夫君子,凡以庶士,小大莫處,御于君所,以燕以射,則燕則譽。”言君臣相與盡志於射,以習禮樂,則安則譽也。是以天子制之,而諸侯務焉。此天子之所以養諸侯,而兵不用,諸侯自爲正之具也。
孔子射於矍相之圃,蓋觀者如堵墻。射至於司馬,使子路執弓矢,出延射曰:“賁軍之將,亡國之大夫,與爲人後者不入,其餘皆入。”蓋去者半,入者半。又使公罔之裘、序點,揚觶而語,公罔之裘揚觶而語曰:“幼壯孝弟,耆耋好禮,不從流俗,脩身以俟死者,不,在此位也。”蓋去者半,處者半。序點又揚觶而語曰:“好學不倦,好禮不變,旄期稱道不亂者,不,在此位也。”蓋僅有存者。
射之爲言者,繹也,或曰舍也。繹者,各繹己之志也。故心平體正,持弓矢審固;持弓矢審固,則射中矣。故曰,爲人父者,以爲父鵠;爲人子者,以爲子鵠;爲人君者,以爲君鵠;爲人臣者,以爲臣鵠。故射者,各射己之鵠。故天子之大射,謂之射侯。射侯者,射爲諸侯也。射中,則得爲諸侯;射不中,則不得爲諸侯。天子將祭,必先習射於澤。澤者,所以擇士也。已射於澤,而后射於射宮。射中者,得與於祭;不中者,不得與於祭。不得與於祭者有讓,削以地;得與於祭者有慶,益以地。進爵絀地是也。故男子生,桑弧蓬矢六,以射天地四方。天地四方者,男子之所有事也。故必先有志於其所有事,然後敢用穀也,飯食之謂也。
射者,仁之道也。射求正諸己,己正然後發。發而不中,則不怨勝己者,反求諸己而已矣。孔子曰:“君子無所爭,必也射乎!揖讓而升,下而飲,其爭也君子。”孔子曰:“射者何以射?何以聽?循聲而發,發而不失正鵠者,其唯賢者乎!若夫不肖之人,則彼將安能以中?”《詩》云:“發彼有的,以祈爾爵。”祈,求也,求中以辭爵也。酒者,所以養老也,所以養病也。求中以辭爵者,辭養也。
燕義第四七
古者周天子之官,有庶子官。庶子官職諸侯、卿、大夫、士之庶子之卒,掌其戒令,與其教治,別其等,正其位。國有大事,則率國子而致於大子,唯所用之。若有甲兵之事,則授之以車甲,合其卒伍,置其有司,以軍法治之,司馬弗正。凡國之政事,國子存游卒,使之脩德學道,春合諸學,秋合諸射,以考其藝而進退之。
諸侯燕禮之義:君立阼階之東南,南鄉爾卿,大夫皆少進,定位也。君席阼階之上,居主位也。君獨升立席上,西面特立,莫敢適之義也。設賔主,飲酒之禮也。使宰夫爲獻主,臣莫敢與君亢禮也。不以公卿爲賔,而以大夫爲賔,爲疑也,明嫌之義也。賔入中庭,君降一等而揖之,禮之也。君舉旅於賔,及君所賜爵,皆降再拜稽首,升成拜,明臣禮也。君荅拜之;禮無不荅,明君上之禮也。臣下竭力盡能以立功於國,君必報之以爵祿,故臣下皆務竭力盡能以立功,是以國安而君寧。禮無不荅,言上之不虛取於下也。上必明正道以道民,民道之而有功,然後取其什一,故上用足而下不匱也,是以上下和親而不相怨也。和寧,禮之用也,此君臣上下之大義也。故曰:燕禮者,所以明君臣之義也。
席:小卿次上卿,大夫次小卿,士、庶子以次就位於下。獻君,君舉旅行酬;而后獻卿,卿舉旅行酬;而后獻大夫,大夫舉旅行酬;而后獻士,士舉旅行酬;而后獻庶子。俎豆、牲體、薦羞,皆有等差,所以明貴賤也。
聘義第四八
聘禮,上公七介,侯、伯五介,子、男三介,所以明貴賤也。介紹而傳命,君子於其所尊弗敢質,敬之至也。三讓而后傳命,三讓而后入廟門,三揖而后至階,三讓而后升,所以致尊讓也。君使士迎于竟,大夫郊勞,君親拜迎于大門之內而廟受,北面拜貺,拜君命之辱,所以致敬也。敬讓也者,君子之所以相接也。故諸侯相接以敬讓,則不相侵陵。卿爲上擯,大夫爲承擯,士爲紹擯。君親禮賔,賔私面、私覿、致饔餼、還圭璋、賄贈、饗食燕,所以明賔客君臣之義也。
故天子制諸侯,比年小聘,三年大聘,相厲以禮。使者聘而誤,主君弗親饗食也,所以愧厲之也。諸侯相厲以禮,則外不相侵,內不相陵。此天子之所以養諸侯、兵不用而諸侯自爲正之具也。以圭璋聘,重禮也。已聘而還圭璋,此輕財而重禮之義也。諸侯相厲以輕財重禮,則民作讓矣。
主國待客,出入三積,餼客於舍,五牢之具陳於內,米三十車,禾三十車,芻薪倍禾,皆陳於外,乘禽日五雙,羣介皆有餼牢,壹食再饗,燕與時賜無數,所以厚重禮也。古之用財者不能均如此,然而用財如此其厚者,言盡之於禮也。盡之於禮,則內君臣不相陵,而外不相侵。故天子制之,而諸侯務焉爾。
聘射之禮,至大禮也。質明而始行事,日幾中而后禮成,非強有力者弗能行也。故強有力者,將以行禮也。酒清,人渴而不敢飲也。肉乾,人饑而不敢食也。日莫人倦,齊莊正齊,而不敢解惰。以成禮節,以正君臣,以親父子,以和長幼。此眾人之所難,而君子行之,故謂之有行。有行之謂有義,有義之謂勇敢。故所貴於勇敢者,貴其能以立義也;所貴於立義者,貴其有行也;所貴於有行者,貴其行禮也。故所貴於勇敢者,貴其敢行禮義也。故勇敢強有力者,天下無事,則用之於禮義;天下有事,則用之於戰勝。用之於戰勝,則無敵。用之於禮義,則順治。外無敵,內順治,此之謂盛德。故聖王之貴勇敢強有力如此也。勇敢強有力而不用之於禮義戰勝,而用之於爭鬭,則謂之亂人。刑罰行於國,所誅者亂人也,如此則民順治而國安也。
子貢問於孔子曰:“敢問:君子貴玉而賤碈者,何也?爲玉之寡而碈之多與?”孔子曰:“非爲碈之多故賤之也、玉之寡故貴之也。夫昔者,君子比德於玉焉:溫潤而澤,仁也;縝密以栗,知也;廉而不劌,義也;垂之如隊,禮也;叩之其聲清越以長,其終詘然,樂也;瑕不揜瑜,瑜不揜瑕,忠也;孚尹旁達,信也;氣如白虹,天也;精神見於山川,地也;圭璋特達,德也。天下莫不貴者,道也。《詩》云:‘言念君子,溫其如玉。’故君子貴之也。”
喪服四制第四九
凡禮之大體,體天地,法四時,則隂陽,順人情,故謂之禮。訾之者,是不知禮之所由生也。夫禮,吉凶異道,不得相干,取之隂陽也。喪有四制,變而從宜,取之四時也。有恩,有理,有節,有權,取之人情也。恩者,仁也。理者,義也。節者,禮也。權者,知也。仁、義、禮、智,人道具矣。
其恩厚者其服重,故爲父斬衰三年,以恩制者也。門內之治,恩揜義。門外之治,義斷恩。資於事父以事君而敬同,貴貴尊尊,義之大者也。故爲君亦斬衰三年,以義制者也。三日而食,三月而沐,期而練,毀不滅性,不以死傷生也。喪不過三年,苴衰不補,墳墓不培,祥之日鼓素琴,告民有終也,以節制者也。資於事父以事母,而愛同。天無二日,土無二王,國無二君,家無二尊,以一治之也。故父在,爲母齊衰期者,見無二尊也。
杖者,何也?爵也。三日授子杖,五日授大夫杖,七日授士杖。或曰擔主,或曰輔病。婦人、童子不杖,不能病也。百官備,百物具,不言而事行者,扶而起;言而后事行者,杖而起;身自執事而后行者,面垢而已。禿者不髽,傴者不袒,跛者不踊。老病不止酒肉。凡此八者,以權制者也。
始死,三日不怠,三月不解,期悲哀,三年憂,恩之殺也。聖人因殺以制節,此喪之所以三年。賢者不得過,不肖者不得不及,此喪之中庸也,王者之所常行也。《書》曰:“高宗諒闇,三年不言。”善之也。王者莫不行此禮,何以獨善之也?曰:高宗者,武丁;武丁者,殷之賢王也,繼世即位而慈良於喪。當此之時,殷衰而復興,禮廢而復起,故善之。善之,故載之《書》中而高之,故謂之高宗。三年之喪,君不言。《書》云:“高宗諒闇,三年不言。”此之謂也。然而曰“言不文”者,謂臣下也。
禮:斬衰之喪,唯而不對;齊衰之喪,對而不言;大功之喪,言而不議;緦、小功之喪,議而不及樂。父母之喪,衰冠繩纓菅屨,三日而食粥,三月而沐,期十三月而練冠,三年而祥。比終茲三節者,仁者可以觀其愛焉,知者可以觀其理焉,強者可以觀其志焉。禮以治之,義以正之,孝子弟弟貞婦,皆可得而察焉。
(《禮記》)